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夷
(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为数众多,其累积出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据统计,中小微科技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九五成以上,总产值在GDP 中也占有高达六成多的份额。2010 年,中国GDP 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在国民经济的高速成长中,无疑地,中小微科技企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保障性、奠基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推进整合式创新,其中中小微科技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其成长空间无比庞大。它能够快速实施各种先进管理模式,灵捷调度各类运营资源,追求高效创新及科学运作。这让我们又铭记住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断言,大步前进的中国经济强烈依赖难以计数的中小微科技企业那惊人的成长绩效。助推它们的成长绩效再攀高点,对承受着下行压力的国内经济在较长时期内的稳健持久增长具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
尽管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及其预期的成长绩效高企对全国科技产业甚至全国经济的作用不言自明,但是现实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和成长环境状况却令人担忧,问题繁多,成长阻力重重,主要表现为:(1)管理体制规范性缺失。在宏观层面,中小微科技企业缺少法律、行业规范及公共政策的支撑。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现代化管理体制的约束及培育,法规政策是激励中小微科技企业投入创新与致力技术进步的外部杠杆性工具。但当前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体制氛围、产业布局、信息网络并未构成对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有利的外围环境,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没有做到统一部署和长远系统规划,致使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落地有声的扶持举措难以成真;而且,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管体制不健全也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技术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技术活动效率大打折扣。(2)政府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帮助力度不够。归因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的变化莫测,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运营风险高于一般企业,但它们的多数资金来自民间,金融体系的长期制度性顽疾导致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资助并不青睐中小微科技企业,使得弱势的它们难以享有大笔的技术性投资,直接制约了中小微科技企业本应呈现的飞速成长,一旦自主研发不成功,则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政府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税收、土地、人才等一系列激励政策还不到位,推动其成长的力度根本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且,政企主动开展的建设性互动少有,政企间重要信息流没有被科学地引导,造成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及时获得成长所需的大量市场咨询和技术动态信息,有如盲人摸象般地在市场上前行,只能在摸爬滚打与踉踉跄跄中成长。(3)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缺失。中小微科技企业在创立时期的人数较少,分工不明确也不严格,但是在成长历程中,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短缺就明显限制了其产品研发和基础管理能力,更甚者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育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薪酬体系及人才成长生涯规划方案,企业主也无意在员工培训方面增加开支,加之企业所处科技导向、创业环境的高度动荡性,企业更缺少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筹码,长此以往,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热情与技术升级能力会大幅衰减,其经营的科技产品及服务难以快速更新而渐被市场淘汰,企业折损的不只是进取意识及探索精神,更可怕是核心竞争力的倒退而无力推动其进一步成长。(4)创新能力缺乏。限于资金及人才的现实制约,很多中小微科技企业没有投资足够多的R&D 经费,也就无力攻坚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能力很弱,成为其成长绩效提升的最大瓶颈之一。我国多数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技术活动是基于外部引进的低端模仿或再次简单开发,基本没有原创性发明。
以上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成长阻力亟待克服及突破,这是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演进理论及成长实践必须解决的要务。同时,若要扶持我国大量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打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桎梏、克服种种资源障碍、脱离已经陷入的低级管理情境,提升它们全方位的成长绩效,加速其成长态势,对于它们的成长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和各因素所形成的系统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热度已然较高,研究价值得到认可,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对国内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研究做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查新,成果中很大比例以偏概全,具体表现为:以地方概全国,以小型制造业概科技业大类,以趋势概成长,以规划及管制概资源配置及整合等等;或者只关注竞争环境因素、群聚创新要素、合作分歧下资源处置、协作电商动态平台、境外技术贸易要因筛选,而对具有先导性与基础地位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成长绩效的概念界定未达共识,对成长绩效内核的阐述较含糊、粗糙,该领域的精细化或归类性研究仍然稀缺。
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低下的问题表象及引致阻力源,都可以归咎于资源管理能力缺乏、资源管理水平低、资源管理不科学等,在资源观视域下都可得到充分解释及给出关联分析。中小微科技企业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技术合理、经济优化基础上整合性配置一切可用资源,支撑性、基础性工作有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全球性科技生产及服务设施布局、产品合作研发战略、技术创新网络深度嵌入、技术联盟介入决策、技术资源获取及利用后增值、知识联盟企划、知识生产及扩散系统的开发及运转并更新增值、信息集成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商务智能技术与经济适用平台实现、人才强化战略举措、营销网络拓展管理、市场攻关及长期定位决策、资金流转管控、投融资方式的多角化采纳及动用、关键性技术资源的供应链战略决策、核心件攻关策划、电子化供应链网络协同运作、学习能力培育计划、核心流程再造工程等。资源管理依对象差别而细分为人才、资金、技术、物料、信息与知识的五大类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为前几种子类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各类资源管理协同发展并在管理模式上共同演进升级。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适合于在资源观视域下展开分析,以得出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能力提升方面的启示。
资源基础观归属于战略管理范畴,认为重要决策都应该考虑资源因素,而不是受制于已有产品,它以独特视角将资源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联起来,以深刻逻辑阐释出资源在竞争力构建、保持及强化策略实现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内学者对资源观的外延性研究也呈现出热度渐升之势,石盛林等划定了内外资源的边界,将忠诚客户群看作外部资源,而知识扩散网络、能力组合、治理结构等可被归于内部资源。杨华峰和王学军发现战略策划团队、知识本体及持续学习力是知识生产型组织确立战略性优势的瓶颈资源。Prahalad 及Teece 等学者开辟的能力观可谓为资源基础观注入了新鲜要素。受到穆尔20 世纪末所创立的企业战略生态学说的影响,钟耕深和崔祯珍对资源观研究做出展望,预言动态战略生态观的系统思维模式将成为资源基础观的稳态演进趋势,企业资源管理将走上竞合转型、创新升级之路向。
虚拟组织学说横空出世为资源观又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国会资助完成的一份具有里程碑价值的美国21 世纪制造业振兴研究报告。该学说主张的虚拟资源剑指更有广度的网络中外部资源,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作为重点和新宠争先部署在其战略路向上,后续接连涌现的多视角研究无一例外地支持虚拟资源为中小企业成长带来更大福音的论断。杨彩霞和高长元基于虚拟组织的网络形态所蕴含的无序性,认为多角关系、协同中枢和信任机理是虚拟经济下的关键性资源优势。杨国亮认为虚拟组织在网络上运营的副产品就是难以定义的治理边界,因此在外包经济盛行的视角下,用于海量市场数据挖掘的高端计算工具应用能力及对挖掘结果的敏捷化响应能力,是各种知识型或技术型企业在成长历程上必须通过艰苦修炼而掌握的关键要素。李文强和汪波则侧重关注了执行组织资源及底层实施能力对集成各盟友企业优势的虚拟组织的成长绩效的显著性影响机理。刘松和高长元通过研究验证了虚拟组织拥有着较为系统的使能资源,该组织在千变万化的多边合作关系形态下公平分配其成长绩效。田世海和商战胜以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背景,研究虚拟组织在资源管理方面的秩序化水平及其经济性,发现其确实高于传统组织,由此推断出虚拟资源对网络环境下新兴企业成长绩效的正向推动力。Husted 实证研究发现全球化进程中分布式创新资源的创造力及其战略地位飙升,不仅提升企业创新性成长绩效,而且强化虚拟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深化网络性企业的合作创新深度,丰富企业网络结构资本形态,加快虚拟企业共识性资本及协同关系资本积累,成就企业信任网络铸造,进而助力企业敏捷地跨越时空界限,预先识别、科学决断、从容应对全球环境突变或不可预见的灾害因素,因此这一类特异资源是虚拟企业基业长青所必备的。
随着竞争白热化、技术升级愈发趋快,中小微企业更是难以通过独立封闭式发展而取得预期成长绩效,也不能囿于当前静态的产品形态而束缚其长远成长,对资源的外向型需求也会更加强烈,尤其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开放式成长”已然成为时代主旋律,中小微企业大都领悟到借助契约安排、信任理解、竞合网络、协同机制、集群关系、战略联盟导向及定位、社会资本、组织免疫等非常规资源,将比常规性内部资源更能有力提升其成长绩效。针对我国企业中的九五成强的中小微企业所存在的成长乏力、盈利模式陈旧、融资力度弱等成长障碍,究其根源在于资源内生性欠缺,即中小微企业可调用和配置的资源尚属稀缺,其成长面临着极大阻力及压力,只靠内部条件去取得和累积企业成长必需的重要资源、增强产销能力及开发水平不太可能,企业亟须在资源观视域下寻求成长答案及“破冰”解决路径,走出去与外部关联组织确立成长历程中的要害关系,构建高价值性资源网络,增强资源外溢及彼此分享。基于以上逻辑,从资源观视域剖析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多方位资源要素的影响程度及其二元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旨在为中小微企业持续性快速成长献计献策。
前人并未对“资源”给出共识性界定,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似乎更具有辩证色彩及客观属性,即大自然及人的劳动,再结合能力观的理论贡献,本文拟将影响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资源要素细分为三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与资源相关的能力(资源获取、利用及开发能力等)见图1。
1.有形资源
传统研究从有形资源入手,当然也是最容易识别及评判的。虽然沿袭性研究很多,但是近年来也有更多学者将有形资源延展到企业外部,对资源边界给出模糊化解释。Vanacker 等致力于大量中小微企业与上游银行组织的纵向调查,发现公共性金融资源对成长绩效的助推力通常取决于创业者资金投向及可行安排,这类信息的私密性要求银企间的高信任度、重大公证化承诺及严厉高压惩罚机制作为保障。Gartner 等对小企业融资实证分析,揭示出融资渠道及其带来的较为丰裕的金融资本对创新导向的科技企业成长具有较强刺激作用。陶秋燕等基于对北京市200 家中小微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资源规模对成长绩效的影响甚于网络资源质量的影响,政府和金融组织对中小微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尤其明显,然而实际上的资源倾斜力度远远不足,外部研发和中介组织对中小微企业成长绩效的贡献也不理想,彼此联系限于表面化而未涉及核心业务。
图1 资源观视域下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述评的资源分类
2.无形资源
除此以外,最为活跃的人力资源的因素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点关注,庄晋财等结合案例剖析人才储备向新品研发能力转化进程对小微企业成长绩效的推动力。张洪兴重点调研山东小微高科技制造业,发现领导层人力资源开发及团队建设在成长进程中所迸发的巨大正能量。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微企业成长中借力的无形资源研究往往从虚拟视角或社会网络理论而发端。JENS 等针对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协同关系链资本能加强中小微企业群运作一体化及连续性,支撑这些离散型企业共同健康成长。Elenurm 认为社会网络联盟资源是中小微科技企业创业成长的强力保障,既能使新企业参照先行者捕捉同类商机,也能整合若干盟友而协作开发全新市场以获取跳跃式成长绩效并集体弱化不利威胁。为了将商务关系黑匣子打开,Michael 从具体的客户忠诚度、供应商及经销商忠诚度入手,探究了这类商务性无性资源为网络型小微企业成长的非凡价值。跳出网络格子,Zhu 等提出中小微企业成长不是只靠经济效益,必须顾及生态效益,才能实现更长期的稳健性成长绩效。进一步地,有些学者对无形的社会网络中的小微企业价值创造分工、定位或关系格局做了比较研究,发现这一无形资源对成长绩效具有微妙的影响。
我国学者刘井建受到多元化组织资源推动殊途同归式成长的案例启发,探析创新文化、精神及其导出能力的演化路向,以273 家创业小微企业样本证实了文化软实力及组织机构再造路径对前期成长绩效的核心意义。常路调研我国华南地区中小微典型企业样本后,发现契约制度资源、关系契约资源和网络化联盟资源对中小微科技成长绩效存在显著性促进作用,而且还通过现有知识累积及实验学习资源的传导作用而对成长绩效产生提升效应,他因此认为企业成长强依赖于动态开发的企业网络资源及其管理技术;网络资源的自组织特性值得重视,中小微企业不仅应该对合作者的实体资源加强契约控制,更要谋求他方的创造性资源对自身成长绩效的非线性贡献;优异的成长绩效也发自于亲密黏合的网络联盟体,价值观趋同下关系资源可能是网络经济下企业成长的最强大驱动力及绝对核心要因;学习力及动态网络中可用知识是确保中长期成长绩效的首要资源,它能将其他资源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佳状态,不论其来自于自身或伙伴,这也正是知识资源在资源集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投资价值的重要体现。
3.资源获取、利用及开发能力
在与知识资源相关的管理能力对成长绩效发生作用方面,学者们展开了扎实的探索性研究。先看国内,张振刚等考虑环境系统风险异质下学习的功利主义与成长绩效的关系,以顺德130 家小微科技企业的实证分析,做出了环境变幻性对沿袭性学习所产生的成长效应起到方向性调节的符合逻辑认知的论断。
国外研究者在学习行为及知识资源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领域也有丰硕而深入的研究成果,Garca 等探究了变革型领导者借助组织学习及组织变革的动态能力对组织成长绩效所施加的影响,发掘出组织再造领袖魅力及变革能力在小微企业成长中的非常规影响,其作用中蕴含有组织学习及知识累积的中介机理。Grant 等研究战略联盟的知识获取理论,认为战略联盟相比单个企业或传统市场的最基本优势在于能接近或访问广义知识而不仅仅是获取狭义知识,阐释小微企业能运用企业网络的知识扩散性来促成多维度成长绩效,与以往的基于组织学习的联盟构建论相比,他们所提出的战略联盟的知识访问理论在理论严谨性方面更有优势,而且与当今联盟活动和企业战略管理的一般发展趋势能够保持更加高度的一致性。Cope 从逻辑学视角解释成长中常见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特定化学习行为能促使小微企业渐进成长。Man从行为学理论出发,聚焦于小微企业学习流程对成长绩效的重要性,行为多样性也就带来了成长过程的差异性。
除此以外,国外学者Mcevily 等基于嵌入价值网行为对虚拟资源获取、利用及开发能力的正相关性,研究了嵌入企业网络后的价值网管理能力对成长绩效的影响。陈恒等从仿生学视角研究发现,获取具有免疫性能的异质独特资源,以及吸纳其具备的监察、防卫及记忆能力,能够使中小微科技企业在陌生且高风险环境下规避病菌感染和恶意攻击,包括机会主义、非预期突变等的负面作用,保护科技企业的正常经营机体免受各种病菌侵蚀,巩固其免疫能力,确保企业健康成长。不断重构成长竞争优势的动态资源管理能力对企业快速壮大意义重大,而且企业成长也会反作用于其动态能力,使其同步提升。也有学者基于管理情境的独到视角系统性评价小微企业成长绩效,不仅考虑经济指标与创新产出,还要涉及社会福利和管理体制,这也对企业资源管理能力的多元化及均衡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梳理上述文献,现有研究为资源观视域下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因子评价理论做了深厚而丰富的铺垫,但是对于关系到成长绩效的资源管理框架的通识性研究却少有建树或进展缓慢,系统科学对因素研究的助推力较为绵薄。外国学者侧重于逻辑论证、引例归纳、理论推演的研究范式,但是更多拘泥于企业成长的特定时点而非动态时段,在资源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路径、网络化资源演化等动力学领域仍有挖潜空间,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独有情境考虑欠妥。国内学者研究形式不拘一格,新视角层出不穷,重在研究促进成长的能力构建与资源获取,或构思成长框架、解析成长动力等等,虽然查到实证研究颇多,但是已有概念模型所涉及资源要素都有以偏概全之嫌,有盲人摸象的尴尬学术形势,通用性、基础性成长资源理论模型几乎没有,也难见从中国中小微科技企业创业者或核心管理者的立场观察并讨论企业实际成长各阶段中遇到的关键性、瓶颈性资源因素的动态影响以及相应能力建设或资源补全优化办法,因此不易发现关键及瓶颈因素供给方面的现存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相对弱势和竞争力低下的小微企业更需要获取政府支持及政策导引,诸多实践及经验都暗示着:这一公共资源尤其在现阶段经济转型期的小微企业经营成长尤为重要,而我国学者侧重于企业网络探究,一味地、过多地追求创新要素或市场力量,而从政企合力视角研究小微企业成长的文献有严重缺失,这很可能引致小微企业大军的成长走入过度市场化误区和中等收入的陷阱之中。
再者,现有文献都是对有限的影响因素与成长绩效的相关性展开研究,也适当涉及因素间交互作用,但是其零散性很明显,缺乏系统性分析和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全局性绩效考量。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当前学者的实证研究很多,都有适度且有限的影响因子罗列,但是运用系统思维而对成长关联资源展开系统论视角或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很少,使得每个文献考虑的影响因素数量很有限且涉及面较窄,而不能完全覆盖成长绩效的驱动力,也无法发掘出因素间层次关系或交互作用路径,更无法厘清各类因素对成长绩效影响的轻重缓急,这已然是当前研究的另一大缺憾与局限,导致已有成果的实际价值被严重贬抑,看不出成长因子理论有质的拔高,也较难彰显资源科学部署及能力集成整合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稳健强劲成长的决定意义。
根据系统论思想,影响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资源要素不胜枚举,其影响程度却不能等同,也不应一视同仁地评判,当前要务即是缕清众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其交互关系脉络,构筑它们对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力系统,自然地,其层次就清晰可见了,进而不难找到关键资源或瓶颈因素,对其实施优化改进或加强资源建设,必能实现小微企业卓有成效的成长,撬动科技企业经营绩效得以实质性高企,可见对成长绩效因素的系统层次、组合构架以及关键资源的发掘研究很有必要,符合科学理性之主旨、要求。
鉴于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纷繁复杂状况,各类有形、无形资源及企业能力体系尽量应做到包罗万象,而环顾现有研究却遗憾地止于定性或小样本研究,因素关联度研究更是特别薄弱,常用统计技术也在烦冗因素面前暴露出维度缺失、单调处理、参数混乱及计算低能等问题。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恰恰能补足上述弱点,能满足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影响因素系统化研究所需,在动用这一工具的系统研究中,从资源观视域着想,从中小微科技企业协同化、虚拟化资源管理以及系统性成长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受影响的一般规律,探索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跨层次路径与构架内机理。
笔者首选文献调研,于2014 年6 月30 日抽取中国知网CNKI 的期刊数据库文献,搜索主题为“小微科技企业”以及“资源”,获取2012 ~2014 年刊载于核心、CSSCI、EI、SCI 中文期刊的15 篇重要中文文献;再以“小微企业”与“成长”作为论文主题,查到2011 ~2014 年刊载于核心、CSSCI、EI、SCI 中文期刊的54 篇重要中文文献,对两次查新结果实施并排比较,发现其中有3 个文献存在重复,分别是曾国平(2014)、吴江涛(2012)、张敬伟(2014),因此总共筛出66 篇有效的国内重要相关文献,作为本文资源观研究的成长绩效因子的国内中文文献计量基础。
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中,以“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及“Growth”为题目、摘要或关键词,查到2004 ~2014 年外文期刊13 篇,再在Socai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数据库中,作同样条件的查新,但是发表年份缩窄到最近三年,也就是2011 ~2014 年,又发现外文学术期刊论文54 篇。比对后确认两批文献没有重叠,共67 篇国外有效论文用于本文的资源因子的外文文献计量分析。因而,与本文主题密切关联的国内外文献总计有133 篇,用于下文的资源因素建模和模型效度检验。
本文拟揭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资源管理暗箱,参照该图,并基于133 篇文献引用而整理出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各类资源及能力,再运用专家意见法挖掘出其中的高位势资源及其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以此逐步勾画成长绩效影响因素的系统图谱,即解释结构模型ISM,再通过强稳健性的网链法挑中关键资源因素,借助筛选方法间的比较研究而对网链法在寻求关键因素过程中的高效度和强信度给出印证,从而给出作为本文重要研究结果的关键资源因子的适用性诠释,由其进行递阶性发挥而讨论得到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调控中小微科技企业政策,根据企业资源优先级的诊断把脉给出成长绩效升级策略,以导引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稳健快速成长,确立并巩固其区别于其他规模以上大型企业的特殊的竞争优势,也期望为国家科技产业主管阶层及重要产业协会组织谏言而大力提高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质量、收益及利润水平,将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底层建设做实做厚,力挺国内经济及重点区域经济的再次腾飞升格。
本质上来看,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成长障碍就是资源方面的问题,不善于集成多类型资源,包括知识、人才、关系、文化等,也可延伸到相关能力不足方面,比如学习、嵌入、再造、定制等。基于当前国情,国内中小微科技企业所处环境中政策的间接作用力无法估量,政府有责任也必须控制很多关系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及公众福祉的大范围公共资源,其二重性表现为既有严厉的规制又有人性化扶助,因此从政企双主体视角来考察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及其资源系统更为符合我国现实。
基于科技企业的业务属性与高级需求、动态知识或新兴技术紧密相伴,失败或落伍风险不容低估,其特有的成长模式必须参入位势高、权重大的创新活动、资源或能力,周知各类创新要素及因子强依赖于活跃性、充分性融资以推动产业化,通常称其为风险投资或创投,在科技界理应是炙手可热之资源,因此,这种中小微科技企业趋之若鹜的特殊资源是除政策、自有资源以外的第三大成长发动机。至此,不难勾勒出以成长为导向的中小微科技企业资源体系(见图2)。
图2 以成长为导向的中小微科技企业资源管理体系
在上文述及的133 篇中外文资源观延伸性文献的诱导及指引下,本文将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资源边界扩大到外部范围,向虚拟化、敏捷化的成长之路迈进,使我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为资源共用、网络联动、协同成长、集群创新、互惠合作、包容共赢的发展成长模式,所以得到了极为重要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资源类型表,表中涵盖了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成长所必需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相关能力,其中相关能力包括成长资源获取、利用及开发能力等,详见表1。
表1 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资源类型
1.实施专家意见法
相关资源因素就是决定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高位势、权重大的因素。笔者选取专家意见法来确定之。
成长所需资源的多类型决定了专家选择上的多领域、多层次、宽范围,又根据本文研究对象企业的小规模,故而政府专家主体来自25 个省份的科技厅、省会或主要城市的中小企业促进局、专利局及地市科技局,各省1 ~2 名;企业专家也按省份选择,每个省份选择1 ~2 名中小微科技企业主或一线管理骨干,合计75 人;学者专家多来自工科高校的硕士以上及副高以上一线教研人员,从事学科为企业管理;还有社会专家来自中小企业咨询界及各省中小企业协会,学者与社会专家分别为10 人,这样就有总计95 人的专家指导团,扎实地完成了3 轮次相关资源因素及关系调研。寄信或发电子邮件要求专家评判表1 中63 种各类资源或能力因素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程度并按十分制打分,期望专家做出合理解释,1 分为影响最小,10 分为影响最大,第1 次回收问卷后,综合分值结果,挑出离差较大者,再将该信息返给各专家,便于专家们得到同行启发而调整上一次的看法,以作为第2 轮打分的重要基础;当收齐第2 次评分结果后,继续整理、反馈,照样可实施第3 次调研,结果显示意见分歧逐次缩小,看法及观点趋向统一,最终各种资源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分离差可以忽略,应用EXCEL 表格中加总及降序的简易操作,也就完成了表1 中所有资源的得分排行榜,取前1/3 者(21 个)为本文的相关资源因素(见表2)。
为了确保相关资源因素的合意度,笔者对全国西部、华东、华南、中南、东北、华北各选1 个较大省份的16 所211 级别及以上大学的科研管理院长、科研职能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其中部级院校10 所,地方所属院校6 所,还对该省市科技园区孵化器相关负责人、专利转化机构或科技产业化服务中心管理者、各科技局或大学的衍生企业的发展规划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度主题访谈及分析素材积累,共计40 人被有效采访,以此证实以上21 个相关资源因素在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之路上的实际影响力,即便排序有些许出入,但是总体访谈报告支持这21 类资源因素在企业成长升级中的较大权重及较高位势。
表2 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相关资源因素
2.获取因素间关系矩阵
为了展示高位势资源的ISM,必须先获取因素间关系矩阵,仍需依赖于定性解析及定量统计处理方法。这次问卷调研不仅涉及上文中的95 位专家和40 位受访谈者,还增加了516 位小微制造业、互联网站小微企业、中小型通信服务商ISP、拥有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院校的经管专业本科四年级毕业生及硕博士生、各科技局的一般工作人员,共计651 人,收到有效问卷588 份,比例为90.3%。问卷基于表2 而编制,采取系统工程学中解释结构模型的相关性矩阵表格的形式,填问卷者对21 个因素间关系做判定,去除两两互相影响的情况,只考虑一个因素影响另一个因素,得1分。处理问卷仍借助EXCEL 的常用工具,若问卷中发现两个因素间正反向影响都有的,取其多者记入关系矩阵,预先排除成长资源间循环影响情形,譬如314 个人赞同资源i 影响j,274 个人同意资源j 影响i,则采纳多数人的意见,保留资源i 影响j 的结果,列入汇总的关系分排序中。最后,计数发现187 个关于因素间关系的命题,对关系分降序处理,取前141 个资源间影响关系为可信及显著者,其他46 个关系命题的分值远低于前者,不予采信。当然,根据前141 个关系命题就足以构成相关资源因素的层次关系矩阵。
3.形成ISM
根据关系矩阵,提炼骨架矩阵,就容易绘制出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相关资源因素的多层次递阶向量图(见图3)。
图3 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相关资源因素ISM 模型
关键资源因素是关系到本文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战略的资源因素,必然是提取自相关资源因素,21 个相关资源因素对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关键资源因素的杠杆效应及其对成长目标发生作用的范式。为了得到立竿见影的对策,必须找到关键资源要素并作为抓手。许多同行选择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惜这两种方法在面对系统寻优问题时存在明显劣势,表现在客观性、逻辑周密性、置信性等方面,因此,笔者选用手段—目的网链法,完全能避免上述缺憾。通过下文的方法比较就很明显地看出三种方法的优劣性及差别。
实现成长绩效目的的手段是多样的,决策者必须抉择,有的手段能达到多种目的,命名其为公用手段,有的目的也可以考虑多种手段,它们的多对多复杂路径形成了手段—目的网链。当没有公用手段时,就必须将多个单一手段进行组合,接继或并行实施,以发挥补足、调节、妥协的积极作用,这种组合而得的手段就是组合手段,手段—目的网链法寻求公用手段及组合手段,是网络依赖型的优化方法。
简言之,网链法就是计量所有结点到达顶层成长绩效的路径数量,可以通过算法编程后的电脑运行而给出结果,本文选择Matlab 予以实现,降序排列后就可得出基于网链法的关键资源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相对权重及关键性,留下高于平均值10%者作为关键资源:公共政策(91)、创新文化及精神(71)、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54)、吸收能力(37)、隐性或显性知识获取及利用能力(29)、外部社会性资本及风险资本(20),在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之路上都具有基础影响作用。
量化寻优工具的运算往往始于因素间数量关系,已经取得了经济与管理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巨大成就,然而诸多因素间数量关系量化费用很大,研究者更愿依靠经验及隐性知识做出因果判断,完成优化决策,手段—目的网链法正是对以往量化寻优工具的传统思维进行改造及变通而得,既能降低量化费用,还确保了手段目的复杂链条及网络的内在逻辑,提高了因素间因果关系的置信程度。
在本文相关资源因素的ISM 中,其扩展性资源的系统性约束不宜用数学函数式表达,且因素相关性变量是离散的,寻优关键资源因素的工具确定显得有较大难度,仅限于试验及穷举。因为可靠性分析必须有长时间仿真和算例操作,在每轮评价前借助上述网链法确定实现成长目的的科学手段,可杜绝盲目试验,帮助决策者领悟迭代评价的前因后果,益处很可观。
网链法的步骤看似烦琐,但因为让决策者主观地作选择,辅以计算机的算法分析及各因素的现实作用,通常能快速得出组合手段。在对关键资源因素求解结果的改进过程中,研究者往往先定性地、初步地作出判断,接着在潜在成功的、利于解决现有明显冲突、弱化求解算法局限性的方向上不断试验和模拟新的求解思路,构造出更简易、更有共识性及现实性的算法。
拟对网链法与德尔菲法或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前者的有效性及可信度。先看德尔菲法,前文中已述及的针对相关资源要素所展开的专家意见法是面向95 人的专家指导团而进行的,通过打分给出所有资源的得分排行榜,取前1/3 者(21 个)为本文的相关资源因素(表2),继续观察得知,在21 个因素中排在前8 位的是:公共政策、创新文化及精神、吸收能力、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技术竞争力、隐性或显性知识获取及利用能力、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外部社会性资本及风险资本,也基本符合网链法的求解结果,但是专家意见法的明显缺陷是不能给出各关键因素的内在联系与交互作用机理,而手段—目的网链法能给出清晰的因素间因果关系,也就是能够告知我们哪些因素是手段,而哪些因素是目的,甚至可以具体到手段的公用性或组合性都能被揭示出来。
其次,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得关键资源因素。第一步,基于相关资源因素的属性,在前文的95 位专家对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63 种相关资源因素的循环评分基础上,得出21 个相关资源因素,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对象,如表4,集合表示为:F=(F,…,F,…,F)。
第二步,确定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相关资源因素的关键性评语集,一般为:E ={E,E,E,E}={关键,较关键,一般,不关键}={1,0.75,0.5,0}
第三步,评价各资源因素的关键性。再次联系前述95 人的专家团,请他们对21 个相关资源因素给予评语及对应分值,并反馈给笔者,便于汇总各种评价的专家人数,得出表3。
第四步,确定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相关资源因素的隶属度矩阵W。
根据表4 的信息可得本文相关资源因素关键性评分矩阵,即相关资源因素隶属于关键性评语集E的可能性。
第五步,算出成长绩效相关因素的关键性总评分。公式为V=WE=(v,…,v,…,v)
第六步,确定关键资源因素。根据关键资源因素的特性,舍掉评分小于0.9 的因素,保留评分最高的6 个就是要找的关键资源因素,最右一列标注1 的即是(见表3)。
表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影响因素关键性评分
这个分析结果完全符合网链法的求解结果,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并不能看出关键资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情况,也不能揭示关键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机理及系统架构,而手段—目的网链法恰恰能克服这一缺陷,通过寻求公用手段或对非公用手段进行组合,就能将所有21 个相关因素关联起来,并且发现处于底层的关键因素,因素间的因果或逻辑关系就清晰可见,也自然地有利于制定针对性和建设性对策,根据因素间驱动力传导路径而设计的相关政策必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及杠杆性效应。
经上文的三种方法比较研究,也就实现了对手段—目的网链法的稳健性经验,起始于21 个相关资源因素,并利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的路径数排序满足关键资源因素求解要求,而且各类手段的补足、调节、妥协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也能反复运用此法对关键因素求解方案实施改进,直到研究者感觉满意。与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网链法更为灵活,运算过程更为紧凑,模拟了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帮助研究者快速找出满意方案及改进途径。如果与别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比如如动态规划等,扬长避短,结果应该更优。
总之,对手段集合及成长绩效目的之间的间接性、复杂性关系简化为直接性、递阶性关系,使其便捷地传导因果关系及内在需求驱动力,寻求公用手段、组合手段,帮助研究者高效地找到中小微企业科学成长手段及路径,深刻领悟迭代运算的因果关系,尤其对于企业成长绩效这类复杂及不确切结构的超难问题,非常有效。
为了提升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水平,实现成长战略目标,首要地必须优化公共政策;其次加强创新文化及精神建设,增加高级的创造力资源注入,提高技术创新力,确保企业成长的科学有序性;还要加深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发挥技术创新网络在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中的外部性及激发作用;接着再重视吸收能力培育,提升隐性或显性知识获取及利用能力,加快引入外部社会性资本及风险资本以推动中小微科技企业实力壮大,只有遵循并实施上述序贯式对策才会有效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否则只顾及表面因素,而忽略根本因素,会使管理成本及成长费用急剧增加,而企业却未得到有效成长及真正强大,经营风险及成长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鉴于网链法给出的6 个关键资源因素中,前三者的路径数都大于50 条,远远高于后三者,后三者的路径数都不足40 条,因此,依据抓大放小原则,下面就主要针对前三个关键资源因素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政策。
根据政府公共政策在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之路上占据根本性地位,应优化公共政策,包括政府性规划、公共资源配置方针、扶持政策等,加大中小微科技企业扶持程度,走出我国独特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道路,确保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战略目标实现的外部宏观政策环境和行业软硬件环境。
1.注重规划及引导先行
各级政府应树立先谋划、后成长的思路,坚持把合理统筹、系统布局作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先行及依据,紧抓特色成长主线,严把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统筹关,切忌中小微科技企业项目仓促开动。虽然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队伍庞大,但是不如意的成长境况数不胜数,重复着低水平、从众性、封闭化、缺活力的成长行为,成长动力缺乏,难以实现全国中小微科技企业统筹性、最优化成长。政府务必官方地界定和设计不同类型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流科技创新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及健康成长行为,致力于中小微科技企业规模升级与高端转型的成长指南制定及颁布落地,杜绝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低水平及乱象,走出我国特有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有序成长道路。
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发展计划、方针和政策必须服从于十二五全国科技总体发展规划或同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全国科技事业及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指南相吻合,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式、正向交互式成长。学习吸收发达经济体和国内示范性重要省市区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规划思路、定位及科学规划方法,通过滚动式管理计划、战略矩阵工具等现代成长战略规划方法,强化成长的科学性及持久性。以党和政府的重要报告和决议为引领,运用目标分解法而将定量成长目标逐层分解到区域性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成长绩效以及科技子门类的行业中长期成长目标规划,秉持住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要业务或产品的科研管理作为有力控制抓手,构建中小微科技企业统筹成长的可行的层级治理式、一系列纲领性方案及系列化实施举措。
同时,找准科技产业与文教体娱等服务业的耦合点,激励及引导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带动其他服务业关联性成长,包括文教体娱等,更好满足不同目标客户群的科技产品、科技服务和相关衍生需求,使普通公众享受科技及关联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快乐,让科技在国民素质提升与社会和谐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使相关科技服务业快速成长。
2.配置及利用公共资源
政府可调用科技产品开发权、调价控价权、科技产品及服务经营牌照许可、科研基础设施赞助额、大型科技活动承办权或冠名权等公共资源,鼓励各类中小微科技企业的高端化经营转型及其健康成长行为,通过政企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向差异化科技产品及科技服务的高效转化。政府还应多举办独特精致的大型科技节事或比赛来宣传中小微科技企业,加速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形成以科技产品销售推介为轴心,延伸到各类增值服务的庞大的中小微科技企业营销传播体系,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成长绩效。比如陕西作为科技大省多年来成功举办的多种大型科技文化节和科技竞赛,使中小微科技企业群与文化教育等当地产业达到完美耦合、深度集成、并行连动、创新成长。
各地政府要着手筹建线上虚拟性或线下现实性的科技展销洽谈会等,为企业构建交流交易及学习进步的大平台,推动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品牌宣传、推广促销、谈判签约、拍卖融资、合作租赁等,倾力培养、创建、主推并且强化相当数量的重点中小微科技企业自主性品牌,在提高品牌价值上大做文章,有条件的实力较强者要实现全球知名、全国享誉,一般实力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品牌也必要实现全国知名、地域享誉。推动中小微科技企业迈出更大步伐走出本地,挺近全国科技产品和服务市场,或者走出国门,进军全球科技产业服务市场。
科技产业包含较宽领域,基础性公共设施完备程度对科技产业持续科学成长极其重要,政府应聚焦于科技园区硬件设施的普及性建设,优化并升级能源、生态、运输及通信条件,借助政企学研四方广泛合作将国家性或地区性或专业性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孵化园区或重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铺平道路、加足动力。
除了有形设施,搭建统一网络平台也刻不容缓,鼓励弱势科技企业携手共建面向官产学研共赢的动态联盟体,提倡长期合作,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群聚式、互补式、协同式、集约式成长。还应建设公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基础服务,有社会性基础关系平台、产业协会及中介组织平台、信息公告平台及合作开发平台。要属公共性合作开发平台最重要,其职能包括技术培训、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成果转化及中介支撑等。政府需要更多投资于通用技术攻关,在该类技术的创新合作中扮演好协调组织者的角色,多为企业分担前期费用。创新合作平台的公共效应对产业集群尤为重要显著,对于公共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消除中小微科技企业在信息流末端而不能通畅的问题,政府应组织各种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和高等学校利用广泛的公共资源及各自优势,发挥其智囊及枢纽的关键地位,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全套化高级管理及决策咨询服务,包括科技市场深度研究,政策导引,科技业务许可证及重要牌照申办,新兴业务追踪,行业互动交流,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等。
3.加强立法执法工作,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要促进科技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科技企业有效成长,实现科技产业稳步全面发展,政府只有凭借法治。众多中小微科技企业在整个科技产业中的管制较为薄弱,政府应抓紧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相关立法工作,依法管辖;完善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监管制度,努力实施科学监管。
一是在尊重企业主体性的前提下,推动立法建设进程,出台实用性法规及制度,弥补现有监管的缺陷及漏洞。二是设计成熟可用的科技产品及科技服务质量安全监督控制机制,设立监管体系及平台,接受公众投诉及检举,加强科技产品质量控制及服务监管。政府和中小微科技企业务必转变思维,珍惜与重视每个客户,适应公众意愿及需求变化,将顾客及公众双满意作为唯一的监管标准。三是构建科技市场交易的信用监管平台,向公众及同行公开每家中小微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实时信用情况,设计并实施较为完善的信用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加大中小微科技企业的道德成本和责任成本,引导其透明经营及守信成长。四是认真执行并持续完善“谁开发谁担当、谁服务谁担当、谁收费谁担当”的责、权、利管理制度,加强科技业务的统筹管理。中小微科技企业在科技资源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管理好中小微科技企业就基本能完成管理我国科技产业的艰巨任务,或者成功了至少一半。最后,应明确市场在科技资源调配中的主体地位。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长期有争议,未进行明晰的划分。当前政府在经济转型期的首要职责就是分清二者界限,圈定彼此职能。如果市场体系能够处理资源问题,政府必须让出,不得干预;若市场制度虽然暂不能处理,但是经过改善后就能对资源进行科学处置的场合,政府最好逐步让位;因此政府的要务是设计中小微科技企业等市场主体有序经营、和谐成长的高水平三公规则,以补足市场调配资源那只无形手的局限。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保护伞。随着众多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投入的持续加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较大的知识产权拥有国,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中小微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方面日益重要,企业迫切需要得到必需的保护。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及执法保护力度,动员更大范围的保护力量,方可确保企业创新成果及成长升级绩效。
政府应落实“实惠企业,帮扶企业”的政策,需颁布有足够力度的扶持政策(涉及财税、国土用地、人事、技术、融资、宣传、贸易等),使中小微科技企业获得实质性的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加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优惠及振兴力度,吸引更多有条件有想法的新企业投身于科技产业及科技事业中。
1.落实补贴政策
政府通过高额的支出以扶持私有项目,包括企业创新。政府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研发的重要帮扶就是补贴,提供创新基金给企业,激励其开展科技研究或商业开发。根据WTO 精神,受资助对象应以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主。而现实中,我国中小微企业未能获得充分补助,而大企业却被资助过多。已有科技管理研究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补贴效应是正向的,而相当数量的大企业却相反。
而且,政府应完善创新补贴的制度体系和路径,重视资金利用率。针对各类中小微科技企业出台差异化补贴办法,因地域而异,因业务而异。从事优势科技业务的中小微企业应该得到外包和技术升级的补贴,基础薄弱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应该在引资与技术引进方面受资助。政府要重点补贴东部地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研发和投融资项目等,中西部省份应对当地中小微科技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给予大力财政补贴。
2.税收优惠措施
(1)完善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扶植政策。从法律高度将税收作为激励企业业务升级及创新成长的重要宏观政策,注重税收的泛政治化管理及建设作用。优惠对象侧重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激励形式以间接优惠和普惠为主;优惠结构重在所得税,适度顾及增值税。总的来说,制定科学的税收扶助制度有利于中小微科技企业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中成长壮大,也能引导众多中小微企业节约资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持低碳式成长。
(2)继续落实减税方针。在确保国家财政基本面稳定的条件下,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方针政策,甚至可以考虑整体减税。减收不只是减税,还要削减收费、基金等各种非税收入。减税的正面效应是立竿见影的,为弱势企业松绑,释放企业的成长活力。虽然减税会短期影响财政总量,但是企业收益提高,还会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3.探索政府采购的新举措
十几年间,我国政府采购在节约公务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反腐倡廉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也为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做了贡献。在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方面,政府采购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1)协调法规政策。限于忽视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原有政府采购项目亟须调整。传统采购项目主要满足行政和信息需求,而对中小微科技企业至关重要的绿色节能、高端制造等政府采购项目被列为投资,仍然较为稀缺,有待加强及增大比重。更突出问题是二法冲突,即《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有较大分歧,导致政府借助采购名义扶持中小微战略性新兴科技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遭遇法制瓶颈及部分职能机构的管辖限制。强烈建议多家职能部门尽快共同修订二法,完善涉及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高价值科技产品采购条款。而实现二法衔接可以说是动用公共财政资源助推科技企业成长的最关键一环,务必引起宏观层面重视。
(2)探索采购新模式。通过探索采购新模式,真正做到扶持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采购组织方面,监管者是财政部门,科技产品采购列入投资的管理归属发改委,技术鉴定者是科技部门,采购申请来自其他部门或国企。这当然需要规制者、采购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协调。在动用政府采购力量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应大胆破除原来体制的桎梏,引入第三方组织或中立性协会,促进政府与中小微科技企业群的良性互动,提高多方协作效率。
(3)还可尝试通过政府采购,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及科技产业升级的现存问题。受政府采购激励,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中小微科技企业能更好发挥在科技产业升级中的先锋作用,也能弱化中小微企业参与城市地铁、高铁等重大基建项目的壁垒;面对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采购还能够帮扶中小微科技企业树立节能减排样板工程,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循环经济做贡献,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成长与生态文明的兼顾。
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还处于儿童期,企业应动用前文所述及的一切可能的各类资源及能力,增加创造性高级资源要素投入程度,面向全员宣导及灌输创新精神在企业成长的地位及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对创新文化以人物榜样、示范工程、代表产品等形式进行外显及教育,激励科技产品、技术服务的研究开发活动深入开展,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成果,全盘接受创新活动的可能失败后果,有机结合外引及内研两种方式以加速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技术更新,实质性提升技术创新力。同时,应实施科技产品差异化战略,持续革新及改造企业的原有科技类产品及一般性传统服务,对产品和服务实施集成创新及全局创新,潜心挖掘其科技产品及配套性服务的特色魅力、新颖内涵,培育其更加具有市场价值和迎合未来需求趋向的产品独特属性、重大创新点及关键性营销诉求点,为众多客户献上绝无仅有的高级化、独特性科技产品及服务,彰显创新性科技产品及过程服务所提供给客户的无可替代的超凡功效与内核价值,也就大幅度提升了创新文化氛围下及创新精神引领下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绩效。
技术创新网络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组织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结构化,体现了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由于网络的存在使得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在内的知识基础的特性被赋予了新的特征,知识进化的路径依赖性、知识来源的多样化、知识演变的快速化和知识收益的分享性是网络环境的本质属性,网络环境的交互影响加剧了这些特性并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过程。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可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网络中的技术创新看作是核心知识在网络间流动和加强的过程。而在网络组织中的中小微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就是核心知识与能力及其协同互补。内部继承积累和组织间学习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具有结网合作的迫切感,倾向于通过加快结网合作获取其他网络结点成员的知识;而强调自我创新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更愿意通过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积累核心知识与能力。
在技术创新网络的合作创新活动中,特别是科技型创新网络中包含众多大型、中型和中小微科技企业主体,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物质的交互,这些交互作用经过非线性放大,最终导致创新网络涌现出新的系统结构。科技型创新网络在演化过程中,通过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适应行为,经历了结构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链状到复杂网状的过程,而知识流动伴随着合作创新的全过程。各知识结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将认知的新知识流动到其他知识结点,这时知识结点既是知识的供应源,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中小微科技企业应根据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结点的知识流动的不同方式,以及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的特性,界定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状态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内结点间知识流动过程中的规则,通过规则获取网络结点间知识扩散溢出效应,使得企业间知识流动过程对处于网络结点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地,在当今时代的知识流动状态下,积极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进程中的核心性大中型企业展开建设性技术创新合作或先进技术转移交易和商业化转化,进而为下一步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壮大成长及可持续运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