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5-04-10 09:40周红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行为障碍学龄儿童障碍

杨 怡 陈 洁 杨 萱 周红苗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124 E-mail:dayangyi2002@126.com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全球儿童肥胖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报道,美国青少年肥胖检出率达17.1%。我国儿童肥胖率高达8.1%,城市中小学生的超重率达到20%,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市)小学生肥胖和超重发生率高达36%[1]。儿童肥胖的发病逐年上升,不仅造成机体一些器官、系统功能性损伤,活动能力和体质水平下降,还导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严重影响心理健康[2]。肥胖是影响儿童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3]。多项调查结果显示,肥胖外形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4]。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5]。自我意识在调节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密切相关。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受损,可引起许多有别于正常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如焦虑,抑郁,自我评价过低,自律性差、社会适应力差、社会交往退缩、攻击性等,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石倩等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头脑协调性、学习习惯、学习维度、人际自我等均差于正常体重和超重儿童[6]。梁晓萍等研究发现,肥胖儿童躯体自信度不足[7]。研究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超重、肥胖儿童心理干预技术提供基线数据,促进超重、肥胖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本项目对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小学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发育及行为特征,为今后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小学在册180 名小学生。根据学生身高、体重测量结果,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BMI)筛查分类》[8]为参考标准评价学生超重、肥胖,筛选出超重、肥胖学生90 名。对2~5年级超重、肥胖学生60 名列入超重、肥胖组(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对量表理解能力有限,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无法保证调查时间,不列入研究对象),其中超重组20人组,肥胖组40人。以干预组学生年龄、性别、班级等因素1 ︰1 匹配体重正常学生60 名作为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20 份,有效问卷111 份(92.50%),超重组有效问卷20 份,肥胖组有效问卷39 份,对照组52 份。

1.1.1 入选标准 干预组: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BMI)筛查分类》标准,BMI 大于其年龄、性别组参考值;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同意参加此次调查者。对照组: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BMI)筛查分类》标准,BMI 正常;参照干预组学生年龄、性别、班级等因素匹配的体重正常者;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同意参加此次调查。

1.1.2 排除标准 患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拒绝参加调查。

1.2 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由自制问卷、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躯体自信量表(BES)组成。其中,自制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躯体自信量表(BES)由入组学生在卫生老师及社区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医务人员指导下,自行完成问卷调查。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由入组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填写完成。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族史、饮食习惯、体育运动情况、对待肥胖问题相关等18 个问题组成。

1.2.2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由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教育者协同研发出来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9]。量表共有80 个题目,由8 部分组成,每10 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10]。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 表示。每个问题均有3 个等级答案,0~2 分评分,即选择“没有”计0 分,选择“偶尔”计1 分,选择“经常”计2 分。各分量表分0~20 分,得分越高则心理健康问题越多、越重。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 分及以上,一般可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1.2.3 躯体自信量表(BES) 得分越高说明该项目的自我意识越高[11]。

1.2.4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由28 个项目组成,其中14 个条目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 个条目用于评定社交苦恼。评分方式采用“是一否”评分制[12]。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高碑店小学超重、肥胖率检出率为53.2%。111 名入组学生中,超重组20人,肥胖组39人,对照组52人;平均年龄为(9.89±1.28)岁;其中男生51人(45.90%),女生60人(54.10%)。

2.2 不同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由表1可知,不同类型儿童之间在心理健康的MHRSP 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超重组儿童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他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到MHRSP 各维度上,不同类型的儿童之间仅在社会适应障碍和行为障碍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超重组儿童在这两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在行为障碍方面超重组儿童的得分还明显高于肥胖组。

表1 不同组间MHRSP 评分的差异(±s)

表1 不同组间MHRSP 评分的差异(±s)

项 目 超重组(n=20)肥胖组(n=39)对照组(n=52)F P 2.70±4.95 1.90±2.41 1.42±2.06 1.43 0.24情绪障碍 2.95±5.18 1.56±1.62 1.29±1.95 2.74 0.07性格缺陷 2.80±5.05 1.82±2.41 1.29±1.92 2.01 0.14社会适应障碍 2.70±5.24 1.36±2.24 0.57±1.32 4.29 0.02品德缺陷 1.40±4.54 0.59±1.12 0.45±1.04 1.42 0.25不良习惯 1.80±4.96 0.9±1.19 0.51±1.18 2.11 0.13行为障碍 3.85±4.80 2.08±2.33 1.57±1.83 4.85 0.01特种障碍 2.30±4.82 1.24±1.82 0.98±1.79 1.87 0.16 MHRSP 总分学习障碍20.40±7.91 11.59±0.96 8.02±9.76 3.26 0.04

2.3 不同类别儿童BES 评分的差异

各组间躯体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评分最高,肥胖组最低。其中,超重组与对照组(t=16.94,P <0.05)、肥胖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P <0.05)。

表2 不同类别儿童躯体自信度评分的差异(±s)

表2 不同类别儿童躯体自信度评分的差异(±s)

注:**P <0.01

项 目 超重组(n=20)肥胖组(n=39)对照组(n=52)F BES 评分 94.35±17.00 90.00±17.83 111.39±13.51 22.26**

由表2可知,不同类别儿童在BES 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22.26,P <0.01),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他们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类别儿童SAD 评分的差异(±s)

表3 不同类别儿童SAD 评分的差异(±s)

项 目 超重组(n=20)肥胖组(n=39)对照组(n=52)F 12.15±4.15 11.85±4.37 11.81±4.35 0.096 BES 评分

2.4 不同类别儿童SAD 评分的差异

由表3可知,不同类别的儿童之间在SAD 评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于体重正常学龄儿童,超重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存在更多社会适应障碍和行为障碍。这与其他文献研究结果一致,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活动、社交及学习能力均较体重正常儿童低下[13]。由于肥胖儿童往往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可能会延续到成年。肥胖儿童自信心降低,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既往多研究肥胖学龄儿童,较少将超重学龄儿童列入研究范围。石倩等研究结果认为,肥胖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体重正常儿童低[6]。本研究与其研究结果不同的是,超重儿童较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心理问题更多。分析可能与超重学龄儿童介于体重正常与肥胖边缘,对自身形象更为在意,外在形象更容易产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损,自我意识受损,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具体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上,本研究显示,超重儿童学习障碍和行为障碍均高于肥胖儿童和体重正常儿童,与石倩研究结果类似[6]。分析原因可能是超重儿童对体态更为敏感,更易于导致自尊心受损,社交能力降低,自信心不足,形成了退缩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导致了行为障碍。而行为障碍和异常又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和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学习潜能和智力的发挥,造成了更多的学习障碍。

本研究发现,学龄儿童超重组、肥胖组躯体自信度均低于对照组,这与梁晓萍等研究结果一致,肥胖儿童躯体自信度不足[7]。肥胖儿童体态最为臃肿,从而导致躯体自信最低。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对自我身材的满意程度,影响他们的心情,导致焦虑、压抑和不自信[14],往往会自信心不足、缺乏自尊,导致对自我形象的不满,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肥胖儿童由于体型不美、行动不便,在集体活动中常受到排斥和嘲笑,易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常表现为抑郁、内向、敏感、多疑、社交能力下降等[15-16]。本研究中,不同类别儿童社交苦恼及回避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也与梁晓萍等研究结果一致[7]。

综上所述,超重、肥胖学龄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障碍、行为障碍表现尤为明显。超重、肥胖儿童躯体自信较低,存在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学校、家长及医务人员应关注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对超重、肥胖儿童和学生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团体活动、个体心理咨询和干预等多种形式,给予心理支持,治疗和预防。帮助超重、肥胖儿童矫正行为异常,提高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建立可操作性的“学校-家庭-社区”3 级心理健康教育防控网络,促进超重、肥胖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25-529

[2]张俊格,陈丽雯.单纯性肥胖儿童行为心理干预指导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1,33(16):2550-2551

[3]黄平,洪恬.肥胖儿童与普通儿童自尊与攻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80-82

[4]丛树杰.实施心理干预,预防儿童肥胖[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10):364-364

[5]高莉,魏俊彪,李妍妍.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1017-1019

[6]石倩,王莉,王芳芳,等.超重和肥胖对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73-1575

[7]梁晓萍,徐宜英,周文英,等.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45):268-269

[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9]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65

[10]陶国泰.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33-334

[11]季益寓,于欣.躯体自信度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5):263-264

[12]姚晔,于晶,陈保平.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53-554

[13]谢亚平,黄晓丽.肥胖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67-168

[14]马丽娟.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心理发育特征调查与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5]张亚林,精神挫折后不同人群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1993,1(1):36-37

[16]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59-961

猜你喜欢
行为障碍学龄儿童障碍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帕金森病的研究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超声心动图评价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功能的应用价值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伴有精神和行为障碍采用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常做噩梦要当心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跨越障碍
2014年某市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的分析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