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歌吟唱的“味儿”与“劲儿”

2015-04-10 07:18马昌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润腔劲儿味儿

马昌伟

浅析民歌吟唱的“味儿”与“劲儿”

马昌伟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民歌研究,促进民歌发展,本文对民歌吟唱的“味儿”与“劲儿”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日后民歌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帮助。

民歌 味儿 劲儿 吟唱

民歌,这一古老的声腔艺术,不仅依赖于“味儿”与”劲儿”二者艺术维度的构筑与均衡来加速其艺术进程,还聚拢于二者的艺术空间来展现其魅力与内涵。下面就让我们对民歌吟唱的“味儿”与“劲儿”、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民歌中针对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腔两维的“味儿”与“劲儿”

民歌作为古老的声腔艺术,其艺术进程主要依赖于“味儿”“劲儿”这两项艺术维度的构建与平衡,并借助于二者的艺术空间展现其内涵与魅力。故我们将民歌的音声特质概括为一腔两维。

1.“味儿”即指歌者通过民歌吟唱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的音韵味道。韵味在演唱中最易被感知,几乎所有民歌在吟唱中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或民族韵味,这种韵味通常被称之为风格。

首先,在音乐结构上。民歌韵味是由音乐、语言、技术和文化复合而成的音声,由一定的音符、节奏、节拍、调式、速度、力度等元素构成。在不同的地域,当地人往往喜欢选用其熟知的音乐元素进行特定的艺术组合,构成极具地域特点的旋律形态。因此,民歌的“味儿”常选择以歌调为表征的乐音组合为基础,不同旋律的特色也不同。其次,从唱词层面看。语言亦是民歌吟唱中“味儿”的重要组成元素。它源于人类口腔器官的咬合,不同舌位与气流的配合形成了不同的语音。受方言影响任何语言都会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不同方言不仅形成了旋律和行腔的变化,还因其“对于汉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着明显的影响”而成为了吟唱民歌的显著特征。再者,在技术方面,民歌吟唱中韵味的表达涉及到呼吸、咬字、共鸣这三大歌唱生理机能中诸项技术的合作与支持。并由于各项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民歌韵味的润色,展现出了歌曲蕴含在曲调中的语意、情感与美感。

2.“劲儿”指民歌酿造韵味时蕴藏在操纵各种行腔技术中的技巧,它是民歌寻获理想的音声效果所使用各项技术的具体动作与过程。它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意味着控制润腔技术的动作;隐性则代表着民歌曲调及嗓音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歌者对于动作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各项技术的实施。由于“劲儿”建立在呼吸、咬字、共鸣三大歌唱生理机能系统中,为了增强民歌的艺术表现力,人们探寻出了许多技巧。

(1)呼吸。合理的运用呼吸在歌唱中为行腔提供着充分、流畅、有节制的气息。在歌唱中,人们普遍懂得调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而对于呼吸如何掌握分寸,人们也在不断的吟唱中寻觅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巧。

(2)共鸣。共鸣是歌唱中放大声音的一种方法,利用共鸣可以凸显出声音的艺术美感。共鸣具体分为胸腔共鸣、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者虽在腔体结构、振幅和音声方面各不相同,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唱出“劲儿”,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产生共鸣的技巧,即“打呼噜倒吸气动作时,感觉在鼻腔、小舌头后边有个颇感凉爽的空洞,如果在此发音,很快就能获得打开鼻咽腔的感觉,进而得到头腔共鸣”。

(3)行腔咬字。在我国民歌演唱中以口腔作为主导器官的演唱技巧有很多,如颤音、摇音、嘟噜音等。仅以颤音为例,其单靠舌头音的变化就分为“在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间的颤音以及上颤、下颤、快颤、慢颤……”这些技巧为民歌吟唱中“劲儿”的展现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民歌正是凭借着实践中运用不同技巧所打造的歌劲儿,不仅增强了歌唱技巧难度,还加深了歌曲的韵味。

二者在民歌吟唱中的依存关系

综上所述,“味儿”与“劲儿”基于风格与技巧,同腔异质,在民歌吟唱中互助携存,在共同构建了民歌吟唱的艺术风韵和技术张力的同时,还展现出了民歌的多重审美情趣与艺术价值。下面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民歌的分析,对二者的依存关系予以说明。

1.冀东民歌。受方言影响冀东民歌以其浓郁的“奤味儿”而自成一体。其特点是声调波动大,曲调悠扬,音乐性分明,带有明显的音乐性。其旋律以婉转绚丽的大拖腔、多姿多彩的衬词衬字、重复主题的开头和旋转缭绕的结尾、上下变换的润腔装饰、一波三折的跳跃进行、经常惯用的音组等六项指标构建,旋律线条清晰,在歌唱中经歌者稍作润色,奤味儿便可应运而生。为了唱出奤味儿,冀东民歌在音声润饰方面特别重视以连断润腔、音色变化润腔以及速度、力度润腔,通常采用卷舌音、嘟噜音、滑音、颤音、倚音、重尾音等技巧的运用,来强化吟唱中韵味的力量,并借由节奏的变化处理,赋予歌曲律动之劲儿,使曲调之“味儿”更加浓郁。其代表歌唱家曹玉俭,深谙奤味儿的演唱技巧。他认为咬字是“味儿”的关键,气息是“劲儿”的基础。若要唱出“奤味儿”,就要做到合理有序地用气;咬字、行腔“吐如钉,行如云”“快有字儿,慢有味儿,悲叹气儿”;共鸣有“堂音”。正是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酿造出了冀东民歌中特有的“味儿”和“劲儿”,还展现出了曹玉俭歌唱技巧的炉火纯青。

2.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这一蒙古族歌唱最高成就形式,以其独特环境条件所产生出的节拍旋律和悠长歌调,通过歌者多种声腔技巧的演绎尽显长调之美,人们将音声韵味称之为“草原味”。其音韵既有高低折返的旋律,又有步履相符的节奏。其调式体系主要以五声音阶羽调式为主,在非对称性结构中配以对称性曲体,演唱中将带有草原方音的土语嗓音与以诺古拉为代表的呼吸、行腔、咬字、润腔、共鸣技巧相结合,草原风情油然而生。其代表歌唱家哈扎布,作为著名的长调大师,不仅具备浑厚的嗓音,宽广的音域,且在高低音衔接中切换自如,善于运用“胸腔的阔声、狭声、放声和假声结合技巧”,借胸腔之力获取洪亮之音,以放声之力实现宽广音域,利用真假声唱出最佳的草原“味儿”与“劲儿”。

由此可见,“味儿”与“劲儿”在民歌吟唱中,犹如鸟之双翅,相互依存、互不可分。

“味儿”和“劲儿”的意义

以上内容对“味儿”和“劲儿”作出了有层次有条理的分析和对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认识到民歌固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技巧。民歌的这“两维”与现代的声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声乐是在民歌的基础之上衍生和发展的,因此以上分析旨在为现代声乐的发展探索可取的营养成分,使之更好发展。

在我国歌坛上颇有影响的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我国传统声乐博大精深和浑厚的艺术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受到了现代音乐的熏陶,是经过几代的音乐学家的精心钻研,凝结着无数音乐人的智慧和心血的音乐符号。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共同努力,民族唱法渐渐成熟,并且具有了张弛有度,余音绕梁,神形兼备的特色,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歌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思想。

从职业层面看,现代艺术院校及艺术团体中的专业歌者们,大多受过专业训练且懂得歌唱技巧,却往往出现重“劲儿”轻“味儿”的现象。现代学校在教育中往往将多样化的地方声韵去掉,只留下了被中和过的若干音韵,致使学生在学艺中缺少丰富的民间韵味摄取,演唱起来自然韵味单一。再加上演唱中表演性质过浓,也使得唱“劲儿”情况出现较多。而业余歌者则正好与之相反,其演唱中未经修饰的天然韵味总会不经意间轻松流露,但其因缺乏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的技巧往往又使得其唱“劲儿”显得不足。

笔者认为,在民歌吟唱中,民族唱法如果想要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必须要合理地吸纳传统之“劲儿”作为技术核心,才能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来尽显出民歌鲜活的“味儿”。

结语

纵观民歌发展,“味儿”作为民歌吟唱之根本,以揭示其艺术主旨为宗旨,而“劲儿”则作为“味儿”的客观条件为“味儿”的吟唱提供着技术支持。在吟唱中,“味儿”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先天自生特性,被人们最先接触。但随着人们吟唱时间的增加和水平的进步,单纯以唱“味儿”为主的吟唱已经无法对日趋复杂的叙事予以描述。若单纯地唱“劲儿”,则又会因炫技而失去唱“味儿”的表达。由此可见,坚持由低到高,由简到繁,互补共进,是民歌吟唱中二者和谐发展的原则基础。作为民歌演唱者,应深知二者的辩证关系,即在民歌吟唱中,采用以“味儿”为主,以“劲儿”为辅的原则,二者相互依存、不偏不倚、缺一不可。

[1]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 2005,02:140-143.

[2]陆蓉,俞子正.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4:91-94.

[3]张连葵.民歌演唱技巧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06:83-85.

[4]韦桂喜.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探析[J].民族音乐,2012, 01:55-57.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润腔劲儿味儿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润腔”释义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味儿
去远方 可劲儿去拼去闯去创造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五中全会公报,透着共享、获得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