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探索

2015-04-10 07:18董雪陈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个体

董雪 陈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探索

董雪 陈莉

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通过梳理国内外积极心理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构建积极的心理组织系统,采用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开设积极的心理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 心理品质 培养体系

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国外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并开展了实证研究:孟万金(2008)开发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品质量表》[1],张维贵(2012)自编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评价问卷表等调查量表[2],黄希庭等人(2006-2012)发表了“从自尊的文化差异说起”等与积极品质相关的论文76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和发展。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可通过后天培养,通过训练发展大学生积极认知评估策略,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是有据可依,也是切实可行的。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用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教育过程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体系将改变传统的问题式、消极式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

1.积极心理学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引领新的价值取向

孟万金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改变,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与人格力量,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2.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这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新观念[3]。积极心理学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出发,关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心态和人格力量积极的心理品质,运用积极的治疗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内化学生自身力量,打破传统的问题导向,扭转了以挖掘负面为主流的学生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

1.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都被称为积极情绪,它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哈佛大学讲师本·沙哈尔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幸福,寻找幸福,体验幸福分享感受,重点是在平凡中找到生活的意义。(2)加强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著名心理学家G ro ss的情绪调节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心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情境选择、情境修正的调节策略。所以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创设产生正向情绪的环境。(3)认知在人的情绪体验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不同的个体面对相同的刺激情境,即便具有相同的认知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旨在挖掘和培养个人的人格力量和积极心态,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1)训练学生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内化积极的人格特质。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塑造提升到比消极心理品质的消除克服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认知的训练。在相互讨论沟通中训练学生积极健康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2)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为例,学校可发起性格运动,确定常见的性格特征及每一种性格的用语,并印制海报挂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园通讯网络中宣讲每周一个的性格单词及其确切含义。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3)以“爱与感恩”为起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爱心实践。如通过写感谢信,参与爱心救助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心等方面素质。

3.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内容,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主要方面,它在学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上[4]。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感受来自父母、朋友的肯定与支持最多,同学的肯定与支持次之,教师的肯定与支持最少[5]。积极心理学强调构建积极的环境和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良好的组织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1)营造学生成长的积极氛围,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良好的积极环境,形成互动多维的教育体系。(2)设计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系统学生培养成长手册,主要内容为我的亲情友情,我的心里话,爱心传递,我的创造成果,社会、教师及家长反馈等。(3)充分发挥学生自助群体的支持组织作用,构建班级—班长—心理委员—舍长—舍友—老乡等学生关系网络。(4)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专业的是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

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下的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心理疗法,提倡心理治疗应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其核心是让患者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心理问题,或者是抑制心理问题产生的目的。(1)构建学校网络危机预防体系,成立以学校班长、舍长、党员为主体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普及基本知识和技能,发挥学生朋辈作用,在心理危机预警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2)在心理咨询中运用积极心理治疗技术,如“尽情享受美丽的一天(savoring a beautiful day)”、“数祝福”练习和“人生的三件好事”练习。这些都要求个体思考和细数他们为之感恩和幸福的事情,这能增加个体对种种强化事件的敏感和认知。(3)实施心理弹性干预计划(PRP),这是一项基于积极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弹性的校园干预计划[6]。PRP不但有助于改善参与者的认知模式,还有助于参与者行为问题的减少。(4)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这一重要载体,在团体的情境下引导或者协助个体具有积极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验。

5.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采用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1)学校应重视并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统筹安排,有计划、分层次、递进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制订相应的监督机制。(2)课程内容体系以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将外部活动与内心体验有机联合起来设计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能力。(3)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促进课程体验式与合作式的教学改革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性质,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为核心,通过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05):41-45.

[2]张维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09):222-224.

[3]薛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129.

[4]刘桂芬.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71-372.

[5]刘春梅,刘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5).

[6]Tracy,R.G.,&William,R.B.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R eview [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54(4):212-221.

作者单位:董 雪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陈 莉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个体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