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提问刍议

2015-04-09 14:05王伶俐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群体思维

王伶俐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而提问是交流的最好手段和方式。实践证明,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提问;课堂教学

从小学到大学,思想品德课始终是最富人文性的一门学科。无论哪一种版本的教材,所选内容都是以名家名篇为对象,包含着对生活真情的深刻感悟,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对黑暗丑恶的鞭挞,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反思,这些构成了思想品德课课堂情感的主旋律。其实,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运载工具”,可以将正确的思想观点,良好的道德规范,感人的形象,发散的思维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使之沉淀、开花、结果。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常和同事一起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思想品德课如何上,怎样上,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实践证明,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课堂提问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效提问,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来设置问题。

一、导向清晰

所谓的导向清晰就是设计提问事先要精当阅读,在此基础上提问,问题的设计要丝丝入扣,要相互衔接,要互为补充,要前后一致。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向重点、难点进发。它还可以开辟新思路,产生新方法,取得新突破。这样的课堂,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开发智力,提高素质。也有人把提问比作学海中的航标、书山上的索道,是十分形象的。

在讲授《我属于多种群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类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生活在各种群体中。此时,教师的提问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新课伊始马上就针对标题简单地提问“同学们,你们属于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说“我属于祖国的未来,我属于好孩子,我属于小女生,我属于坚强的孩子……”学生的回答会五花八门、远离主题。因此,在提问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群体呀?群体要一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而且我们每天都在群体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感受着来自各种不同群体的温馨和力量。之后再来提问“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生活在哪个群体中?现在你生活在哪个群体中?将来你上高中、大学呢?这样,学生的回答会朝着本课教学目标的方向慢慢行进,统一明了。然后再继续引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当你家今年大丰收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别人贬低你家乡的时候,你又会产生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当祖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你是否很自豪呢?经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们会体会到个人永远离不开群体,“没有枝干的花,绝不长久”,更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在群体中该有多温暖、多幸福!在此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对群体具有强烈的依恋感。

提问要采取总体把握、深入浅出、层层推进的形式。要有横向的思维,也要有纵向的比较。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这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提问要设计精当,导向清晰,思路明确,给学生做出榜样。这样,学生在自己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下去,一边也就会模仿老师给自己提出问题,慢慢地养成一种良好的自学提问习惯,最终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难易适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因材施教,因人设疑,因人而异。提得太深,容易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限制学生的思维的发散;而过于简单,又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千万不能出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简单的提问。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强。因此,也给我们教者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提问,任何过于简单的提问都是对学生求知欲的摧残。

《电视机的变迁》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身边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变。笔者在备课时觉得,如果上课就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作为零零后的孩子们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只知道变化很大,却不知变化的程度到底如何,再联系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显得生硬了许多。于是我改变了老方法,将12寸电视、17寸电视、29寸电视、39寸电视等运用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大家看。问题由故事而来,提问从眼前开始。12寸的电视你看过吗?什么样?请描述一下。17寸的电视你看过吗?什么样?……最后的问题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深刻的理论运用于简单的现实生活中,由浅入深,最后上升至理论高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小中见大

在我们的现行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知识浅显易懂,学生看过之后往往认为没啥学头,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从小处入手,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例如,在讲授《地球的叹息》时,首先可抓住叹息这个关键词,先进行解释,然后再画一画地球叹息的形象,随之提出问题:“地球作为我们的家园,它怎么了?”“现在地球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应该知道现在我们的环境受污染了,大气被污染了,水被污染了,植被被破坏了”但并不知道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本身,这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教师适时提问“最令地球痛心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为什么会叹息?”人类一方面接受了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又在破坏自然界原本的和谐与平衡地球能不叹息吗?这才是关键问题。“会殃及我们人类吗?”“我们能为保护和拯救地球做些什么呢?”“请大家作为地球母亲的子孙为了让母亲不再叹息赶紧来献计献策吧!”这样就将问题进行了升华,学生的思想不断提升。通过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学生们从地球小小的叹息会感悟到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四、善挑起矛盾

于漪曾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本本身外露和内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提问中能引进对立意见,并通过这些矛盾挑起争论,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如讲授《走出情绪的低谷》一课时,教师讲道:李丽同学昨天到办公室问我“老师我丢了10元钱,有人捡到吗?”我说“现在还没有捡到”,“一会也许就有人送到办公室来了。”她出去了,请问:此时他的心境怎样?大家讨论:有的说,10块钱根本不算事,要不我给你?有的说,那也是父母劳动换来的,不容易,可惜了。针对这两种观点我把它们分别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家谈论,阐明理由。学生说法不一、都讲出自己理由来支撑各自的观点。通过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大脑里掀起智慧的巨浪,在活跃的气氛中把握了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同时也由此引出教材的下一环节“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本课快结束时我给学生讲了另一个故事,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姑娘,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凉帽。晴天时她担心大女儿卖不出雨伞,雨天时担心小女儿卖不出凉帽,整天唉声叹气。有人规劝道:你想,晴天时你女儿能卖出凉帽,雨天时能卖出雨伞,心情不就好了吗?老奶奶一想还真是这样。其实生活也是如此,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生活会更美好。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内适时恰当的提问,把上课变成了寓教于乐的美好时光,这也是广大教师所期盼的。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过分强调一种方法,把其他策略抛于一边,会降低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反馈,即通过提问,当堂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从而促使教师去调整甚至推翻原先的课堂设计。这样,在提问和解答中进行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提问——回答”是双向进行的,更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法之一。只要教师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按照以上的环节去思考课堂提问,就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品德课群体思维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