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化的美学分析

2015-04-10 05:33陈韵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屌丝后现代主义文化

陈韵聪 李 凯(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6)

“屌丝”文化的美学分析

陈韵聪 李 凯(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6)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屌丝”文化从网络流行词的疯狂传播蔓延到现实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审美现象。本文对“屌丝”进行溯源,认为“屌丝”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的反文化的偏激冲动,是消费社会下的“新穷人”的自我描述,是互联网等媒体合力作用的产物,并从后现代文化中的零散化病症,以及其悲剧性、喜剧性、荒诞性的美学范畴对“屌丝”文化进行审美意蕴的解读。

“屌丝”文化 审丑 后现代 美学特征

“屌丝”文化低俗、戏谑、喜剧,用自嘲来消解传统,用降格来反对权威,成为了青年亚文化群体当中反传统、反权威、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审丑文化的独特标签。“屌丝”文化一路所向披靡,颠覆传统美学意旨,大量打上了“屌丝”标签的小说、漫画、影视剧、电影迅速占领市场。2015年7月暑期档的一部《煎饼侠》打着“屌丝逆袭”的旗号,取得了超过11亿的惊人票房。可见,“屌丝”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兴奋点和商家的利益诉求点,引领当下流行风潮。笔者将从美学审丑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全面分析“屌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特征,以期了解“屌丝”文化的美学内涵。

一、“屌丝”文化的产生

从文字角度,我们追溯“屌丝”二字。单看“屌”字和“丝”字,“屌”字为形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词典》中的释义为:①男性外生殖器;②詈词,表示恼火或反感。在《辞海》当中,“屌”字除了男性外生殖器的释义以外,一般写作“鸟”,其中“鸟”字的释义除了飞禽以外,还有“(diǎo)通‘屌’。骂人的粗话。《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指着蒋门神说道: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1]在宋元以后,也有一些作品直接用“屌”字。“屌”字前往往加上“傻”、“呆”,是骂人的话。还有些词语是由‘屌’作定语,放在指人或指物的名词前,表示鄙视或不满。在多地方言中,“屌”字用来表达理睬、厉害、散漫的意思,例如:“没人屌他”、“屌样子!”、 “太屌了”等等。“屌丝”中的“丝”来源于英文单词中“fans”的音译“粉丝”,意思为追星族。因此,才会把“李毅吧”中的会员从“李毅大帝”的“粉丝”称作“帝丝”,再发展为“D丝”,最后升级为“屌丝”。

在屌丝的播撒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内涵和外延的扩充,让“屌丝”完成从低俗的“詈词”到一个群体自我认同的完美蜕变,当然也促进了“屌丝”的播撒。“屌丝”属于贴吧流行词汇,和“我去年买了个表”、“涨姿势”、“喜当爹”、“深藏功与名”、“黑出翔”一样,是百度贴吧会员们的集体创作符号。“屌丝”诞生于“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会员的嘲笑调侃中。“雷霆三巨头吧”会员一开始称“李毅吧”会员为“D丝”(因为D同“屌”发音类似),后来发展为带有男性生殖器官的“屌”字组成“屌丝”。想不到“李毅吧”会员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开始自称“屌丝”。继而陆续创造出了一系列故事符号,“屌丝”成为了“矮穷挫”、“土肥圆”的代表,“屌丝”的对立群体则是“高富帅”、“白富美”,“屌丝”只有通过“逆袭”才能得到“女神”。它的外延不断得以扩充,扩展成了出身平凡、长相平庸、前途渺茫、情感空虚、不被社会认同、缺少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还拼搏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内涵和外延的扩大更加有利于“屌丝”的符号表征永久保存和传播,因此引起一大波共鸣的群体开始纷纷加入了这场身份符号的自我解嘲中。

二、“屌丝”文化兴起的原因

(一)“屌丝”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的反文化偏激冲动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后工业时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文化和哲学开始激起争执和论战,各种文化理论开始激烈的碰撞与兼容,文化倾向开始更迭汰变,后现代主义代表着二十世纪的精神流向和内在轨迹。后现代主义绝非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2]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逻辑,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用“后”作缀语,一方面是对业已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到来的未来现代工业社会感到迷惘,是一种“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意在与说明一种过渡性时代,一种过渡性的迷惘。二十世纪知识高速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主义倾向。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不可克服的,它“润物细无声”地潜入我们的思想意识,在人类精神领域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颠覆。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文本的深度和人类的深度同时消失,时刻消解着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审美需求。后现代主义调服高雅与大众,解构传统,审美不再是艺术家和精英阶层的专利,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入了我们大众生活当中。后现代主义具体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解“元话语”、不屈服于权威、不对成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蔑视限制、冲破范式等等。“屌丝”文化便在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应运而生,它蔑视传统成功学,反对社会权威;它起源于网络草根,消解精英文化;它产生于消费无深度,它以丑为美;它蔑视社会成规,高唱低俗,冲破范式,离经叛道。“屌丝”文化就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最好确证,它带着“丑”的面具,携带着破坏精神,宣布与旧世界的藩篱彻底瓦解,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反文化、反权威的偏激冲动。

(二)“屌丝”是消费社会下的“新穷人”的自我描述

中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时代,在汪晖的观点中,他认为新时代两种穷人,分别是“新工人”和“新穷人”。新工人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回不了农村,却又不能取得和城市居民一样地位的“新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城市化和工业改革的产物。“新穷人”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之下的产物,“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于高档写字楼,外表光鲜靓丽,对自己的白领身份有很高的期待和想象,但无论在工作的鼓噪程度上,还是收入水平上,他们都已与蓝领工人没有实质性的区别。”[3]他们在城市的边缘,享受的白领的称号却拿着蓝领的工资,他们活跃于新兴媒体,在消费文化中显得力不从心。物质上的窘迫和精神上的自我缺失便是这一群体残缺的来源。他们承受着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的压力,他们有着上升的梦想,他们自身的消费能力却无法承担社会的过度消费,在个人奋斗的愿望当中,却又生活在一个必定成为“车奴”、“房奴”、“卡奴”的年代,于是便有了“蚁族”、“裸婚”这样的群体代名词。“屌丝”便是这一类“准备不足的消费者”的自我描述。琳琅满目的商品符号和符号解释,反而产生一种焦虑,有序与无序,地位意识和情感幻想,情感控制和情感消解,理性与享乐主义之间的摇摆不定。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穷人,“新穷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活跃于网络,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方式,加入“屌丝”大军,自我嘲解与狂欢。这是一种无奈的身份认同。群体的自我矛盾便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得以解决,创造出了“屌丝”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零余者”的形象,“新穷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集体话语,以低俗、不雅、粗鄙的“屌丝”进行自我标榜,自我慰藉。

(三)互联网及媒体让审丑现象泛滥

“屌丝”产生于网络,成长于网络,并且在贴吧、微博、微信、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当中广泛流传,可以说“屌丝”文化的走红,互联网网民是始作俑者。

互联网具有门槛低、匿名性、病毒式传播、无人监管等特点,让其成为产生各种各样恶言恶语、污言秽语,粗言脏语的温床。“屌丝”用最禁忌、最低俗、最肮脏的性器官作为脏话,拥有一副让人兴奋和猎奇的面孔,在无人监管的互联网环境之下病毒式传播,迅速播撒网络,活跃于各个客户终端。早期,人们对恶趣味的心理诉求以隐晦的方式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例如《巴黎圣母院》当中其丑无比的阿西莫多,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妓》,《西游记》当中的猪八戒等。只是过去表现隐晦,而在后现代主义时代,有了互联网这片沃土,审丑的作用不再只是表现美,而更多的是娱乐功能。媒体恰好也是这场审丑风暴的助推者,由于“屌丝”居高不下点击量和热词搜索量,使传统媒体开始纷纷使用“屌丝”,特别是使用“屌丝”作为新闻标题,利用“标题党”心理增加点击率和关注度,并因此而屡试不爽,于是,报纸、电视、广播当中,“屌丝”二字铺天盖地汹涌而来。在“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的当下,大众媒体早已忘记自身职责,对网络低俗流行语的流行乱象难辞其咎。在web2.0时代,网络媒体催生了大众的审丑趣味,使所有丑陋、低俗、粗鄙的事件放到了大庭广众之下,供大众狂欢娱乐。更加纵容了大众的“恶趣味”,他们审丑心理上的诉求在这场互联网网民与媒介联手掀起了这场“屌丝审丑之风”。

三、“屌丝”文化的审美意蕴解读

(一)“屌丝”的时代悲剧性

悲剧的审美特征是悲剧性,而悲剧性的主要特点在于悲。每个时代的特点不同,造成悲剧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古代希腊的悲剧大多认为悲剧性来源于人的命运,是与生俱来,不可逃脱的。例如推着石头向山顶的西西弗斯,快到山顶,石头又落下来,又继续推,以此反复不已,受到了命运的不断捉弄,这是命运赋予他的悲剧性。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关注人性,认为悲剧的来源于人的性格,例如哈姆雷特的多疑和优柔寡断,怀疑叔父与母亲通奸,却最终毒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是性格酿成的悲剧。启蒙运动以后,开始关注到社会造成的悲剧,例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琳娜,在社会的巨大重压下,走向了悲惨的结局。到了20世纪,工业高度发达,人类进入了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空虚的时代,现代工业高度发展,人们的心灵和感情却十分枯燥。人类生活在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都市里,却相互隔阂,彼此陌生,感情的失魂落魄便使人类开始寻求刺激、怪诞和荒诞,这便是现代人悲剧的来源。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4]。悲剧之所以是悲剧在于它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一个人,却也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是群体性的悲剧,是我们社会当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作用结果。“屌丝”的悲剧性来源于工业社会当中心灵的缺失,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的嘲弄。他们前途渺茫、生活平庸、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自卑、怨念、憎恨、堕落、自嘲,被残酷赤裸的现实当头棒喝却也只能继续生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屌丝”悲剧性的来源。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当中谈到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阿波罗神面对人生的安详自如和酒神达奥尼苏斯的酣醉和欢乐。人类熟谙人生之悲剧性,再从内心发出苦难的呼号,在网络中寻求一种自我嘲解的符号并进行的集体狂欢,类似一种达奥尼苏斯式的精神酣醉,是一种痛苦的呼号,也是时代悲剧性的彰显。

(二)“屌丝”的喜剧性

“屌丝”在更大程度上,是具有喜剧性的。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喜剧是这样定义的:“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和伤害。”[5]前文已经说明,“屌丝”是丑的,不是指坏。喜剧的审美态度,便是对丑进行否定。“屌丝”的喜剧性来源于它对丑进行嘲笑和讽刺。“屌丝”是人的本质被扭曲、异化的结果,进而对这种扭曲、异化进行讽刺和嘲笑,就会产生表里不一、荒诞怪异、矛盾百出的滑稽喜剧效果。“屌丝”的形式符合喜剧的审美特点。从外表、言行和动作先来看,“屌丝”的外表在网络上被网友们形容为“穷、丑、矮、呆、胖、怂”,在形象上,往往是让人发笑的。从言行举止来看,搜狐网自制剧《屌丝男士》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屌丝”大鹏言行举止怪诞奇特、无厘头、搞笑、滑稽。

除此之外,“屌丝”的喜剧性也来自对他人的鄙夷。在霍布士的“突然荣耀说”当中称为“鄙夷说”,霍布士认为,习以为常的事不能引人发笑,不期而至,新奇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发笑,其中便来自于对他人的鄙夷时产生的一种荣耀感。“屌丝”产生于“雷霆吧”会员对“李毅吧”会员的鄙夷中,人们在称别人为“屌丝”的时候内心也充满对他人的轻蔑与鄙夷。在对他人的鄙夷和嘲笑当中,便产生一种荣耀感,喜剧性由此产生。弗洛伊德在《论幽默》一文中也对喜剧性进行了心理分析,他认为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而喜剧有一种释放效果,发泄他们,浮在意识之中,便得到了满足。这也就是网友们酷爱使用“屌丝”进行自嘲的原因,以一种诙谐游戏的态度释放自己,既可以发泄压力,又不失礼仪,以此破涕为笑,乐不可支,弗洛伊德称之为“移除的快乐”,即移除压力所费心力的节省。

(三)“屌丝”文化与荒诞感

荒诞是指缺乏意义,一切变得没有意义而无用。而荒诞感则是指人类面对这种无用无意义时产生的焦虑和恐慌。荒诞中有滑稽的成分,但它更多是一种“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6]。荒诞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人类生产上的极大丰富和生活上的极大空虚造成了人类心灵的荒漠,人类同社会疏离同现实疏离,便产生了一种拒绝社会反叛自然的心理状态,荒诞践踏传统,鄙夷崇高,嘲笑现实和社会的虚伪。“屌丝”便是一种荒诞感的典型表现。“屌丝”是工业时代、消费社会与互联网的产物,它符合荒诞感的两个特点,一是个人与世界的疏离。“屌丝”群体来源于在消费社会中准备不足的“新穷人”群体,他们把对消费的不满发泄于互联网,脱离真实世界而在互联网上追求一种低俗的刺激,进行自嘲和嘲笑他人,便有了“屌丝”这样丑陋、滑稽可笑的形象;二是内心产生苦闷。在“屌丝”进行自嘲和嘲笑他人的背后,也有一种痛感的存在,这种痛感便是一种苦闷、焦虑和失望,甚至产生对生活的恐惧。荒诞就是一种反形式,通过荒诞的表现手法爆发反文化、反权威的文化态度,通过对美的否定也就是和丑接近。“荒诞的对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审美主体的直觉和想象造成障碍和冲突”[7]。“屌丝”对人的无限丑化,把人类的缺点集于一身,矮、穷、挫、怂、呆、傻,可笑而又可憎。“屌丝”的荒诞感来自于人性的压抑,社会重压之下的焦虑。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这群“屌丝”们,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却只有找一个平庸的工作,拿着社会平均工资,生活所迫不得不加入“房奴”、“卡奴”、“车奴”的行列,他们对现实倍感无力,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投身于荒诞,否定自然,拒绝社会,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鄙夷崇高,践踏传统。

四、对“屌丝”文化的思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当中说过:“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8]“屌丝”现象以全新的姿态审视我们的社会文化,冲击了现有秩序,暴露出了社会和文化的矛盾。它消解正统,解构权威,对于“屌丝”文化,我们不能看成洪水猛兽,对其一味打压反对,也不能毫无作为,对这种非理性宣泄置若罔然,应加强反省,寻求更合理的文化秩序,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格。

【责任编辑:闫现磊】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下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059.

[2]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

[3]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J].开放时代,2014(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6.

[5][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

[6][7]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2.

[8][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4.

I01

A

1008-8784(2015)04-63-5

2015-06-08

陈韵聪(1991—),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李 凯(1966—),男,四川省简阳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和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屌丝后现代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谁远谁近?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自我矮化症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自由女神”扇了“屌丝”一记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