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辽宁书法史述评

2015-04-10 07:32:48杨宝林
关键词:书法

杨宝林

(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

清代辽宁书法史述评

杨宝林

(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清代辽宁书法史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实乃憾事。清代辽宁书法史名家辈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如清初的范承谟、卞永誉、曹寅、高其佩、纳兰性德,清中期的李锴、陈景元、王尔烈、高鹗、铁保、永、那彦成,晚清的刘春、郑文焯、杨钟羲、赵尔巽、魏燮均等等。他们当中不乏大家、名家,辽宁书法史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珍视并认真研究。

清代、辽宁;书法史

清代辽宁书法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清代书法在辽宁书法史上抹上了最为绚烂的一笔。清代的书家无论在人数和质量上都超出了前代。

一、清朝初期辽宁书法家

按通常说法,清代分初期、中期和晚期。从清代建国到康熙年间为初期,从雍正到嘉庆为中期,道光之后为晚期。

清初辽宁书法家的构成,一部分是由明入清的汉族文人,另一部分是汉化后的旗人及皇室成员。汉人书家首先提及的应是范氏家族。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人,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文程由明入清,有智谋,好读书,辅佐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恐怕是汉人在清初地位最高的一位。范文程亦好书,曾有书法作品传世。

在范氏家族中能诗书者不乏其人,其中以次子范承谟最为著名。范承谟(1624-1676)字觐公,号螺山、蒙谷。顺治九年(1652)进士。曾任编修、浙江巡抚、福建总督等。后耿精忠反叛,被囚禁,不屈而死。赠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谥忠贞。范承谟能诗工书,著有《吾庐存稿》《百苦吟》《画壁集》等。范承谟的书法在当时就很有影响,陆光旭《忠贞遗墨跋》:“字如其品,骨劲神清,法兼颜米。”[1]《频罗庵题跋》:“书有以人传者,忠贞公书是也。公不以书见长,而字里行间,一种方正严毅之气,令人起敬起畏。”[1]这是从书品人品论的角度认为其书之可贵。

范时崇(1663-1720),字自牧,号苍岩,范文程之孙、范成谟之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荫生出任辽阳知州,累迁至山东布政使。后任广东巡抚、浙闽总督,官终兵部尚书。受家庭影响,亦工诗书,辑有《重刻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有行书作品传世。

清初辽宁书法家还有盖平的卞永誉(1645-1712)。卞永誉,字令之,号仙客。云南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卞三元之子。荫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福建巡抚迁刑部侍郎。著名书画家,尤精鉴赏。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记》、《式古堂集》等。尤其是《式古堂书画汇考》影响很大,全书共60卷,康熙二十一年(1682)采录前人著录书画之作和自己所见所闻汇辑而成,前半部为书法,后半部为绘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是著名书法家。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曹家世居沈阳。曹锡远明末任沈阳中卫指挥使,后金天命六年(1621),沈阳城陷,携子曹振彦降努尔哈赤,隶属海洲正白旗。曹振彦曾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知府,后为两浙都转盐运使。曹玺为曹振彦之子,曹寅之父,曾任江户织造,自此,曹家完成了从军功之家向诗书之族的华丽转身。曹寅为曹玺之子,初为康熙侍卫,后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累官通政使。曹寅又是个文人才子,他工诗词,通音律,又善书法,善藏书校书,曾奉命校刻《全唐诗》,著有《楝亭诗钞》《词钞》《续琵琶记》《楝亭五种》《楝亭藏书十二种》等。李斗《扬州画舫录》:“寅善书,仪征余园门榜‘江天传舍’四字,是所书也。”[3]据此,曹寅当擅榜书,不过曹寅传世书法还有很多,大都为行书,可见曹寅书法是众体兼善的。

铁岭高氏也是文人世家,高天爵、高承爵、高荫爵兄弟三人中高承爵善书,《扬州画舫录》说“承爵善擘窠书,为扬州太守,每岁暮,乡民求福字以为瑞”。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叔伯兄弟中,高其位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高其倬进士出身,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工诗,有《味和堂诗集》。而最具艺术家禀赋的是高其佩。高其佩(1672-1734),字韦之,号且园、且道人、南村等。荫生。官至刑部侍郎。高其佩工诗,喜书画。尤其擅指画,被誉为指画鼻祖。高其佩是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师。高其佩亦善书,尤其是行书,沉雄恣肆,奇诡生动。包世臣的《国朝书品》将高其佩的行书列为“逸品上”,与邓石如的行书并列。[4]

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倬也是书画家。李世倬(1687-1770),字汉章,号谷斋、天涛,别号十石居士、太平拙吏等,奉天人。官至副都御使。从王学画,又师其舅,自成一家。亦工书,传世作品有行书、楷书等,小楷尤精。

清初辽宁书法还有皇室和贵族一派。满人入关,除了用武力一手征服天下,还用文一手来巩固统治。清皇帝和贵族努力接受汉文化,并成为行家里手,像康熙、纳兰性德等都是佼佼者。

玄烨(1654-1722),爱新觉罗氏。顺治第三子。玄烨8岁继位,年号康熙,在位61年。为一代英明之君。康熙曾三次东巡盛京(今沈阳),开清代皇帝东巡盛京之先河。康熙多才艺,尤善书法,传世书法颇多。王士祯《池北偶谈》说:“康熙十九年,御书手卷赐日讲起居注诸臣。二十三年,驾幸阙里,御书万世师表四字悬大成殿。又御书白鹿洞书院额。其河南府二程祠、邵康节祠、凤翔府横渠书院、建宁府紫阳书院、徽州府文公阙里、衡州府石鼓书院,皆颁御书‘学达性天’大字,古今罕见之盛举也。”[1]

清初皇族书法家还有岳乐和岳端父子。岳乐(1625-1689),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孙,阿巴泰子。被封为安亲王。他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屡立战功,是顺治、康熙两朝功勋卓著的亲王,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岳乐工诗,善书画,有《丛碧山房集》《平津馆书画记》《八旗画录》等。岳端(1670-1705),又作袁端、蕴端,字正子、兼山,号玉池生、红兰士主人、东风居士等。努尔哈赤曾孙、岳乐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被被封为多罗勤郡王,后降为贝子,又以恣意妄为而夺爵。不喜政务,惟喜诗书画,又长于戏曲。与孔尚任友善,有《玉池生稿》《扬州梦》等。

旗人贵族纳兰性德也是一位重要的书法家。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叶赫那拉氏。铁岭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宫廷侍卫。善书能词,所交皆一时名士,曾与徐乾学集宋元以来诸儒说经之书,为《通志堂经解》一千八百余卷。有《通志堂集》。《八旗通志》云:“容若工书,妙得拨镫法,临摹飞动。”[1]203《清史列传》说他“书学褚河南,见称于时”。徐乾学说他“书法临褚河南临本《禊帖》,间出入《黄庭内景经》”。[1]203记事马宗霍《书林记事》卷二说:“纳兰性德工书,……当入对殿庭,数千言立就,点画落纸,无一笔非古人者。上尝亲书唐贾至《早朝诗》赐之。”[1]332综上可知纳兰性德书学褚遂良所摹《兰亭序》,妙学古人。惜其早逝,传世作品并不多。

清代初期辽宁还有一些流人书家,如函可、郝浴、季开生、戴梓等人,他们皆以政治等原因被流放到辽宁,他们在贬所或结社吟诗,或挥毫泼墨,积极参与辽宁的文化建设,也为辽宁的书法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清中期辽宁书家

清中期辽宁书法可谓人才辈出,这个时期有辽东三老,有乾隆四大家中的两家,以及“压倒三江”的王尔烈和《红楼梦》续书的高鹗等,掀开辽宁书法史崭新的一页。

按年齿,先介绍唐英。唐英(1682-1756),字俊公,一字隽公,号叔子、陶人,别署蜗寄居士,人称古柏先生。盛京承德(今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曾为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雍正六年(1728)奉命前往景德镇协助年希尧管理窑务,后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其后工作微有变动,但大体上还是做督陶官,于雍正、乾隆两朝先后做了28年督陶官。唐英不仅管理陶务,而且还亲自动手制做,他烧的瓷很有特点,他能够集陶、诗、书、画、印于一体,开创文人瓷画之先河。唐英多才多艺,于诗文、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有《陶人心语》《灯月闲情》《问奇典注》等。唐英还将书法烧成瓷,成为瓷书,很有创意。

李锴、陈景元、戴亨被称为辽东三老,最早提出这一说法大概是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卷三《选刻八旗诗集序》)。辽东三老皆以诗闻名,擅书者只有李锴和陈景元。

李锴(1686-1755),字铁君,号眉山、焦明子、豸青山人。铁岭人,隶汉军正黄旗。李成梁后裔。父为刑部侍郎李辉祖,岳父为内阁大臣索额图。由笔帖式举荐博学鸿儒,未中选。晚年隐居盘山二十年。李锴能诗文,善书画,著述宏富,有《睫巢集》《含中集》《原易》《春秋通义》《尚史》等,其《尚史》被收入《四库全书》。清陈梓《删复文集》谓李锴:“髫龄通四声,辨小篆。长更倜傥,勤读书,不事生产。……工诗古文草书,旁及数术。”《辽东三高士书法真迹》中有李锴墨迹,为两篇跋,一跋为楷书,一跋为草书。李锴传世作品较多,多为草书,其次是楷书。草学二王,楷宗魏晋,古雅多姿。

陈景元(1696-1752),字子大,号石闾,海城人。其先人由琅琊迁至辽东。汉军镶红旗。陈景元终身布衣,为“三老”中最为困窘者,然对文学艺术却十分执着,工诗善画,精于书法,有《石闾集》三十卷传世。《八旗通志》云“:《石闾集》一卷,陈景元撰。景元生平作字效晋,作诗效汉,务欲自拔于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书,《拟古诗》六十首以贻雷者,前有短札,亦其手书,并钩摹笔迹,刻之纸板,颇为精好。”

沈阳人甘运源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书家。甘运源(1719-1785),字道渊,号啸岩,自称我道人,汉军正蓝旗人。甘文锟曾孙。少时曾随父游历四方,见闻广博。屡试不中。一生仕途不显,晚年为英德(今广东英德县)象冈司巡检。擅诗文,曾师事桐城派大家刘大,颇得李锴、陈景元赏识,铁保与之相善,曾为其撰《甘道渊传》。著有《长江万里集》《西域集》《啸岩诗存》等。亦善书画。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云:“运源善诗古文辞,工行楷书,平生游历几半天下,再入蜀,留西域者四年。”清礼亲王昭《啸亭续录》说运源“幼师刘海峰,书画精绝。诗文上宗七子,殊有豪气,为旗籍文士之冠。然不甚工楷书,有某大臣延其书写奏牍,先生以《灵飞经》法为之,某公大怒,挥之门外曰:‘甘某名望若尔,乃其书法尚不如吾部曹胥吏之端楷也。’”[5]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甘运源不善馆阁体,这也是他屡试不中的原因。运源还治印,追慕秦玺汉印,颇自秘。《广印人传》有印载。

乾隆进士盖平于宗瑛的书法盛称于时。于宗瑛(1721-1782),字英玉,号紫亭,隶汉军镶红旗。直隶巡抚于成龙之子(注:非同时代山西籍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之于成龙)。乾隆十九年(1954)进士,官至江南道观察御史。性简淡,不慕名利,工诗文,善书画,有《来鹤堂全集》。书学颜真卿、苏轼和米芾,苍劲浑厚。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云:“英玉性简淡,不趋荣利,所在扫地焚香,似韦左司之为人。工诗文,著有《来鹤堂集》,随园主人尝采佳句入诗话中。书学颜平原,参以苏、米两家,极苍古浑厚之致,山水得清三昧。”随园主人即袁枚,乾隆时著名文学家。于宗瑛有书画作品传世,辽宁省博物馆现藏有一幅于宗瑛书画合一卷。

于宗瑛之子鳌图也是一位书法家。于鳌图(1750-1811),字伯麟,号沧来。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曾任徐州知府、苏州知府,官终江苏按察使。工诗文,善书法。著有《习静轩诗文集》二十七卷。苏州网狮园有诗刻一方存世。(网上有扇面)

在清代书家中,辽宁书法家王尔烈的名声最大,也更深入人心。王尔烈(1728-1801),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自幼曾于千山龙泉寺读书。乾隆三十六年恩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库全书》纂修,嘉庆四年(1799)以大理事少卿致仕。次年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工诗善书,有《瑶峰集》收入《辽海丛书》。书宗二王,以词章、书法名噪乾嘉之际,有“文压三江王尔烈”之说。书法传世较多,千山龙泉寺、首山清风寺、辽阳市博物馆藏其书迹甚多。

《红楼梦》家喻户晓,其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高鹗也是书法家。高鄂(1738?-1815),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进士,历任内阁侍读学士、江南道监察御史、刑部给事中等职。工诗文,精书画、金石之学,因补曹雪芹八十回《石头记》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而为世人熟知。著有《兰墅诗钞》《高兰墅集》《月小山房遗稿》《兰墅砚香词》等。书法传世作品不少,如《红楼梦叙》、《红香馆诗草序》以及《兰墅砚香词》等墨迹。以行楷为多,字势瘦硬,妙有余姿。

这一时期的书家还有两位盛京承德(沈阳)书家,即缪公恩和那彦成。缪公恩(1756-1841),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梅,别号兰皋。隶汉军正白旗。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善书能诗,精篆刻,工写兰。早年随父宦游江南几近20年,得江南文化沾溉。与阳湖洪亮吉友善,洪赠诗有“邂逅得识张季鹰,雅志不复矜飞腾”句。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晚年生活窘迫而诗名愈大。朝鲜使臣过沈阳者,以不接识缪公恩为遗憾之事。著有《梦鹤轩诗钞》正续二十四卷、《诗余》一卷、《梅杂著》一卷。

那彦成(1763-1833),字韶九,一字东甫,号绎堂。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之孙。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由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工部尚书至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因破天理会李文成教匪,加太子少保衔。能诗工书,留传墨迹很多。嘉庆十六年(1811),任陕甘总督时应有司邀请,撰并书写了《重修固原城碑记》和《重修兰州城碑记》。道光六年撰写了楷书《千字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直隶总督时,将家中珍藏的真迹旧拓镌刻于石,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给保定莲池书院,扩大了书法的传播。该法帖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颜真卿的《千福碑》、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虹县诗》、赵孟的《蜀山图歌》以及董其昌的《云隐山房记》等等。法帖中诸家也代表了那彦成的艺术取向。清张祥河《关陇舆中偶忆编》云“:那绎堂制军跋董临颜书,谓大家一落笔圆,通幅皆圆;一落笔方,到底皆方。此从得力。后论书尤见真实。”[6]

三、清代晚期的辽宁书法

晚清时期辽宁书法家人数众多,书家身份多元化,除士大夫外,还有平民书家,如铁岭魏燮均、锦县高步瀛等。晚清时期,辽宁重现文教,许多书院纷纷建立,如锦州的凌川书院(道光二十一年)、凤城的启凤书院(光绪三年)、兴京的启运书院、昌图的开文书院(同治七年)、新民的辽西书院(光绪十三年)、盖平的辰州书院(道光季年)、康平的秀水书院(光绪十一年)等[7]。各地地方官、绅士也提倡文教,如章朝敕,安徽铜陵人。道光三年进士,一直在辽宁任职,曾任海城县令、辽阳知州、岫岩通判、复州知州等,一贯主张兴学、劝农。道光十七年重修辽阳襄平书院,道光二十四年创复州横山书院。高同善,河南汲县人。咸丰十年进士。同治年间任锦州知府。光绪十三年,在昌图知府任上,整饬开文书院,聘任山长,以兴文教。陈本植,四川合江人。咸丰年间举人。光绪元年(1875),以直隶候补道员调凤凰城。任内重视文化,请学额,修文庙,首创启凤书院,自此辽东凤凰城境内文教大兴。地方官重视文教,居然发现了《好太王碑》,这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件大事。章樾,河南祥符人。光绪三年章樾任桓仁县首任县令。章樾兴办教育,注重文化。当时鸭绿江边的集安岭南地区划属怀仁县(今桓仁),而新任怀仁县衙书启的关月山到岭南地区考察,发现了《好太王碑》。《好太王碑》,全称是《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陵碑》,碑于东晋义熙十年(414)立。碑为隶书向楷体过渡书体,雄强朴茂,全刻1775字。不惟艺术价值高,也是研究高句丽史不可多得的石刻文献。章樾和关月山将拓片送给好友,掀开临习、研究《好太王碑》的序幕。光绪二十年(1895)时任奉天府军粮署同知的山东诸城人王志修,撰写了《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和《高句丽永乐好太王碑考》,这是最早关于《好太王碑》研究的文献。

沈阳书家。曾培祺(1833-1908),字与九,号武靖村夫、有乐堂主人、寿轩等。奉天苏家屯人,隶汉军正白旗。同治十年(1871)进士。散馆授编修,再迁御史。曾任顺天府(北京)同考、会试同考,河南主考,出为河南卫辉府(治所在今河南汲县)知府。晚年主讲萃升书院。著有《有乐堂诗文集》《题跋杂稿》等。工诗文,善书法,尤工楷书。《十三经集字》[8]一书,由李鸿藻写“凡例”,收16位楷书名家书写的《十三经》,曾培祺书写的是《左传》和《尔雅》各一部分。书写者有杨泰亨、李汝霖、朱以增、梁耀枢、徐等,皆为同光时学界、艺术界俊彦,“悉宿学名儒,工书名家”。曾培祺又喜收藏,他共收集《兰亭序》刻本一百二十种,比桂馥多,而少于吴荣光、吴云等人。[9]

“沈阳三才子”的书法。

喜晓峰(1821-1886),别名喜麟。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祖籍吉林长白,后迁于奉天新民。道光二十九年(1849)贡生。同治十二年任大理寺丞。工诗善赋,精于书法,有《扯集诗稿》喜晓峰与韩小窗、缪润绂并称“沈阳三才子”。光绪三年(1877)在韩小窗、缪润绂倡议下,成立“荟兰诗社”,喜晓峰也参与其中,他们诗酒唱和,影响很大,后来圈子越来越大,参与者众多,如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等等。据《新民县志》记载,喜晓峰在京城做官时“,与沈阳曾培祺太史彼此唱和,殆无虚日”。喜晓峰善书,当时奉天城不少店铺牌匾为其所书,如德胜门“天象斋”钟表店“、永寿堂”药铺“、万顺堂”商埠等,均端庄大气,笔酣墨饱。“沈阳三才子”中韩小窗书法名气不大,但善作大字,曾为千山祖越寺留下墨宝。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弟子书的创作上了。“沈阳三才子”中学问好、书法好,官位高的只有缪润绂。

缪润绂(1851-1939),字东鳞,又作东霖,别号含光堂主人、钓寒渔人、太素生等。盛京承德(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名士缪公恩曾孙。光绪元年(1875)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授中宪大夫,历户部主事,又分山东任日照、郓城、阳信、齐河知县,后擢濮州等地知州。缪润绂中进士前一直生活在沈阳,致仕后也曾回沈阳居住。八十岁时辽宁省政府为其举行“重游泮水”典礼仪式,可以看出乡人对他的尊敬。缪润绂工诗文,擅书法,精篆刻,多才多艺。同光时期文名贯辽东。有《含光堂诗文集》《沈阳百咏》《陪都杂述》等。缪润绂擅楷、行、草三种书体。楷书宗欧阳询,瘦硬通神,行草宗魏晋,妙有余姿。他曾经说过:“字讲风骨,风骨二品,骨字见功底。某生性愚,故而当在功底上下苦功。”从他流传的墨迹来看,也践行了他自己的说法。

筹办奉天大学堂的孙百斛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孙百斛(8161-1920),字鼎臣,奉天承德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回故乡从事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七年(1901)筹办奉天大学堂,任总办。此为奉天府第一所大学,后更名为盛京省学堂,任总理。后入政商界,任奉天省议会议长兼东三省银号总办、奉天兴业银行总办。民国初年任奉天省议会布政使,张作霖秘书。1919年任奉天商务总会会长。孙百斛是走科举之路的成功人士,书法有着良好的基础。从孙百斛传世不多的作品来看,他的书法主要学宋四家,得益于苏轼、米芾较多,有时简淡,有时沉着,痛快淋漓。他在奉省大学时,培养了不少有识之士和书法人才,王光烈便是其中之一。孙百斛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书法教育家,而后者尤为可贵。

古代辽宁出文人才子的地方一个是铁岭,一个是辽阳,按照南辽北铁的说法,先介绍辽阳的书法家,而后者尤为可贵。

马林是这一时期辽阳书家中最年长的,他博览群书,喜交名士,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书家。马林(1813-1881),字仲玉,号西冈,因居辽阳城北衍水西冈之上,故自号西冈。先世籍复州,后徙辽阳。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得到翁心存赏识,给予很多期许。但后来科举却不如意,遂放弃帖括,以课徒为生,从学者众多。酷爱吟咏,精书法,工篆刻,因收藏很多金石文字,故书法夷犹古淡。其子马乐溥(1853-1923)也是著名书家。马乐溥,字铭侯,号少痴。《辽阳县志》说他“嗜金石图书,工篆刻,其隶书迥不犹人,盖于汉分中间钟鼎也”。[10]马乐溥的隶书今有流传,的确隶中融入金石笔法,以求古拙,但他处理的并不算好。马林的外甥陈景藩也是著名书法家。陈景藩(1846-1913),字季芳,号葛溪散人。光绪二年优贡,补直隶平山县训导。受舅父影响,精古文和近体诗,书画金石亦昕夕钩研。书法以行书见长,脱胎何绍基,亦有颜体底蕴,古雅灵动,超凡不俗。据考陈景藩于光绪三十三年(1908)回乡,他当时在直隶平山县(今河北平山县)受世风影响,学何绍基。陈景藩也把这种书风带回了辽阳,滞后的辽宁也有人学魏碑了。

杨能格(1813-?),字简侯,一字仲良,号玉堂。汉军正红旗人。据《奉天通志》选举志引《甘肃通志》“大吏传”作辽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至江宁布政使等。[11]工书,初学右军,晚学鲁公。

吴文杰,生卒年不详,字星鹑,辽阳河洪堡人。隶汉军镶白旗。光绪元年(1875)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898)进士。分发山西任知县,后为兵部主事。能诗善书,有《柳桥吟稿》。书学黄山谷,笔法苍劲有力。

杨钟羲(1865-1940),榜名钟广,字子勤,号梓励、芷生,又号雪桥等,辽阳汉军正黄旗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国史馆协修和会典馆图画处协修。后历任襄阳、淮安、江宁知府。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隐居不仕,在上海、天津等地寄情文史、金石书画,同时参与复辟活动。1924年,杨钟羲曾入京拜谒溥仪,赏其上书房行走,负责宫内书画鉴赏及替溥仪代笔等事宜。1929年应金梁邀请到奉天,参与编纂《奉天通志》。伪满时,受郑孝胥之邀,曾任奉天博物馆馆长。杨钟羲为著名学者、诗人、金石学家和书法家。与表兄盛昱合编《八旗文经》,著有《雪桥诗话》八十卷、《圣遗诗集》八卷、《叙录》等。杨钟羲的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他是潘祖荫和翁同的学生,得其沾溉良多。从传世作品来看,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楷主要取法于欧、颜,行书则上溯二王并参以己意,大气而不张扬,劲键而不刚狠。和风细雨,如行走于山阴路上美不胜收,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卷气。

铁岭书家。铁岭书家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当属魏燮均。魏燮均(1812-1889),原名昌泰,因仰慕郑燮,遂改名燮均,字子亨,号铁民、耕石老人、九梅居士等。咸丰间贡生。一生以幕僚、塾师为业。游历昌图、海城、辽阳、金州和沈阳间,是典型的平民书家。魏燮均工诗善书,喜收藏,有《九梅村诗集》。魏燮均有“字震九州”之誉,传世作品颇多。有大字,有小字,楷、行、草兼善。从其传世作品也可以爬梳其学书轨迹,他先学二王,尤其是对《圣教序》下过工夫;继而学赵孟,这大概是出于科举的需要;最后学颜真卿,尤其得益于《争座位帖》。当然他是转益多师的。他在《耕石老人传》中说“:老人无异能,酷嗜书,晚年书益工,名闻公卿间。”该文为其70岁时所作,从此不难看出他对书法的自负。魏燮均的书法以小字手札为佳,细微处皆见精神。大字弱一些,毕竟僻于一隅,仅为诸生,见闻有限,未臻高境界。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号次珊、无补。原籍铁岭,隶汉军正蓝旗。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迁御史。历任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知府,又迁安徽、山西按察使,湖南巡抚、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盛京将军,始设财政局,发行纸币。又与袁世凯、张之洞等上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思想进步。三十三年升湖广总督,主张禁烟,反对缠足,顺应民意。宣统三年(1911)调东三省总督,又反对辛亥革命,表现思想上的守旧。晚年被袁世凯聘为清史馆馆长,主修《清史稿》。赵尔巽是晚清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也喜欢书法,毕竟是科举出身,又入翰林院,书法基础是很好的。赵尔巽的书法主要以赵孟为根基,又学二王、米芾,字势萧散俊逸,终未脱尽馆阁体。

陈良玉,生卒年不详,字朗山。隶汉军镶白旗,铁岭人。《八旗画录》有传。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候选教谕,广州驻防。工书善画,以楷书见长,师法欧阳询、虞世南,笔法劲健。画以写意为主,其墨荷意趣无限。著有《梅窝诗钞》《词钞》《虞苑东斋词钞》等。

郑文焯为晚清铁岭籍著名学者,亦为杰出书画家。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大鹤山人。隶汉军正白旗,铁岭人。自署“高密郑文焯”是冒充郑玄后裔。金毓黻考证其祖是“青州驻防旗人”,即由铁岭派往青州的汉军驻防旗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任内阁中书。以后多次应会试,不售,遂绝意仕进。弃官南游,旅居苏州,被江苏巡抚陈启泰聘为幕僚,前后长达十余年。郑文焯喜交游,接交多名士;多才艺,擅书画、金石、词章及音律。词与王鹏运、朱村、况周颐合称“晚清四大家”。诗词创作极富,有《樵风乐府》九卷及《大鹤山房全集》等。又精医,著《医诂内外篇》《医故》等,康有为称之为“神医”。郑文焯书画金石造诣非凡,尤其是书法,大字深得南碑之神韵,结体紧密,字势开张雄浑;小字从六朝而来,深婉渊懿。正如《岳笔谈》所云“:大鹤山人书,结体纯取南碑,而波磔骏发,复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气味直到六朝,简札诗稿,脱手弹丸,对之殊有俊风。”就连碑派书家李瑞清、康有为都对郑文焯评价非常高。

大连书家。

徐赓臣(1824-1880),字韵初、野航、仲泉,号东沙、出山老樵等。辽东复州(今辽宁瓦房店)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选庶吉士,在词曹试辄首列,一时以公辅期之。然不乐为太子师,外官直隶(今河北)肥乡知县,勤务爱民,政声颇著。同治六年(1867),佐提督鲍春霆戎幕,出奇策,大破贼,以功迁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然不乐仕进,同治八年(1869)辞官回原籍,主讲横山书院,一时文风丕变。徐赓臣博涉经史,工诗能文,善书法。书法以行楷为主,笔画刚劲有力,潇散飘逸,得二王神韵。著有《韵初遗稿》《斯宜堂诗稿》等。

萧宪章(1824-1889),字乃斌,号兰笙,世居岫岩萧家泊,时岫岩未设学,占复县籍。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光绪元年(1875),充广西乡试同考官。历任苍梧、武缘、宣化知县。洁己奉公,缉捕勤能,曾蒙广西巡抚李秉衡奏请,嘉奖升直隶州知州,在任候补知府。萧宪章善书,多行楷。

李秉衡是爱国将领,也是著名书法家。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奉天庄河人(今辽宁庄河)。初以军功保知县。光绪五年(1879),为冀州知州。七年,升任永平知府。十年,任广西按察使,平峒寨乱。十一年与冯子材抵御法军,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上奏朝廷为之请功。二十年,任山东巡抚,因严于执法,被誉为“北直隶第一廉吏”。二十六年,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大沽,他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兵败自尽。谥忠节。李秉衡擅书,传世作品有对联、手札等,多为行书。由于没受更多的馆阁体束缚,其书自然流畅,一任性情。

荣文达(1848-1903),字可民,号亮夫。金州人。咸丰年间移居昌图怀德(今吉林怀德)。少年时就学于辽阳王燮臣。光绪十九年(1893)副贡。在金台书院读书时,每试必列前茅,名重京城。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聘于奉天学堂总教习。荣文达博通经史,工诗文,善书画,与刘春、房毓琛并称“辽东三才子”,著有《鹿平斋诗文》三卷,列入《辽东三家集》。荣文达书学二王,又融入赵、董,属帖学一路,端庄秀美,清新俊雅。

王天阶是平民书家,与其子王良骈并称“金州二王”。王天阶(1853-1938),字仲生,号南溪。祖籍山东蓬莱,后迁至大连金州杏树屯。品学兼优,光绪十八年(1888)考取优贡,入国子监,考官有“字压三省”之誉。不慕名利,回乡设馆授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领导抗击沙俄斗争,被俄军拘押,宁死不屈,经清廷干预获释,其爱国事迹远播。王天阶工诗善书,著有诗集十余卷,已佚。书法以楷书为主,学欧阳询,取其刚劲间架结构,又附以赵孟之姿婉,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王天阶的楷书便于效法,作为塾师,他对金州的书法无疑具有推广作用。惜其师法单一,未臻佳境。

锦州书家。

辽西自古以来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尤其是义县,书风尤盛。以李鹤年为首的李氏家族最为著名。

李鹤年(1827-1890),字子和,号雪樵、雪岑。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由编修改御史,转给事中,升河南巡抚、闽浙总督。咸丰、同治年间,长期在河南镇压捻军,立一等功。光绪元年(1875),调任河东河道总督,兼河南巡抚。光绪十八年(1888),郑州工程决口,发配军台,不久获释。赏三品。李鹤年除了辉煌的政绩外,还工诗善书,还是一个文人的身份。书法以行楷见长,得益于王铎尤多,以气势取胜。这或许是长年在河南为官的缘故吧。其三子葆恂也是著名书家。李葆恂(1859-1915),原名恂,字宝卿,号文石,别号红螺山人。五岁即能作擘窠书,九岁能属文,很早就展露文学艺术才华。官至江苏候补道。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旋病率。精鉴赏,为大鉴赏家端方所看重,有“说剑斋”书画楼收藏书画。工诗善书,贯串古人,自成一家。传世书法有楷、隶、行等。小楷《朱滋泽墓志铭》明显受赵孟影响,而行书则师法黄山谷,手札则熔铸百家,见不出痕迹了。由其父的影响,自己又善于学习、思考,李葆恂的书法已臻于佳境。

朱显廷(1849-1934),字子良,奉天锦县(今辽宁凌海市)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三年(1877)补行殿试,二甲一百十一进士。庶吉士。由户部主事历掌户部员外郎、陕西道监察御史。宣统元年(1909)任云南大理知府,由于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受到朝廷嘉奖。敦品绩学,清廉自守,口碑甚好。晚年归乡,兴办教育,与陆善格编纂《锦县志略》。郑孝胥曾邀其为伪满洲国效力,被其严词拒绝。朱显廷善书,其书以二王为根基,又学欧、颜,清新典雅,庄严秀美,为典型的文人书法。曾师事翁同,深谙书法三昧。

营口书家。

姚正镛(1811-1883?),字仲海,又作仲声、中海、中声,号柳杉、渤海外史。奉天盖平(今辽宁盖州市)人。邑庠生,曾任江苏知府。为著名词人、书画家。画以山水花鸟、梅花为主,饶有古致。书学六朝,古雅不俗。喜收藏,著有《清代画史补录》。亦治金石,与吴让之友善,同师事包世臣。吴让之先后为姚正镛治印一百二十方,后来姚正镛选其中100方收入《槐庐印谱》中。姚正镛真、草、行、隶、篆诸体兼擅,无一不工。小字精到,大字题署苍劲,篆隶追求高古,中规中矩。虽学包世臣,仍是帖派一路。

丁孝虎(1857-1940?),字肖泉,奉天盖平(今辽宁盖州市)人。父文浚,曾创办辰州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因以举人身份与孙百斛、朱显廷、朱翰章等联名上奏朝廷,痛陈与倭寇讲和的利害关系,被分派到四川丰都、安县、大竹等地任知县。性刚直,颇有政声。丁孝虎博闻强记,工诗文,精医道,擅书法。后寓居天津。民国后回故乡,创“医字社”,悬壶乡里,造福乡邦。丁孝虎书法楷书学颜、柳,行书法何绍基,并得其神韵。

盘锦书家。

李龙石(1841-1907),原名澍龄,字雨农,后改名如砻,字龙石,号东白、西青居士、墨饕子等。海城绕沟(今辽宁盘山古城子镇青莲泡村)人。同治元年举人,后屡试不售。光绪二年(1876),于盛京接识韩小窗、尚雅贤、荣文达等名流,成立“会文堂”诗社。光绪五年(1879),因状告怀德县令张云祥、昌图知府赵守璧苛捐杂税敲诈勒索罪,反以“诬陷朝政”而被捕入狱。光绪十四年(1888),辽河大水,携家逃到八角台(今辽宁台安县城),依友人刘春烺生活。晚年在家乡设馆授徒。工诗善书,著有《李龙集》。李龙石书法以行书为主,取法苏轼和何绍基,跌宕多姿,天真烂漫。爱用浓墨、涨墨,酣畅淋漓,似乎抒发一种郁勃不平之气。

李龙石弟子于在藻亦工诗善书,有《秋夜吟》《辽源杂感》等。

鞍山书家。

庞增益(生卒年不详),字心竹,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市)北泥沟铺人。咸丰五年(1855)恩贡,由盛京宗室汉学教习,教授期满以知县用。曾任昌图税捐局长。性平和,多雅量。工书,其书俊秀,得二王、赵孟遗韵。

[1]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中华书局,

[3]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包世臣.艺舟双楫A//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98.

[6]张祥河.关陇舆中偶遇编[M].

[7]奉天通志[M].沈阳:辽海书社,2002:3544-3545.

[8]十三经集字[Z].光绪八年春写刻,潍阳成文信藏板.

[9]关于《兰亭序》的若干问题[N].2013-02-25.

[10]斐焕星修.辽阳县志[Z].辽阳: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11]奉天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影印本.

【责任编辑杨抱朴】

J292

A

1674-5450(2015)05-0025-06

2015-04-08

杨宝林,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大理文化(2022年8期)2022-09-27 13:38:02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书法欣赏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3:18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中国乳业(2020年10期)2020-12-15 13:45:30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