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认知与优化探讨

2015-04-10 03:47刘敬华张爱平
地理空间信息 2015年1期
关键词:辽西旅游区空间结构

刘敬华,王 辉,张爱平

(1.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认知与优化探讨

刘敬华1,王 辉1,张爱平2,3

(1.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以辽西走廊204个旅游吸引物为样本,运用GIS技术,借助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滨海及大凌河集聚,其旅游空间格局中辽西滨海风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最优,且域内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连接度良好。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空间优化为“一带一圈三角区”,应突出绥中县、北镇市、兴城、锦州等9县市的旅游带动作用,充分发展滨海观光、古文化探秘、宗教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辽西走廊旅游综合体。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ArcGIS分析技术;空间布局;辽西走廊

旅游吸引物是相对于旅游者而言的吸引力客体,其吸引力主要来源于旅游吸引物的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和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者价值认同的符号属性[1]。吴必虎等从全国尺度揭示了我国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2];章锦河等运用最近邻指数、通达度指数等6种分析技术,全面探讨了皖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及空间网络结构的通达性、连接性等问题[3];赵现红等基于市域视角对西安市2 093个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类型、等级、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4];程胜龙等利用统计(SPSS)和地信软件(GIS),对甘肃旅游资源类型的地域组合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5];王艾萍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研究了中部地区198处高级别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结构与布局[6];戴学军等基于GIS技术,结合旅游域模型,在长三角地区各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数据的支撑下运用分形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7];赵明滨以莆田市185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探析了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8]。中观尺度的科学研究对宏、微观旅游空间结构的衔接起到关键性作用,且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具有挖掘潜力,运用ArcGIS技术综合分析此类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则更具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辽西走廊为研究对象,选取各类旅游吸引物204处,全面探讨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及力图找出优化路径。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辽西走廊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西邻山海关,南沿渤海,东接沈阳,北靠燕山山脉。行政区域涉及5个地级市21个县(市)。其中地级市分别是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阜新市、朝阳市,总面积为54 941 km2。辽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要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廊道,这一过渡性特征造就了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辽西走廊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邻近京津唐城市群、沈阳-大连城市圈、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内蒙古自治区,易形成旅游经济的“塌陷区”。本研究中的204处景区(点)资料主要来源于辽西走廊五市、辽宁省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景区(点)情况及其他旅游企业的正规网站,并对各个景区(点)给予清晰定位。

1.1 地理集中指数

为深入探讨辽西走廊旅游景区(点)在各县市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特引入地理集中指数G 来精确度量其分布的集中程度[9]。其公式如下:

式中, Xi为旅游吸引物在县市 i 的分布数量;T 为辽西走廊景区(点)总量;N 为县市总数,这里为21。G在0~100之间取值,G值越大,表明旅游吸引物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越集中,而各县市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差异越大;反之,则越分散,各县市的数量差异越小,可能出现均衡化状态。

1.2 区位熵

为深入了解辽西走廊旅游点的地理空间结构,衡量其地域性分布差异,利用区位熵[10]概念分析辽西走廊的景区(点)分布,公式为:

式中, mi为区域 i 中景区个数;Mi为该区域包含的市县数量;n 表示区域个数;Qi为区域 i 内景区分布的区位熵;Qi大于1,说明区域 i 内景区分布较多,反之则少;Qi越大,说明区域 i 内景区数量越多,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越高。

2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2.1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

借助地理集中指数来深入探讨辽西走廊各个县市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均衡状态,根据其公式可计算出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地理空间分布集中指数G值为23.9。为了便于对比研究,可人为地把204个景点均匀地分配到辽西走廊的21个县市中去,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1为21.8,明显小于G值,表明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在区域内21县市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集中性。

地理集中指数模型说明了区域旅游吸引物呈现的空间分布状态,但它是以行政区划为考察单元,有些旅游吸引物的归属划分不清,容易对测度精确性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科学性,引入泰森(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方法[11]。利用ArcGIS10.0以辽西走廊204个旅游资源点为发生元,生成普通Voronoi多边形,通过统计每一多边形的面积,可得其面积的变异系数为95.18%,进一步确认其旅游吸引物空间集群分布态势(如图1)。

图1 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Voronoi图

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呈现出2大集聚区: ①沿海岸线走向的滨海集聚区。②沿大凌河分布的内陆集聚区。旅游吸引物多集中在滨海地区的绥中县、兴城市、葫芦岛市、锦州市、凌海市、盘锦市与大洼县,以及内陆的朝阳市、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区等10个县市,仅有的10个县市分布着125个旅游吸引物,占总数的61.3%(图2)。

图2 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核密度图

2.2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图

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从整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及辽西北内陆的地级市区周边。参考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本研究将辽西走廊分为4个发展区域,根据区位熵公式可知,辽西滨海风情旅游区、辽西工业与佛教文化旅游区的区位熵最高,分别为1.21和1.10,均大于1,表明旅游区内旅游吸引物数量相对较多,且开发程度相对较高(表1)。可见,辽西走廊旅游主要依托滨海自然风光,区域性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尚未充分发展。

表1 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区位熵

从各县市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看,仅锦州市、绥中县、兴城市、葫芦岛市4地就占辽西走廊所有旅游吸引物总数的32%,北镇市、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4地均有10家以上的景点数,其余县市都在10家以下。由此可知,辽西走廊各县市的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衡状态。再从旅游吸引物级别上看,以地级市为单位考察,锦州旅游吸引物中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有9家,其中4A级6家,且大部分分布在锦州市辖区内;阜新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7家,多数分布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盘锦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也是7家,主要分布在大洼县;葫芦岛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共10家,兴城市分布较多且级别相对较高;朝阳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分布有12家,但4A级仅2家,且以朝阳市辖区分布为主。

2.3 旅游吸引物交通结构特征

交通路线是连接区域内各个旅游吸引物的重要途径,其便捷程度成为区域旅游吸引物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条件,交通网络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本区域内有锦州、朝阳2大机场,主要的铁路线有京哈线、锦承线、新义线、沟海线、大郑线,还有叶赤线、魏塔线、南票线、北票线、马山线。区域内的公路交通尤为关键,特别是随着自驾游的快速兴起,从整体来看,辽西走廊公路交通主要以高速公路(G1、G25、G2512、G16)、国道(101、102、304、305、306)、省道为框架,密集的县、乡公路为辅助,形成较完善的倾斜“H”型公路交通网络结构,连接着区域内的各个县市及各级旅游景区(点)。

现实中,有些旅游吸引物并不分布在交通线路上。为深入剖析区域内旅游吸引物与交通网络的内在联系,基于游客出行意愿,特选取交通线路1 km~2 km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加以研究[12]。基于省级以上交通道路分布图以1km为间隔作2次缓冲分析,形成范围为1 km的一级缓冲区与范围2 km的二级缓冲区。将结果图层与旅游吸引物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得到不同缓冲区内旅游吸引物的分布状况(图3)。辽西走廊18%的旅游吸引物位于交通路网1 km缓冲区内,即为一级缓冲区;32%的旅游吸引物位于交通路网2 km缓冲区内,即为二级缓冲区;从各县市的空间分布来看,葫芦岛、锦州、盘锦的旅游吸引物处于缓冲区内的数量较多,而68%的旅游吸引物都在缓冲区外,这与公路级别选取及所在地域的地理特征有关,其次,辽西走廊的县、乡交通相当便捷,各县市及各级旅游景区(点)基本可以通达。

图3 辽西走廊交通缓冲区

3 旅游吸引物空间优化

辽西走廊旅游业发展存在3大矛盾: ①资源禀赋优良与开发相对不足的矛盾。②景点美誉度较高但知名度偏低的矛盾。③被周边著名景区屏障与存在巨大客源市场潜力的矛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区域性旅游发展,而对旅游吸引物进行合理布局是必由之路。

3.1 宏观尺度优化布局

辽西走廊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偏西北的朝阳与阜新地区,合理的旅游吸引物布局对其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布局上,现有二分、四分划法,本研究以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的核密度图为基础,结合辽宁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旅游吸引物划分为3个发展区域,即为“一带一圈三角区”。“一带”是以兴城市、葫芦岛市、锦州市为中心,两边延伸到绥中县、凌海市、盘山县、盘锦市、大洼县的辽西滨海自然观光旅游带。

“一圈”是以朝阳市、朝阳县为核心,建昌县、喀左县、凌源市、建平县、北票市为外围的辽西古文化探秘旅游圈;“三角区”是以义县、北镇市、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主要节点的“金三角”,黑山县、彰武县为补充,形成辽西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区。

3.2 微观尺度优化布局

“宏观掌握大局,微观抓住细节”,辽西走廊21县市应突出自身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在滨海旅游带的布局中,绥中县应建设以东戴河旅游区为核心,万家镇、前所镇、李家堡乡、永安堡乡为支持的“椭圆型”旅游区,并开展观光与文化体验项目;兴城市、葫芦岛市、锦州市应组合兴城海滨、菊花岛、笔架山等旅游资源联合打造海滨休闲度假的“线型”旅游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锦州市与凌海市应发挥地缘优势,联合打造龙栖湾新区与大有经济区的大旅游区;大洼县、盘锦市、盘山县应充分发挥红海滩湿地的旅游影响力,构建“同心圆”式的旅游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在辽西古文化探秘旅游圈的布局中,建平县、喀左县、凌源市应以牛河梁遗址、东山嘴遗址为代表打造红山文化旅游区;朝阳市、朝阳县应基于辽、燕文化构建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北票市发展化石文化旅游,建昌县发展生态与红色旅游。在“金三角”的布局中,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则以民俗风情体验为核心构建文化体验旅游区;义县、北镇应充分发展宗教文化体验,构建宗教旅游区;彰武县与黑山县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

[1]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24(3):69-74

[2]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3]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99-103

[4] 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0(1):115-119

[5] 程胜龙,陈思源,马交国,等.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8(4): 105-111

[6] 王艾萍.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9(3):271-274

[7] 戴学军,丁登山,林岚.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 2010,29(12):2 189-2 200

[8] 赵明.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以莆田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104-109.

[9]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3

[10] 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20-124

[11] Duyckaerts C,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s[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2000,20(1):83-92

[12] 李亚娟,陈田,王婧.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4):858-867

[13] 张满林,赵恒德.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P208

B

1672-4623(2015)01-0087-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5.01.029

刘敬华,硕士,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与规划开发。

2014-04-27。

项目来源: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2BWJ007)。

猜你喜欢
辽西旅游区空间结构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