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015-04-09 09:00周云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环境

周云仙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随着人口的剧增,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热带雨林的减少、温室效应、酸雨和白色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今天,加强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保护周围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

我国教科委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根据地理学科本身的诸多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阵地。向学生传授环境教育知识,培养他们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环保行为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以为,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境教育。

一、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新教材基本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来编制的,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世界的人口问题”“人类活动与气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滴水”“保护蓝色国土”以及漫画“苦难的母亲”“处境艰难的地球”“飞来的山峰”“小草的哀求”“钓鱼者的困惑”“熟视无睹”等内容,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材料。教师依据教材,整合乡土地理中的环境教育素材,能取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天气预报”一节教学时,可结合天气预报中的易门空气污染指数,大椿树工业园区秋冬的大雾,分析其空气质量和空气污染情况。在学习“旱涝灾害”时,结合我县农业受灾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切身体会,感悟旱涝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学习“水资源”时,引入县城附近污染严重的三五大河和教学楼洗手间的水龙头时常滴滴答答,而部分师生熟视无睹的现实状况。在学习“珍惜每一寸土地”时,及时插入易门县2012年3月18日发生的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及危害。通过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真实案例内容的学习,化虚为实,化远为近,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教学更具感染力和生动性,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在环境系统演变中的角色和作用,养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环境道德观、人地协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创设第二课堂,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实社会。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我校为推进、深化教育改革,凸显办学特色,构建校园文化,正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活动文化”是其中主要的一环。大力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组织环境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等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调查有关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对地理环境某些要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工业区,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参观污水处理厂或生态农业基地,带领学生亲密接触环境,让他们了解水泥厂、冶炼厂对大气的污染情况,造纸厂对水源的污染情况,瓷土、铜矿采空区形成的滑坡、崩塌、下陷等各种地质灾害。通过一系列、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静为动,使教学内容丰富、鲜活起来,还大大拓宽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内化环保知识,增强对本土环境的认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在耳濡目染中提高环境意识。

三、加强环保宣传,提升环境教育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在地理课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渗透环保知识,初中两年学习下来,许多学生逐渐形成了较强的环境意识,产生了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强烈愿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创设机会,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或环保协会,适时对学生开展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将来投身环保事业。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片,接受环境教育;利用校刊、校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环保知识;举行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利用我县今年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及“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契机,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打扫维护公共卫生、义务植树等活动,使学生将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区域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热爱家乡、关注环境的情感,呼吁全社会人人参与,共同行动起来,都来重视环境保护,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日常行为方式,让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土地日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不失时机地通过办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办画展、张贴宣传画等多渠道开展环保宣传,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学生日常清扫学校的公区卫生、绿化美化校园、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逐渐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优美、人人受益”。

四、增强环保意识,深化环保行为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目前世界各地各种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地理环境教育任务,必须熟悉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展状况和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的思想与意识。可以通过阅读有关环境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也可以通过网络研修等方式不断学习,厚积薄发,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在行为实践上,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表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我校提出的“生态校园,人人参与”的十条准则,如节水节电,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废旧物品等,做到言传身教。环境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涉及许多课程,因而在开展环境教育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渗透,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增强教育效果,教师要及时充电,广泛涉猎,构建知识网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还可邀请有关专家和环境管理人员做有关环境法律问题的专题讲座、报告,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法律保护的意识和观念,让学生感知各种环境问题、危害及解决措施,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还能促使学生由近及远、见微知著,从关注身边的、区域的、全球的环境问题,增强危机意识,激发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努力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总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地理教学这个主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科学的环境知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负责的社会态度、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力,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郑燕. 结合高中课堂,实施环境教育[J]. 地理教育,2009(5).

[2] 徐颐. 中学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 地理教育,2001(6).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意识环境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环境清洁工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漫观环境
消防意识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