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取百家化以己意

2015-04-09 11:56朱冬
支点 2015年3期
关键词:读帖临帖碑帖

朱冬

走在各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其中有一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法作品,字体方正圆劲、沉浑厚重,老百姓既认得出又看着美,其书写者是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铜彦。

张铜彦出生于冀中平原一个普通人家,14岁参军,戎马倥偬二十载,1992年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2004年,他毅然辞去司局级公务员的领导职位,专事书法创作和搭建交流平台,从绚烂之极复归淡泊之至,这足证他的人生志趣和艺术主张。

张铜彦花费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和精力,研习书法创作。不事张扬,不求功利,执着地钻进古代碑帖里上下求索。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张铜彦隶书的“点画”都有他自己微妙的处理,在曲折中求得变化,因而其作品从“线性”上看,有一种敦厚的形质。他的这种淳朴、平和、敦厚之美,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也有着不寻常的难度。

有专家评价说,张铜彦的隶书大量吸取了简帛书、汉篆和楷书的结体,通过开合的巧妙变化,不但避免了笔画与笔画的平行、这一部分结构与另一部分结构的平行,而且充分展示了隶书的动态美感。其点画组合的方式、字形的方扁、偏旁部首的迎让关系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也是形成他隶书与众不同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张铜彦看来,书法创作,实则从“读”开始,读帖,是创作之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 读,有“观”之意——在临帖之前,书法创作者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然后去临习。在读帖上多下功夫,只有真正理解了碑帖的内容,抓住了它的特征,才能临得准、临得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书法新人。“有人说临帖可以学得碑帖的体貌,那么读帖学到则是碑帖的精神。遗神而取貌,是学书者之大弊;遗貌而取神,却是掌握古人行间气质、杂取百家而化以己意,进而培养个人书写气质的正途。”张铜彦说。

他进一步谈到,读帖的过程是书法家在翻阅碑帖和浏览墨迹的过程,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和韵味的过程。其实,历史上这一过程一直被很多知名书法大家所看重。《新唐书·欧阳询传》记载:“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住马观之,良久方去。数百步复返。下马,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宋代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秉承着如此的书法创作态度,几十年来,张铜彦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每一次书法创作。张铜彦无论写何种书体,风格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他不激不厉,从从容容,一笔不苟,没有躁动、粗野,只有安闲、静逸。他说,今后要更加努力创作出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既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的享受,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支点杂志2015年3月刊)

猜你喜欢
读帖临帖碑帖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学好书法,重在读帖和临帖
碑帖硬临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碑帖硬临
临帖创作解说词
碑帖硬临
读帖浅谈
碑帖硬临
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