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张笑天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管理学与经济学】
企业家精神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生成与供给创新的作用
徐雪梅,张笑天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的扩大。企业家精神理论(Entrepreneurship Theory)从供给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的生成,并认为非营利组织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的结果和派生形式。企业家精神理论为西方非营利组织生成,以及非营利组织供给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指导。借鉴和引进西方企业家精神理论对指导中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及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的扩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家精神;非营利组织;供给创新;社会企业家
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一些学者开始从组织供给、组织间关系、组织内部要素等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生成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以丹尼斯·杨(Dennis Young)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理论Entrepreneurship Theory)”等非营利组织生成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使非营利组织生成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使政府及社会供给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企业家精神理论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等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家精神理论对指导中国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对实现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0世纪80-90年代,伊斯泰尔·詹姆斯(Estelle James)、丹尼斯·杨(Dennis Young)、罗斯·苏珊(Rose-Ackerman Susan)等人借用创新理论大师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这一术语,从供给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生成过程中的主观努力,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家精神理论(Entrepreneurship Theory)。
企业家精神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的假设前提是:
1.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是非货币形式(non-monetary forms),如组织使命、价值观等,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2.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非营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企业家精神理论系统解释了非营利组织生成的内在原因,以及为什么非营利组织可以供给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企业家精神理论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生成原因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需求因素的分析。如伯顿·韦斯布罗德在“政府失灵理论”中指出,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异质需求,即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因而,社会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公共物品。但是,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下的政府面临选举压力,多数制投票模式的选举办法使中位选民成为能否赢得竞选胜利的关键。受竞选获胜的激励,政府往往采取讨好中位选民的策略,并依据中位选民的偏好供给公共物品,使一部分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部分消费者努力寻找政府体制之外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都是满足个人异质需求的手段。但是,由于市场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政府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体制的缺陷,抑制市场体制的消极作用[1]。然而,政府在抑制市场体制消极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类限制(categorical constraint)、多数限制(majoritarian constraint)、时间限制(time horizon)、知识限制(knowledge constraint)、规模限制(size constraint)等,政府在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和结果,最终会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2]。因此,政府在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体制缺陷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自身缺陷——政府行为的非市场缺陷,即出现“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非营利组织则成为弥补政府失灵的替代性制度而出现。
亨利·汉斯曼在“合约失灵理论”中则强调了非营利组织自身的“非分配限制”特性,并且深入探究了这种内在的组织特性能够引导其提供某些需求物品的“职能优势”,从而论证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物品或服务无法通过营利组织来提供,而只能依靠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汉斯曼认为,如果企业能够满足下列条件:⑴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能够对不同企业提供的相关产品和价格做出合理、明确的对比;⑵消费者能够与其选择的企业就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达成一致;⑶消费者能够判断出企业是否遵守了已经达成的协议,如果企业没有遵守协议,消费者能够获得补偿。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以社会效率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提供产品和服务。大多数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然而,当产品的购买和消费环境发生变化,或产品本身的特性使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企业承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他们将发现自己很难最初就与生产企业达成最优契约,因而不得不再次讨价还价。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企业提供了不完善的规则,生产者完全有能力对低质商品索要高价,而使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3]。汉斯曼认为,在提供个人服务复杂性持续存在、服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分离、存在价格歧视状况等条件下,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仅仅凭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共识合约(contract)难以避免与防止生产者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就会出现合约失灵现象。为了避免因合约失灵所带来的福利损失,消费者积极寻求一种更加值得信赖的商品供应机制。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更值得消费者信赖。因为非营利组织受到了“非分配限制”,即非营利组织的利润不得在有关人员之间进行分配,这些人员包括理事会成员、管理者、员工和其他一些相关人员。因而,非营利组织运营机制中缺乏欺诈消费者的激励。也正相反,非营利组织自身属性的“非分配限制”有效弥补了市场体制的缺陷,使其成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替代性制度[4]。
企业家精神理论认为,韦斯布罗德和汉斯曼更多地是从社会需求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的生成。然而,经济学是建立在供求双方基础之上的,仅从需求角度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从逻辑上是不完整的。同时,这些理论忽视了作为供给方的企业家精神对非营利组织生成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供给方企业家的努力,非营利组织的生成只能是镜花水月般的空想。因此,企业家精神理论强调对企业家行为动机、偏好的研究与探索,而不是对如何约束企业家行为的渠道进行分析界定。为了与营利组织中的企业家相区别,企业家精神理论将非营利组织内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或群体统称其为“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并认为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存在一定的类似方面,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质,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无畏精神,积极应对变化的乐观态度等。并将这种精神与态度定义为企业家精神[5]。企业家精神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影响政府及社会的供给能力及供给创新。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需要企业家精神,政府要加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要努力培养社会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
以丹尼斯·杨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家心理、动机、偏好的分析与研究,认为非营利组织的生成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的结果;非营利组织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的派生形式。
企业家精神理论产生至今,在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企业家精神理论促进了西方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增长,为西方政府及社会供给创新及供给能力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美国学者丹尼斯·杨认为,美国非营利组织数量的飞速增长是企业家精神巨大作用和社会企业家努力的结果[6]。不仅在美国,在欧洲众多福利国家中,企业家精神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生成、政府供给能力提高,以及非营利组织供给创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企业家精神理论以全新视角诠释了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企业家精神理论认为,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的结果导致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增长。尽管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具有相同的人格特质,但是,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创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动机却完全不同。企业家创建或成立组织的动机是追求最大化收益,社会企业家创建或成立组织的动机则是追求非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家从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创造货币价值或经济价值,而社会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并没有从企业生产中直接创造货币价值或经济价值,而是通过非营利组织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并通过创造和维护社会价值、寻求新的机会以服务于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实现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目标。因此,非营利组织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的结果。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限制”属性,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明显缺乏创建生成非营利组织或者为其工作的动机因素。而以追求非物质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社会企业家则具有充分的创建非营利组织的激励,因为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使命)与社会企业家的个人目标(动机)相一致。只有通过创建非营利组织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社会企业家对于非物质利益最大化动机的目标。
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实现社会企业家个人目标的手段,也是履行组织使命的必要途径,非营利组织的有效运行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及偏好的派生形式。
企业家精神理论以全新视角诠释了非营利组织的生成,并认为非营利组织不仅是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合约失灵而出现的替代性制度安排,更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利益最大化行为与动机的结果。政府要加大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自身的供给能力,必须要鼓励和培养社会企业家,为社会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利益最大化过程,实现政府对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第二,企业家精神理论使非营利组织生成理论研究框架更加完善。以丹尼斯·杨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开辟了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视角的先河,弥补了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视角的缺失,实现了经济学对非营利组织研究视角由需求向供给的转变,从供给角度完善了经济学对非营利组织研究的供求逻辑框架。企业家精神理论通过对企业家心理、动机、偏好的研究,认为非营利组织的生成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的结果,非营利组织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的派生形式。使非营利组织生成理论研究由单一学科转向了多学科,完善了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框架,丰富了非营利组织生成理论。
第三,企业家精神理论实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供给创新。企业家精神理论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同时,指导了非营利组织发展实践,特别是对非营利组织供给创新提供了方式与手段。
1.企业家精神理论使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创新产品与创新服务
例如,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没有将新移民和难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随着美国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新移民和难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经常被忽视或被歧视而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近年来,美国非营利组织运用企业家精神,在社会服务领域中为这部分新移民和难民创建了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产品,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使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企业家精神为非营利组织注入了提供创新服务、创新产品的能力。
2.企业家精神理论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创新的服务方式与方法
近年来,欧洲非营利组织不断引入企业家精神,并创新性地使用“非正规”“非常规”就业方式提供社会服务,如大量使用学生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雇佣临时工和减少正式员工数量等精简方式取代常规的有偿服务。甚至使用“低廉”及“有效”的社会服务,充分满足一些购买力相对较低的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企业家精神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创新的服务方式与方法。
3.企业家精神理论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创新的制度
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众多企业目前大量采取裁员方式减轻企业负担,缓解经济矛盾,进而引发了众多管理冲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冲突,缓解企业裁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美国非营利组织借用企业家精神,勇于创新,为社会提供了一些新的制度选择。如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了新的服务制度,以其特殊的地位在企业裁员问题上充当调解人;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企业和员工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调解,促进裁员问题的圆满解决[7]。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许多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弥补了政府和企业的不足。企业家精神为非营利组织注入了制度创新的能力。
企业家精神理论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及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它从创新视角解读了非营利组织的生成,它视非营利组织为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的结果,它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实现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2015年,中国政府要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双引擎”;要增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要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
上述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的供给,以承载政府体制、社会体制变革中分离出来的社会事务及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中国十分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企业家阶层的生成,以及社会企业家对非营利组织的供给并通过供给创新带动需要扩大,实现政府工作目标。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对企业家精神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家精神理论继承了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一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种积极应对变化的态度[8]。这种态度与精神影响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发展,在非营利组织生成中具有重要的创新作用。尽管中国与西方非营利组织生成环境不同,但是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创建非营利组织的动机与目的是一样的,中西方非营利组织所蕴含的企业家精神是一致的。因此,中国目前应该提高对企业家精神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家精神理论所倡导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与解放思想、积极应对变革的态度,以及企业家精神理论重视创新、研究创新、提倡创新的精神,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的“草根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事业单位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无论是“草根组织”的小荷初露,还是事业单位的凤凰涅,都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理论所倡导的精神与态度。即解放思想,积极应变。企业家精神理论体现出对首创精神的尊重和对变革的渴求,这些都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所急需的元素。企业家精神理论重视创新、研究创新和提倡创新,并认为创新是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动力,这些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及其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和倡导企业家精神,使其成为中国非营利组织供给的源泉。
第二,加强与深化对企业家精神理念的培养。企业家精神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的生成是社会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偏好的结果。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导致非营利组织的生成,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限制”属性在企业家精神理论看来并不是最主要因素。因为非营利组织是崇尚信念、信仰或理想的组织实体,整个组织最终目标是非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非营利组织在其组织使命、组织信念或组织成员信仰实现的过程中,最大化限度地获取非营利组织追求的非货币回报。因此,“非分配限制”机制在企业家精神理论看来远不是生成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原因,而正是社会企业家的非物质动机才从根本上引领了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发展。如果没有非营利组织企业家对非营利组织的激励动机与供给行为偏好,消费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现实需求只能徘徊于镜花水月般的空想与希望,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与发展是非营利企业家追求非物质动机行为的最终结果与回报。
因此,中国在引用企业家精神理论时,应该重点加强对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非物质动机的培养与研究,而不是企业家行为的约束与分析。如何培养企业家精神,使他们更好地注重个人发展,使他们在非营利组织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通过社会企业家对非物质动机的追求,为社会供给更多的非营利组织。通过非营利组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实现社会企业家对事业坚持不懈的奋斗。非营利组织的生成,不仅可以使社会企业家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与自豪,实现社会企业家的非物质动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双引擎”作用;可以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加大政府及社会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供给效率。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2]Burton A.Weisbrod.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Sector Economy[M]//E.Phelps.Altruism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York:Russell Sage,1975:98-125.
[3]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03(6):59-64.
[4]Henry B.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J].Yale Law Journal,1980,89:845.
[5]Henry B.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J].Yale Law Journal,1980,89:844.
[6]Christoph,Badelt.Entrepreneurship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ts Role in Theory and in the Real World Nonprofit Sector[M]//H.K. Anheier and A.Ben-Ner(ed).The Study of the Nonprofit EnterpriseTheoriesandApproaches.New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2003:145.
[7]Young,Dennis R,and Richard Steinberg.Economics for Nonprofit Managers[M].New York:The Foundation Center Press,1995:7 3-4.
[8]Christoph,Badelt.Entrepreneurship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ts Role in Theory and in the Real World Nonprofit Sector[M]//H.K. Anheier and A.Ben-Ner(ed).The Study of the Nonprofit EnterpriseTheoriesandApproaches.New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2003:146-149.
[9]Young,Dennis R.If Not For Profit,For What?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M]. Lexington,KY:Lexington Books,1983:69-73.
【责任编辑曹萌】
F270.3
A
1674-5450(2015)05-0051-04
2015-06-25
徐雪梅,女,辽宁沈阳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