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彧
摘 要:日常的感知中,一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速度很快,而另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德等却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原因在于中等收入国家大多具有后发优势,因为这些国家大多具有劳动力丰富、制度变革优势,而这些优势使得中等收入国家将资源禀赋更好地发挥出来,获得相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索洛模型;刘易斯模型;Verdoorn定律
一、中等收入国家的定义
世界银行是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以上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合称为中等收入国家。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二、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事实及其原因
(一)一个特征化的事实。在我们日常的感知中似乎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有一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速度很快,如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速,而另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德等却发展相对较慢。这让人觉得是不是真的存在中等收入国家发展较快这一现象。本文就先从一个特征化的事实引发讨论。
表1 1965年—1992年间各类国家经济增长情况
注:增长率为1965年至1992年区间计算得出的平均值。
通过观察表1我们发现,对于二、三、四组,这些国家劳均收入都达到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三组国家结合在一起差不多就构成了先进工业经济。在这组国家内,生产率水平有强烈的趋同倾向:收入最低的第二组增长得最快,收入最高的第四组增长得最慢。这就表明在高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组中,增长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是存在的。
再考虑一、五、六、七组,它们都是低于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的国家(一组)有最高的收入。这里增长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消失了,各国的人均收入差异不断扩大。
在整个样本中缺乏趋同或趋异的强烈趋势,是因为增长加速发生在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结果是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趋异,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之间趋同。中等收入水平上的增长加速由一、二组的增长绩效表示。第一组主要包括东亚经济体,平均起来可以归类于中上等收入。第二组包括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它们一开始就处在中等收入水平。
中等收入水平上的增长率加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提出一种观点即中等收入水平上的高速增长描述了向工业化经济过渡时期的特点,在工业化过程之前和之后增长率都比较缓慢。“卡尔多定律”指出,工业化速度越快,整个经济的生产增长率就越高。增长最快的两组国家的一个共同性质其实就是在增长初期它们就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而且,第一组国家在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是最快的。第三、第四组高度工业化国家的劳均产出增长较之第一组慢,因为在这一时期,这一组国家正在经历脱工业化(deindustrialized)过程,而五、六、七组国家还处在工业化起步时期,所以,它们的增长率也较三、四组慢。
以上这个特征化的事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即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二)理论解释。通过以上的特征化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较快这一现象。对此,笔者给出以下三点的解释:(1)基于索洛模型的解释。从标准的索洛模型开始,得到一些关于各国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意义。这种模型中假定:所有国家都有同样的技术;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物质资本与劳动;储蓄率是不变的。索罗模型考虑的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可以用作消费,也可以用作投资。生产是由竞争性利润最大化厂商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从事的。投资与储蓄相等,即萨伊定律存在。没有有效需求问题。劳动市场由于实际工资的变化可以在充分就业下出清,即达到供求均衡。但是,即使存在一个不变的失业率(即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这个模型的性质仍然存在。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且是劳动扩大型的(也叫哈罗德中性),即技术进步增加劳均产出但不改变资本-产出比。
对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其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因此其一般具有劳动力密集但是资金相对较少的情形,也就是资本-劳动比低于其稳态值。在这个资本-劳动比向稳态值调整的阶段,经济体的增长率将会高于稳态的增长率,这也就意味着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更快。即在非稳态上,资本-劳动比相对于稳态值越低,该经济体的增长率就越高。
索洛模型所暗含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相对于稳态的位置的国际差别,而不是劳均产出的稳态值的差别。穷国之所以比富国穷,主要是因为它们比富国离稳态更远。如我们所知,这种观点的意义是很清楚的,穷国应该增长得比富国快。
(2)基于刘易斯模型的理论解释。刘易斯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把工业部门作为代表,该部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市场是完善的,满足新古典主义的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和边际报酬递减的假定。另一个部门是非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把农业部门作为代表,该部门的特点是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因此,为资本主义部门提供有弹性的劳动供给,刘易斯认为剩余劳动大到甚至于于可以看作是无限的,即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可以为资本主义部门提供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即劳动供给弹性是无限大。
在剩余劳动消失之前,资本主义部门在向稳态过渡时,是以不变速率增长,而不是像索洛模型那样呈现递减速率增长,因此,资本主义部门的经济增长率也不变。在剩余劳动消失之后,即在成熟阶段,资本积累象索洛模型那样以递减的比例增长。现在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在剩余劳动阶段增长率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在存在剩余劳动的情形下,工业部门在一个不变的工资水平上,能够雇佣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因此,利润率不会下降,从而,增长率可以保持不变;而在达到转折点之后,因为没有剩余劳动了,工业部门的工资就开始上升,利润率就得下降,从而,增长率就开始下降。这个理论分析也就意味着,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由不发达向发达转变的时候,其增长率会降低。这也就表明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快。
(3)基于Verdoorn定律的解释。经济学家P.L.Verdoorn在1949年一项经验研究中发现工业部门产出增长与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Verdoorn关系使我们联想到工业部门就业的增长与工业部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否则,制造业产出的高增长不会导致劳动力再配置。这可能是卡尔多在解释Verdoorn定律时特别强调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回归系数(Verdoorn系数)是正数且小于一的原因。这是因为在这个值域范围内,Verdoorn系数意味着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正向联系。
卡尔多在1967年对12个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中,估计的
Verdoorn关系是:gp=1.035+0.484gM
上式中gp表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gM表示该部门产出增长。Verdoorn系数接近0.5意味着,制造业生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部门就业和生产率增长各自提高0.5个百分点。
Verdoorn定律的证据为中等收入水平增长加速的观点提供了另外一个支持,该观点建立在报酬递增和有弹性劳动供给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正是这一机制表明总量增长率与工业化速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解释了为什么在工业品需求弹性和劳动供给弹性都很高的情形下,工业化的生产率效应在过渡的中期阶段是上升的。这便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较快的解释。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确实存在中等收入国家发展较快这一现象,并通过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给出解释。中等收入国家大多具有后发优势,因为这些国家大多具有劳动力丰富、制度变革优势,且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学习管理经验、积极发展进出口业务,而这些优势使得中等收入国家将资源禀赋更好地发挥出来,获得相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例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奇迹,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不得不让人们叹服中等收入国家增长的潜力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4] Kaldor.N,Causes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th of the United Kingd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6.
[5] Kaldor.N,Strategic Facto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Ithaca: New York St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Cornell University,1967.
[6] R. E. Rowthorn. A Note on Verdoorn's Law[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89, No. 353,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