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艳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国翻译产业更加需要市场准入标准以及认证体系,这就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职业翻译仍是缺口较大、市场最紧俏的专业,也是与中国对外经济增幅捆绑最为紧密的行业。这个行业发展快、收入高、职位多、前景广并且与其他领域联系紧密。翻译专业没有年龄和性别限制、工作方式灵活,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普及,很多译者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翻译者的工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与全球新产品、新技术保持同步,与世界接轨,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
国家紧缺翻译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选拔具备优秀潜质的语言人才,用尖端的翻译技术武装翻译人才,为行业提供优秀的翻译从业者和管理者。不仅需要重视翻译者基本功的训练和积累相关的翻译工作经验,而且需要译者掌握先进翻译工具的使用并加强对译者职业道德的全面培养。
现阶段存在的翻译人才招聘难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翻译人才水平整体不高,高水平翻译人才缺乏,受过良好翻译技能训练的大学生极少 ,很多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就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其次,具有翻译项目工作经验的人员很少。大多数在校学生缺乏实际的翻译经验,只会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有经验的员工又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真正有能力的全方位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少之又少。再次,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人员很少,即便有些能力的翻译人才也是这山看着那山高,总想着跳槽,寻找更好的接受单位,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
翻译活动是一项综合活动,它涉及译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译者的知识面、双语修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观等众多因素。创造性的翻译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西子”香皂这一产品,最初译者简单地把它音译为“Shitze”,这与英语中的“Shits(屎)”谐音,这样的香皂在国外当然无人问津,也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新科”这一商标最初也被翻译成了“Xinke”,但是译者考虑到这个译名在英语中很难发音,做不到口口相传的广告目的,因此译者就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灵活地将其改译为“Shinco”。这样一来,不仅和汉语读音相仿,又符合了英语的发音习惯,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也就顺利地打开了国外的市场。应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技能训练是我们今后教育的核心,在翻译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翻译教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求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并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意识,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不要作“纸上谈兵”的空想家,应该树立激励性评价的观念,能使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创造出一种善意的环境,使学生产生热情向上的信心,从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愉快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提供广阔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弘扬主体,不仅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服务社会。
目前中国内地的翻译教育和教学仍然存在性质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国内一些学术研究结果指出,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考虑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翻译行业紧缺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翻译人才培养必须和翻译行业、翻译市场联系起来,才能具有针对性,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方能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满足翻译行业的要求[1]57-60。
以企业翻译人才培养为例,译者在翻译业务中务必要小心谨慎,认真辨析专业词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并在专业工具书的帮助下,做出专业化,而不是外行的传译[2]145。例如,我国称赞产品质量好,性能优的时候,总喜欢把它称之为“拳头产品”。如果译者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很容易把它翻译为“fist product”。但是“fist”这个词在英语中仅表示身体部位,其指称意义是“拳头”,这和“优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是毫不相干的,导致目的语读者不会明白它的意义。其实英语中也有类似“拳头产品”之类的表达,那就是“knockout product”,如果译者能够深入学习两种语言的差异,掌握专业的翻译技巧和知识,就不会出现如此错误。
高校翻译教育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工作后的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外合作交流领域的扩大,翻译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培训、出版和技术市场不断拓展,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但翻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尚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准入制度,翻译专业培训也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势在必行[3]48。
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基地目前还是以大学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顺应时代的脚步,与2006年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截至2011年3月,共有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2011年12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9所。至此,我国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教育中,建立并区分了学术型与专业型培养体系。但是这种体系的建立仅仅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完善,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材内容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等多种原因,我国为企业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还总是有点不尽人意。只有理论知识,遇到问题只会“纸上谈兵”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通病。而企业中原有的那些中流砥柱,则大多毕业于其他专业,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中掌握了一套翻译交流规律,但却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一旦遇到新的问题还需要临时“抱佛脚”。这也是我国企业目前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如何使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能马上投入工作,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是我们当前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另外,可以考虑设立翻译博士专业,这可以成为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补充,使中国内地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包括了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基础翻译人才培养、以学术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为主的研究型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以翻译硕士为主的应用型、专业性、职业化翻译实践人才培养、以翻译专业博士为主的高端翻译管理人才或语言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等不同学历层次和学位性质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4]89-95。再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项目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想必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
企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译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建构知识,习得方法,获得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既注重提高理论知识,又注重提高动手能力;既要求自身健康成才,又乐于奉献,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1]穆 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黄友义.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行业管理的接轨[J].中国翻译,2007(4).
[4]穆 雷.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纵横论译,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