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分全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广东 肇庆526020)
浅析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
谭分全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广东 肇庆526020)
摘要:从大众体育概念、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特征,阐述女性大众体育发展的研究现状,并从论文发表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述,对我国女性大众体育研究的现状进行浅析,为女性大众体育的研究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女性;大众体育;竞技体育
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进,我国各项体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政府相关部门也相应的提出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路线,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大众体育会迎来最佳的发展机遇.而女性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大众体育开展活动中,女性大众体育与女性竞技体育形成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方面.从多角度分析女性参与大众体育发展研究现状,为女性大众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又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为样本,对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研究进行简述.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体育运动,针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也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学者从多种角度,多方位对大众体育进行探讨与界定.在对体育进行分类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属性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组织形式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我们所说的大众体育是属于社会体育学范畴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竞技体育.在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中,众多学者及专家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众体育,是属于社会体育学范畴的概念,它与竞技体育属同一层次,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在我国,大众体育通常是与竞技体育相对而言的,是除竞技体育之外的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整个体育运动.具体来说,大众体育是指业余时间进行的、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大众体育具有自由性、文化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1].
目前,我国女性参与大众体育基本情况呈现几个特点:1)我国女性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总体为27.15%,其中每周1~2次/30 min,中等强度的参与者为7.10%;每周3次/30 min,中等强度的参与者为10.07%;其它的参与情况为9.98%.女性的体育参与有随文化程度提高呈现下降现象的趋势.2)我国女性选择的体育活动的项目相对单调;主要是散步跑步和球类,随年龄的增长适合老年人的气功、太极拳、舞蹈等项目有所增加.3)我国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随年龄的增长在单位的活动形式开始减少,步人中年后与朋友同事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呈现上升趋势,在不同职业中,教科人员和管理人员与朋友同事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也呈现上升趋势.4)我国女性随年龄的增长去收费体育场、单位和自家庭院的场所减小,而去公共场所有一定的增加.5)我国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与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关系,青年时是为了健身和娱乐,中年是为调整情绪,老年回归为健身和娱乐.针对哪些很少参与或是不参与大众体育的女性,根据调查得到两方面最主要的原因:青年时期是由于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工作负担重;中年时期是由于缺乏锻炼方法和体育设施,也与女性在各时代成长的文化背景有关[2].
3.1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研究简述
女性参与大众体育是当今体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外学者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层次也不断深入.从过去男女生理构造归因上的讨论,到男女差异社会化问题的分析.从过去过去的生物性差异研究到现在的社会性差异研究[3].我国学者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在世界大范围的影响下,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但是相比其它体育领域的研究,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关注度很少引人注目.据张金玲《1998-2007年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显示1998-2007年女性体育研究文献共779篇,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主题内容分析显示女性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多,有501篇,占总论文数的64.3%.女性大众体育和女性学校体育的研究总共278篇,与女性竞技体育相比明显偏少[4].针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成绩之后,在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研究的带动下,对女性大众体育的研究才开始见诸文献.在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致力于提高女性在体育中地位改革的影响,同时也受我国“奥运战略”的激励,我国对竞技体育中女性的研究逐渐进入高潮,与此同时,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相应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5].总的来看,国内外对大众体育中有关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将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来讲,2004年以前涉及到女性大众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学术期刊网络中输入关键词“大众体育”和“女性”,查到相关文章2000(45篇),2001(47篇),2002(67篇),2003(89篇),2004(120篇).且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或是某一地区的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如:王红芳的《对中青年女性大众健美操健身健美效果的研究》,朱淦芳的《杭州市女性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调查》,在方法上也显得比较单一,大多都是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
从2005年到2008,针对研究女性与体育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也是女性大众体育研究的高速发展期.我们可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得到佐证(2005(134篇),2006(200篇),2007(311篇),2008(344篇)).研究视角日益视益宽广,研究内容渐广渐深,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除了不同职业女性体育、不同地区女性体育、以及女性体育消费、动机这一类常规研究以外,还出现了从女权主义、体育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如:袁继芳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休闲运动》,唐东辉的《当代传媒话语权下对女性体育文化的思考》等优秀文章.
进入2009年以后,在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都保持在较高水平(2009(396篇),2010(398篇),2011 (486篇),2012(475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量有关女性体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女性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女性体育锻炼动机与体育锻炼制约、以及从历史、社会和谐、生态学、等不同视角来研究女性体育.如:潘艳的《女性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与对策研究》,徐长红的《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欧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等.
3.2研究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特征
3.2.1研究视角日益宽广
国际上,对女性体育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专业角度探讨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理论日趋成熟这些理论为推动女性参与大众体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男女不平等现象,女性体育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以及女性参与体育的跨文化研究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1995年的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上,“社会性别”概念被引入介绍到我国,这是我国大陆女性和社会性别学研究在话语背景和场景上的一个新突破,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主流,但不少学者逐渐形成了将我国大众体育中的女性置于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学术自觉[6].就目前来看我国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大部分在3个层次中:①范畴研究,主要是运用定量和实验的方法,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阐述在体育参与、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②分布性研究,从资源占有和分配额方面来阐述运动机会、收入水平不平等方面的问题;③文化研究,将女性参与大众体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历史创造的、社会建筑的、文化定义的、服务某社会权力集团利益并满足其文化需要的文化现象[7].
3.2.2研究方法呈多元化
在针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中,国内外均表现出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以收集资料为主的调查、分析研究,如喻丙梅的《新世纪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研究》,徐艳的《中国妇女体育文化之研究》.也有通过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还有通过跨文化比较来对女性参与大众体育进行研究.更有全面而又深入把握问题本质的“量化+质性”方法研究,这种方法不仅能了解问题的具体呈现,还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这类方法在国外的研究中比较常见.例如Ilse Hartmann与Gertrud Pfister的《体育与女性》中采用了“大量调查+文献分析十座谈”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并结合跨文化比较研究对5大洲16个国家妇女参与体育情况进行了分析定量和实验研究[8].国内近几年也出现了“量化+质性”方法研究,例如董进霞教授在《女性与体育:历史的透视》中就运用了不少这样的方法[9].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为我国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我国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的研究将起到极大作用.
3.2.3研究思维趋“国际化”
女性参与大众体育研究已从传统的区域、特殊群体等“有形空间“研究,逐步转向女性“社会化特征”研究,研究思维趋于“国际化”.研究思维从实证主义范式、激进主义批判论、新马克思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以及文化研究范式对女性体育以及体育中性别权力关系进行诠释,如熊欢的《体育背景下性别的理论化——论女性主义范式对女性体育研究的建构》等论文,运用“国际化”思维,多维度对女性体育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众多新颖的研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女性体育研究水平推到新的高度,是目前国内女性大众体育研究前沿的“新秀”.
3.2.4研究成果喜忧参半
从总体上来看,女性大众体育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研究成果逐年成上升趋势.女性大众体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工作研究新的发展,更加深刻的印证了女性“半边天”的社会地位.但从论文数量上还是偏少.尤其是对于女性主义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涉足不多.一直以来我国的女性体育研究大多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切入,对社会发展、奥运推动以及从女性的竞技体育参与入手,探讨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境遇,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性阶段,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深入探讨(如对女性与奥运关系、女性参与体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等).忽视了其他与女性体育有关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薄弱环节[10].这些问题的存在期待更多学者的关注.
纵观多年来我国女性大众体育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女性大众体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我国女性体育的研究方向也朝着多元化发展,但同时,与相关学科的横向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对女性大众体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方法都还很不成熟.有理由相信,只要广大学者保持进取精神、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作风,吸收国内外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把对女性大众体育的研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女性大众体育的研究一定会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刘红.影响我国女子大众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3):85-87.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国妇女体育现状[EB/OL].[2014-08-1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y/498420.htm.
[3]董进霞,徐淑斐.国、内外妇女体育研究概观[J].体育与科学,1995(3):45.
[4]张金玲.1998_2007年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5]夏晓玲.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近代妇女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2(6):45-46.
[6]王金玲.从边缘走向主流:女性/性别社会学的发展[J].浙江学刊,2006(6):194-204.
[7]夏淼.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看女子体育地位的提高——关于世界女子体育发展史的一点考察[D].苏州:苏州大学,2008.
[8]Ilse Hartmann,Gertrud Pfister.Sport and Women[M].London:Routledge,2003.
[9]董进霞.女性与体育:历史的透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0]高峰.性别、权力与体育:中国女性体育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12(3):64.
(责任编辑:欧恺)
中图分类号:G8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2-0062-04
[收稿日期]2014-11-15
[作者简介]谭分全(1982-),男,湖南郴州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训练队管理、党务建设等.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Mass Sports
TAN Fen-quan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Zhaoqing 5260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status-quo of women mass sport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concept of mass sports,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ports features by elaborating research status of women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and the relative published papers with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It provides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women.
Key words:women;mass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