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燕
(西安石油大学幼儿园,陕西西安 710065)
进区卡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分析
申 燕
(西安石油大学幼儿园,陕西西安 710065)
进区卡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功能不仅仅在于限制区域人数或对幼儿进行分区,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如进区卡的设计与制作本身就具有“主题课程”的价值,在进区卡的使用中,教师可赋予其更多的拓展性教育价值。
区域活动;进区卡;自主性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1]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区域活动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我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以及美国高宽课程(High-Scope)的学习。时至今天,区域活动在我国各地区、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已成为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必备环节,深受教师与幼儿的喜爱。“我们坚信,幼儿在一个井然有序但充满刺激的环境中会学得最好,因为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并按自己的选择去执行。”[2]鉴于此,区域活动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中也一直处于热点乃至焦点的位置。本文从实践角度,立足于幼儿园教师需求,探讨进区卡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
进区卡,是幼儿进入某一区域进行自主活动的“门票”,是一种引导性材料,即幼儿拿到某一区域进区卡后,才能进入该区活动。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中,活动室空间有限,区域数量及空间更是有限的,但班额却相对较大,因此不能满足每位幼儿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干预和控制,因此出现了“进区卡”或“区域卡”,其最初的目的在于控制每个区域的人数及在特定时间幼儿能选择的区域。在其产生之初,还出现过由教师分配“进区卡”的现象,但很快就被否定,因为它违背了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性活动”的典型特征。今天,幼儿教师对进区卡的使用越来越灵活,进区卡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丰富。
在设计与制作进区卡时,一般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不同区域进区卡的数量。在很多幼儿园,进区卡数量由教师决定。教师会根据区域空间的大小、区域内材料的丰富程度、班级幼儿的人数以及以往的经验等因素来确定不同区域进区卡的数量,此后,幼儿照此执行即可。但当我们换一个思路,将这一问题抛给幼儿,由幼儿来决定时,就会发现以前我们教师的“代劳”,实质上是剥夺了幼儿在问题中成长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幼儿是“行动”、“体验”为先[3],即只有让幼儿体验到区域内人数过多、会互相干扰、活动无法开展时,他们才会意识到需要控制人数。这时,幼儿就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会锻炼幼儿的思考、协商、合作、探讨、语言表达、人机交往等能力。如在一个娃娃家活动中,七个幼儿同时进区,扮演爷爷的看报纸,扮演弟弟的写作业、扮演奶奶的打扫卫生、扮演妈妈的做饭,另外还有爸爸、哥哥和姐姐。人数已经多到在区域内走动都会干扰别人的程度,于是扮演奶奶的想到让哥哥和姐姐出去打羽毛球,扮演妈妈的也顺势让爸爸去超市买菜。正如杜威所言,经验不只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被动的“遭受”,还有人作用于环境的主动的“做”,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4]“当幼儿与他人共同活动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对物体进行操作,而且是在与他人共同建构。幼儿会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协调,而与他人的观点所作的比较会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必须在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外界的冲突之间进行协调,从而引起自己认知结构的改变”。[5]
第二,不同区域进区卡的样式。教师在设计进区卡时,应该考虑本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思维特征以及相应区域的典型特征。如对娃娃家进区卡的设计,如果是小班幼儿,则可选择形象、卡通的“娃娃”形象;而对于中班或大班幼儿,则可综合考虑形象、符号、文字等因素。自然,这一问题也可由幼儿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涉及选材、色彩、形状、大小、剪贴等因素,所以有的幼儿园会将此作为一个“主题课程”来进行,使幼儿努力成为环境的主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提到:“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艺术领域中也提到:“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孩子在制作进区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美术技能还增加了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如有幼儿园制作“棒棒糖”进区卡,利用棒棒糖的形状,将纸剪成棒棒糖的样子,然后让幼儿自己设计自己的进区卡,一面画上自己高兴的样子,一面画上自己不高兴的样子。再写上自己的名字,塑封后,一个漂亮的棒棒糖进区卡就做好了。卡片做好了,就要有插卡的地方,在一张四开的绿色卡纸上,用刀子刻出许多一公分长的口子,每个口子间隔二点五公分,然后用编织的方式,穿入一公分宽的透明条,并将两头固定,再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棒棒糖插在做好的插口里,进区卡就做好了。
随着这一活动开展,孩子们会根据主题内容,更改自己的进区卡。如在进行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脸谱》之后,孩子们掀起了制作脸谱进区卡的热潮,根据自己的喜爱制作不同脸谱的进区卡,同时,由于是孩子自己制作的,也大大减少了人为损坏卡的现象。可见,“幼儿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动的时候”。[6]
1.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缩减过渡环节中的等待时间
幼儿园一日活动有很多环节和流程,在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之间,就形成了过渡环节。如很多幼儿园在早餐后进入区域活动时间,但幼儿进餐速度有快慢之别,这样就出现已经进餐完毕的幼儿需要等待还未吃完的幼儿,待所有幼儿进餐完毕、且教师整理完毕后,全体幼儿才一起开始区域活动。这种做法存在很多弊端。
“进区卡”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可以让用餐完毕的幼儿拿到进区卡后直接开始区域活动,还可以使较早用餐完毕的幼儿有更多选择,同时对进餐不专心的幼儿起到督促与限制作用。另一方面,一致、规范的制度也有利于幼儿安全感、可控性的发展。
2.限制区域人数,发展幼儿协商能力
不同区域投放不同数量的进区卡,一方面限制了进区人数,有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合理、高效的分配了班内幼儿,避免了由教师分配的主观、“高控”行为,更加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在幼儿未能拿到自己想要的进区卡时,他必须学会等待、控制或者协商解决。幼儿逐渐能形成凭卡进区的意识和习惯,在请求同伴支持、与同伴商量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友好交往和谦让,大大减少了教师的管理,使幼儿真正成为区域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环境的创设者活动支持者。
1.利用进区卡提高幼儿自我评价能力
进区卡的使用可以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与常规之间建立起一道连接的桥梁。进区卡控制了入区的人数,有效减少了区角内拥挤的现象;没有进区卡不能进入区域,则控制了部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想要换区、半途而废的现象,同时也为教师客观、全面的评价活动带来了依据和方便。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幼儿的自我评价非常有限甚至没有。如果在进区卡设计时考虑这一问题,则能发展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提升自我认知。如每个区域进区卡的设计都可以是两面的,一面是高兴,一面是不高兴,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就可以对自己今天的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如果开心、满意,就将进区卡高兴的一面向外插回原处;如果有什么问题或不开心,就将不高兴的一面插回原处。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可以根据进区卡简单、直接的了解到幼儿今日区域活动的整体情况,再结合活动时的观察,可针对性的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2.利用进区卡帮助教师全面地观察、分析、指导幼儿
进区卡的使用,使每个区域的活动人数得到了控制,争抢的现象少了,告状的现象少了,而且整个区域活动都能井然有序的进行,活动结束时幼儿也能主动或在教师的提醒下整理、收拾材料,大大减少了教师管理幼儿、处理矛盾、整理环境的时间,使得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观察、认识幼儿,能更好的引领、指导幼儿的探索行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幼儿进区卡上的自我评价清楚了解到每个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的情绪反馈、是否有疑问或需要帮助,从而对活动做出调整,避免了教师因在活动过程中观察不全面、不够深入而导致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并张贴全班幼儿的名单表,幼儿在拿到进区卡时,首先需要在“名单表”中自己姓名栏后贴上相应区域的标签;或者幼儿每进入一个区域,就用笔在相应的标记栏添画一个圆圈。这便于教师对每位幼儿感兴趣的、常去的区域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进一步认知、分析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征,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是否有严重偏区的现象,或者幼儿不喜欢进入任何一个区域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原因分析,是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还是区域内材料投放不能吸引幼儿,或者因为材料投放过难、幼儿无法操作等。总之,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充分的观察、对出现问题的全面分析,是保障幼儿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3.利用进区卡加强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开展家园活动
幼儿有个体差异性,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在自主选择区域活动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教师可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利用进区卡统计幼儿入区的情况进行总结与梳理,然后展现在全体幼儿甚至家长的面前。教师可以安排每位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区域、说明喜欢的原因以及介绍自己在这一区域内的活动等,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在集体面前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其他幼儿及家长对他的了解,也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一区域。家长也能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工作,实现家园共育。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环境育人”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幼儿自身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活动模式。当前,针对区域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越来越丰富,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实现幼儿在不同区域空间里达到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积极与各种材料互动、与同伴合作交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进区卡的引导与指示作用值得重视。
[1] 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米歇尔·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学点子2[M]林翠湄,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线亚威,李云翔.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王秀萍.论杜威的教育经验观[J].学前课程研究,2007(2).
[5] 朱家雄等.从知识的个体建构到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知识建构[J].幼儿教育,2002(6).
[6] 米歇尔·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学点子1[M]杨世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李亚卓]
The Value Analysis of Zone Access Cards for Regional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SHEN Yan
(Kindergarten of Xi'an Petroleum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The zone access card is a like a key that is used when kids go to different activity areas in kindergarten.In practice we find that its function is not only the keys of activities area or the separation of children,it also has a more abundant education value,such as the design itself has a"subject curriculum" value.In the practice of zone access cards,teachers can give more of its expansion of education value.
the regional activities;zone access cards;autonomy
G613.2
A
2095-770X(2015)01-0051-03
2014-08-06;
2015-01-06
申燕,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幼儿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