夏 历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新市民语言的城市化
夏 历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新市民应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的新市民包括流动到城市定居下来的和在原居住地转化为市民的所有人口;狭义的新市民特指实现身份转变的农民工。语言城市化是新市民城市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助力之一,包括语言文字的普及化、规范化、文明化、职业化和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内容;语言城市化的实现需要专门化的管理,应以狭义的新市民语言城市化作为工作的起点和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开展。
新市民;语言城市化;内容;管理
探讨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新市民究竟包括哪些人群。目前,对于新市民这个词语的界定,也都是从该词语所涵盖的群体范围阐述,但是从已有的一些界定看,涵盖的范围存在划界不清、类型不全、主体不突出等问题。
百度百科的界定:“新市民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和兼职的异地在校大学生等群体的集合。”这个定义容易引发一些质疑,一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统称为新市民,是否合适?二是城市下岗人员为何被称之为新市民?三是兼职的异地在校大学生为新市民的构成部分,那么毕业后留下的大学生算不算?
有研究者将新市民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上的“新市民群体”是指除原市市民群体以外的所有新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员。狭义上的特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通过撤村建居,那些土地被征用之后,在户籍身份和职业上已经实现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的群体。①尹鸽,撤村建居社区新市民群体的边缘化研究——以浙江金华D社区为个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6页。这样的广、狭之分将新市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来的,一种是原地转化的,而对于前者并未区分定居、长期居住或是短暂流动;对于后者也未包括非农县镇转为城市的情况。
从新市民这个称谓的实际使用情况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读秀学术、百度等方式检索,发现新市民普遍用来称说数额巨大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被狭义化理解为农民工。而且,用于称呼农民工为新市民的这个称谓词,也有两种不同程度的理解,一种是为了避免农民工这个称谓的贬义色彩,换用一种称呼表达尊重、平等的理念,类似的还有打工者、进城务工人员、准产业工人等;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一些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很长时间,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子女在城市里就近上学等,成为了城市中的新生力量。
事实上,对于新市民应该按照该词语的字面意思体现出的“市民”和“新”两个特点进行界定,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方可称之为新市民。从这样的理解出发,在目前的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城市里的新市民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一是流动到城市里来的外来人口,主要包括毕业留在城市里工作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受过系统化专业培养的技术人员,和在城市里务工后取得城市户籍身份或是稳定居住下来的农民工;二是在原有居住地上转化为新市民的人口,包括原来处于郊区或是毗邻中心城市的县、镇等被划进城市里的,也包括单纯由县等变为城市后的原县住居民。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目前新市民一词的使用现状和农民工群体本身的特殊性,新市民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的新市民包括流动到城市取得市民身份和在原居住地转化为市民的所有人口;狭义的新市民特指在城市里定居下来的农民工,包括已取得了城市户籍身份,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住房,有了长期从事的职业的人员;同时,也包括虽未取得户籍身份,但有融入意愿,长期租房在城市居住,子女就近上学者等。
(一)城市化与语言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市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①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296600.htm
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看,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改变有目共睹,而社会结构层面的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还处于浅层发展状态,很多新市民在生活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改变很小,思想观念依然陈旧、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等。这一方面和观念与文化层面的改变本身需要的历程长、改变难度大等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对这一方面的改变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从城市化的现阶段看,文化、精神层面改变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凸显出来,其改变对于巩固和完善已有城市化的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乃至对我国顺利实现现代化都具有深层影响力。我国的城市化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同时,也需要通过提高民众的思想意识水平加以预防和改变。尤其是对新市民而言,他们“涉市”未深,旧有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等让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些问题的严重性和长远危害性,因而,重视和加强这一层面的城市化是当务之急。
语言城市化是文化、精神层面城市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语言本身具有很强人文性,无论城市方言还是地域方言等,都负载着很多文化的内容,是文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语言(包括文字)作为最有强有力的交流、沟通工具,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听得懂是前提,愿意说、互相听是沟通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流,才能彼此接纳,对新市民而言才能实现真正的市民身份的转变。因而,语言城市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课题。
(二)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的具体内容
明确了语言城市化研究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语言城市化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实现语言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
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的具体内容②,既包括和目前已形成的城市语言氛围、语言城市文明相接轨的内容,也要结合新市民的特点有所增补。目前,已有的城市语言文字工作,主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文明化、职业化等。
对于新市民而言,还涉及到语言文字的普及化问题,有些新市民用普通话与人沟通上存在障碍、在文字识别和书写上还存在困难。笔者目前对新市民所做的语言文字需求调查研究表明,有些新市民还不能顺畅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虽生活在城市里,有的只和相熟的来自同一地区的老乡交流,在城市里形成“城中乡”的生活状态;有的只和自己的家人交流,生活闭塞,自身苦闷,也给家人带来了很大负担,如调查中一位年轻的新市民表达了自己的苦恼,说她的妈妈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不太会讲普通话,经常感觉生活很闷,总缠着她说话,她工作时也总给她打电话,影响到了她的工作。调查中,也有一些新市民传递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遇到了输入问题,实际上是汉字和拼音的识别问题。因而,语言文字的普及化是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的基础工作内容之一。
新市民的语言职业化是强烈的语言文字需求,这项内容应该得到重新认识和重视。语言职业化已是城市化的内容之一,但是在大量的新市民产生之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性又被体现出来。对于很多新市民而言,新的就业机会是吸引他们城市化的动因,而且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新市民更多的是从事服务行业,这就使得新市民的职业语言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关系到新市民的就业状态,城市语言服务质量等。目前,新市民的职业语言培训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所以,扩大职业语言培训的覆盖面、加强职业语言培训的力度和针对性,是新市民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又一工作内容。
同时,新市民的语言城市化还应包含对已有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如上文分析,新市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市民是指实现身份转变的农民工,对这些新市民而言,跨地域的流动,让他们在融入城市中面临了一些困难,但同时其自身具备的方言也是一种难得的语言资源,如能很好的加以保护、传承和利用,更能发挥新市民的自身优势。新市民具备的方言资源一方面可以成为链接移出地和移入地的桥梁,发挥媒介等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和来自同一地区的人的连接纽带。而且,从文化的保存、保护角度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一份子,把自身的方言保护好并传承下去,也是新市民应承担的责任之一。从目前新市民的认识看,对自身方言的价值认识不足,很多只是停留在“乡音亲切”情感纽带的层面,还有很多人产生了扬弃心理。因而,结合新市民自身的特点,把方言等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语言城市化的内容之一,也是把新市民的现实利益和文化的长远价值结合起来的需要。
综上所述,新市民的语言城市化应包含已有城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文明化、职业化的内容,而且,语言职业化等的内容要得到重新认识和加强;同时,结合新市民的特点,还应增加语言文字普及化、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
新市民作为城市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新情况,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跟进管理。新市民的语言城市化管理即是其中之一,需要相应的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等,共同关注,共同探讨。
从新市民群体构成看,应首先明确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管理的起点和工作重心。几种类型的新市民中,狭义的由农民工实现身份转变而来的新市民,数目众多,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障碍,有着更多的需求亟待满足。而其它几种情况,如和农民工同属城市流入人口的大学生、技术人员,他们和农民工相比属于强势新市民,他们绝大部分普通话说得较好,大部分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职业能力等较强;再如,在原居住地转化为新市民的人员,虽也会面临一些城市化带来冲突和震荡,但是和离土离乡来到陌生城市打拼的农民工相比,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是少很多,体现得也没有那么突出和尖锐,研究城市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不如农民工。因而,目前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管理应首先放在狭义的新市民身上,将其作为工作和研究的中心。
从新市民的特点看,新市民语言城市化管理具有长期性,需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其管理也相应是一个跟踪管理的过程,还要随着新市民群体城市化程度的变化调整管理的部署、安排等。具体到语言的城市化更是如此,作为文化层面的城市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和地域层面的城市化,需要更长的周期实现真正的城市化;而且,新市民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有流动到城市的,有就地转化的,城市化的起点、难点、重点各有不同,需要区别对待。就目前新市民的构成情况看,分为高知、高技术流动来的新市民,就地转化的新市民,农民工转变的新市民三种类型,对这三种类型的语言城市化管理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如上文所述,农民工转变的新市民应属于管理的第一层次,优先开展,就地转化的新市民属于第二层次,可以陆续开展,而高知和高技术流动来的新市民的语言城市化属于第三层次,可以通过引导和自觉等方式完成。
作为一项语言管理,还要做到前瞻性。应在借鉴已有的其它国家和地区语言城市化管理的经验,吸收相应的语言城市化规律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好地引导语言城市化以一种最合理的方式实现,少走弯路,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如对新市民已有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就需要语言城市化管理以一种发展的眼光,进行带有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充分了解新市民的语言背景,已具备的语言能力,对待自身已有语言资源的态度等,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新市民对已有语言资源弃之不用等,导致该语言资源的枯竭。
总之,语言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管理是一种语言规划。这种管理既具有一般语言规划的特点,需要相关部门、团体等采取适当、适度的政策、法规等实现规范管理;同时,还要结合该群体的特点,采取一些针对性强、个性化、人性化等的方式、方法实现有效管理。
[1]陈章太.《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语言生活[J].语言文字应用,2013(1).
[2]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10-10-12(8).
[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
[4]余思新.刍议农民工市民化在我国多维现代化中的独特地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6).
[5]张先亮.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和谐[J].浙江社会科学,2012(3).
[6]刘楚群.当代语境下城市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3(1).
【责任编辑杨抱朴】
H08
A
1674-5450(2015)05-0122-03
2015-05-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0740117)
夏历,女,内蒙古根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