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辉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
对《淮南子》中“君王论”之解析
宋辉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
本文解析了《淮南子》这部哲学著作中关于对君王的自身要求与忠告、监督与制约、治国与用人等为君之道,简要评析了《淮南子》之“君王论”的现实意义与不足,以期为当今社会的反腐治吏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点滴有益的历史借鉴与参考。
《淮南子》;君王;清静无为;监督;用人观
《淮南子》是一部融合我国先秦以来诸子各家思想的哲学著作,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思想体系。《淮南子·要略》点出了本书要旨,“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1]1241即为帝王提供律己治国之术。书中的很多观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就其“君王论”进行简要的论述与解析。
《淮南子·修务训》认为,“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1]1135古时拥立帝王,不是奉养其满足私欲。圣人登上君位,不是为了自身的安逸享乐。天子引导人们正常生活,使强弱愚智互不侵扰,而天子一人的才能又不足以顾及天下的方方面面,所以设置三公九卿来辅佐天子。可见,拥立帝王、设置三公九卿是为了治理好国家,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自身的享受。统治者的善政,亲民爱民是其本分之举,民众也没必要为此而感恩戴德。这一思想比较客观地说明了帝王及各级官员的社会使命,也比较合理地诠释了帝王、各级官吏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国家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作为国家首脑的君王只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反映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底层民众的根本意愿。为了维护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远见的君王也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打压个别统治阶层成员的胡作非为,适当顾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平抑尖锐的社会矛盾,以期巩固统治地位。这一思想与《淮南子·修务训》的观点一致。例如,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2]302在这里,黄宗羲指出君王的使命是为天下人民兴利除弊。
《淮南子》对君王自身要求的阐释全面而详尽,但其基本思想是上承天道,下顺民意,清静无为,修养自身,爱民护民,统领全局,君臣同心。这样就可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社会祥和,君臣百姓各安其位,实现社稷长治久安和有序治理。正因如此,《淮南子》中对君王提出了立身之本:(1)顺道节俭。大道至简,治国之道理应如此。“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简约以率下。”[1]491统治人民的方法,应该以寡静修养自身,以节俭做出表率。君王清静寡欲,人民就不生事,君王生活节俭,人民就不抱怨。君王的衣食住行率先简朴,“以示民知俭节”[1]438,百姓就争相效仿,德行淳朴,不争私利。君王施行德政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让百姓好好生活。不是聚敛搜刮民财,而是让百姓生活富足。君王做事顺民心合民意,百姓自然感恩而归顺。(2)君王要体恤民生之艰难,对百姓要取之有道、征之有度。“忧寻不在民,则是绝民之系也。君反本,而民系固也。”[1]573君王的忧思不用到人民身上,权不为民所用,就断绝了维系民众的纽带。君王治国的根系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莫过于民心。只有得民心,国家的根本才能稳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上承天意,下接地利,中和民意,阴阳调和,风清气正,百姓才不会遭受饥寒之灾,才能国运昌盛。[1]520(3)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意义是顺乎自然合乎民意。圣君治理天下不能违逆百姓的意志,而应该因循他们的本性,对其生产和生活不加干预,勿夺农时,勿疲民力,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君王要“因民之所好”制定礼法,要依据民众向善的本性进行教化,依据他们认为恶的来禁绝奸邪,依据他们的习性制定的婚俗、葬礼、娱乐、教育等等莫不如此。君王遵循人民的意愿就能无敌于天下,违背民意必定招致怨恨。(4)君王要带头守法,身教重于言教。道家创始人老子特别强调“不言之教”的重要作用。[3]22君王既是法度的制定者又是模范的守法者,为臣民做表率。自己不守法,法令再好也只是徒具形式。“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1]459身教重于言教,上行下效是人性的通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203(5)君王与臣民要同心同德,对臣民爱护有加,才能赢得臣民的拥戴。君王应加强自身修养,用美德无形地影响、感染他人,“骄溢之君无忠臣”。[1]592君王对臣子体贴谦下,宽厚仁爱,臣子就会对主子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君王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受益,天下就会真心归顺。
《淮南子》还对君王提出了忠告,违背天道,纵欲失天下的前车之鉴。《主术训》说,古代统治臣民的人,他为百姓的痛苦而悲伤,时刻心忧民众,国中有挨饿的,就不吃珍馐美味;百姓有受冻的,就不穿貂皮裘衣;只有在年成好丰衣足食的时候,君王才悬挂钟鼓,陈列干戚,君臣上下同享欢乐,国家也没有悲哀的人。[1]518
《淮南子》以诸多朝代违天道、逆民意、纵淫欲、施暴政而自取灭亡的的君王为例,予以忠告。夏桀虽然文武双全,拥有四海疆域,但荒淫无度,肆虐无道也保不住夏朝的江山。暴君商纣王虽然国土辽阔,但昏庸无道最终被武王所灭。[1]466-491一些无道昏君贪得无厌,纵情挥霍,结果害得国破家亡,毁灭社稷,死于非命,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像商纣王沉迷于酒池肉林、声色歌舞,激起天怒人怨,被周武王擒于鹿台;狄国国君仇由贪得大钟的贿赂,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虞国君主贪得垂棘宝璧,遭到晋军擒杀;晋献公贪恋骊姬的妖笑,酿成晋国四代的祸乱;齐桓公贪尝进献的人肉来调口味,死后身体腐烂了不能按时下葬;胡王沉湎于女乐的欢娱,丢掉了上好的土地。诸多事实表明,刚愎自用,祸起萧墙,咎由自取。假如这些君王能够随顺从自己的天性,以自己正常的需要为限度,不因为外物的诱惑而动贪心,哪会造成这么大的灾祸呢?[2]403所以高尚的情操战胜贪欲,使人常胜;贪欲战胜高尚的情操,使人败亡。历史经验教训反复验证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古训。
《淮南子》强调君王的自律,更强调对君王的约束和监督。古代天子听政,有正卿进谏、乐师规劝讽喻、史官记下言行、庶人议论国政之说,除了正卿、乐师、史官、庶人的监督外,尧帝时设置了供进谏之人用的鼓,舜帝时树起了谤木让人们书写意见,商汤时有司直官员,周武王时设有警戒自己的小鼓,哪怕有微小的过失,也都有所警戒。[1]527-528《淮南子》借古喻今,注重以法制约与监督王权,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法度乃天下之衡器,也是君王立君位行王权的准绳,不以君王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一经颁布,天下人等,从君王到臣民都要严格遵守。功罪分明,奖惩严明,形成秉公执法的风气,徇私枉法禁行。《主术训》明确的说:“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1]500制定宗法礼制,不仅是用来惩治百姓的,更是用来约束君王的,不使其专横武断。百姓、官吏、君王,从下到上都受到制约而不能放纵,那么正“道”就占主导地位,事理就通达了,也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了。
《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圣君应该顺应天道,清净无为。对国家最好的治理是无为而治,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就是君王无为,臣下有为。这一主张发展了《庄子·天道》中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思想。[5]152君王的天职是制定法律规章,统御群臣,让其各司其职。君王不宜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干预臣下的工作。君王不善于运用群臣的才能,而包揽一切,陷于具体事务,忙得焦头烂额,其结果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也做不好,越搞越乱。[1]507君王清净无为,臣下各司其职,治国的路子就畅通了。君王仅凭个人的能力、智慧,也不足以治理天下。“任人之才,难以至治。”[1]466“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1]479有些君王在勇力、智慧等方面都很卓越,但不善于发挥臣子的作用,结果却丧失了社稷。有些君王的个人才智并不突出,但善于用人,很好地发挥了众人的特长,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君为根本,臣为枝叶。君王用人不可不慎,君王能否正确调配群臣,关系到社稷的安危和国运的兴衰。《淮南子》综合了儒、法等各家的主张,对君王的用人之道作了归纳与探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举贤任能,远离奸佞。《主术训》说:“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1]481如果君主看重推崇正直忠诚之人,并让其担任要职,执掌政务,那么谗佞奸邪的小人便无机可乘与钻营。举贤任能,广开言路,上下同心,群臣和睦,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反之,小人当道,言路闭塞,忠臣隐匿,上下猜忌,群臣对上阿谀逢迎,对下结党营私,欺压、鱼肉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就危险了。(2)注重德才,不务虚名。圣明的君王会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认真观察其是否有真才美德,然后再量才录用。(3)不拘一格,考核政绩。不以出身贵贱论人。百里奚替主人喂过牛,伊尹当过厨师,姜太公曾经操刀屠宰,他们尽管出身卑微,但都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功臣栋梁。君王暗中注意群臣的发展方向,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反映意见,不偏听、偏信,看发展,以业绩论短长。(4)人各有长,因才使用。君王用人当宽容大度,仁慈厚道,就像高明的工匠选取木料那样,大的拿来做舟船栋梁,小的用做船桨楔子,长的做屋檐椽条,短的做端柱斗拱,无论大小长短都能派上恰当的用场。[1]494有的人适宜做治国安邦的大事,却做不好具体的琐事,有的人适合做一些具体的事务,却不能统领全局。用人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效应。(5)着眼本质和大体,不拘小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王对臣下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因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足而全盘否定。《氾论训》记载,周公、齐桓公都有过不好的名声,“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相。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1]794从古至今,历代帝王将相,没有哪一位是十全十美之人。
古今中外,学术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淮南子》以道家为主旨,采撷各家之长,突破一家之言,拓展视角、辨证地看待问题。《淮南子》的君王论立足于继承发展道家、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在理论上有所提升,在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有所拓展。
《淮南子》对君王的治国理念较为现实,摆正了君王与臣民的关系,对于理顺君民、臣民和君臣的辩证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淮南子》中的“君王论”对君王的要求全面具体,重视民众基础作用的民本倾向具有历史阶段的进步性,对君王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以礼制法度制衡君王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淮南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建立在应天地、顺民意的理论基础(即自然的天道观)上,将道家主张的君王应该清静无为以及君无为、臣有为的学说,从抽象化为具体、从纯理论说教化为指导社会实操。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朴。”[6]106这种理论以肯定民众具有自生、自化和自治能力为前提,与儒家所主张的依靠强制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来维系统治秩序相比,道家更科学、合理,也更具有人民性。《淮南子》中对君王纵欲失天下的忠告也发人深思,对当代人具有警示意义。《淮南子》中就君王在用人方面所提出的构想较为现实,与后世的用人观、乃至当代的人才观一脉相承,可资借鉴。
在中国封建王权高度强化的时期,《淮南子》的作者们仍在寻求利用法制对王权进行制约,体现了作者们的远见卓识与非凡胆量,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宗法礼制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前瞻性,它比西方的洛克等人提出的制约王权思想还要早一千八百多年[7]1237。
《淮南子》一书的作者们能够提出很多有益的超时代的思想,其原因是复杂的,但总的说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到西汉武帝时期,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动乱和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国经验与教训,有条件进行研究总结。封建社会刚刚进入初始阶段,也急需创建维系朝代巩固和发展的理念。《淮南子》应运而生,此书作者们站在反叛的角度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角度独特,立论新颖深刻。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析、评价《淮南子》中君王论价值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在君王论脱离了社会现实,抽象地谈论君王应该如何,基本上是空谈。在封建社会里,君王也摆脱不了社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有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的制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思想意识和人们的行为导向。从根本上说,君王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宣扬这些冠冕堂皇的理论,其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对百姓来说只是一种安抚和愚昧。
《淮南子》的作者们提出依靠法制礼仪限制王权之类的言论,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作者刘安本人是雄踞一方的诸侯王,还夹杂着个人争王的图谋,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组织编撰《淮南子》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封建统治的经验,是为自己有朝一日登上皇位服务的。但毕竟他们同情民众的苦难,看到了君王自身及治国理政的各种弊端,在历史进程中,是历史阶段的进步者。对于当代来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正能量。可以作为治国理政、反腐治吏的历史借鉴与参考。
[1][西汉]刘安等著,徐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135
[2]萧疌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302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09:22
[4]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03
[5]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2
[6]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06
[7]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237
B229.2
A
JL01-0229(2015)02-0035-04
2015-04-17
责任编辑:李占忠
校对:李哓霞
宋辉(1957-),男,汉族,安徽亳州人,思政部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