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守常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作者托物言志,悼亡念存,写出了青年主人公的襟怀抱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文章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韵绵远,如品佳酩,醇香绵绵,余味悠长;又清新淡雅,不事雕饰,自然动人,如行云舒卷,似细流涓涓。
《项脊轩志》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散意凝
从写作时间看,本文并非在一个时期完成。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作者在18岁时写的;“余既为此志”以下是作者30多岁以后补写的。从内容来看,全文涉及项脊轩整修前后的状况、自己在其中的生活和项脊轩的环境,家庭的变迁和对母亲、祖母以及妻子的回忆。文章跨越两个时期,涉及多项内容,可谓繁而杂,多而乱。想要把这些内容在极短的篇幅中呈现出来,写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本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项脊轩的空间环境为经,以项脊轩内的人事为纬,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外有项脊轩的变迁,前后绾合,经纬交织,内外相应,将人、事、物缝缀在一起,可谓一线串珠,结构绵密。此真可谓举重若轻的大手笔!因为项脊轩正是作者人生的关节点,是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点。首先,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至亲至爱的人;其次,项脊轩牵系着作者的诸多往事,其变迁反映了家族的荣辱兴衰;第三,项脊轩是作者曾经长时间居住的地方,是作者喜与悲、希望与梦想的见证。如此,抓住“纲”,“目”自然可张了。从结构安排来看,文章前一部分,叙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变化,紧扣“喜”字;后一部分,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往事,紧扣“悲”字。两部分分别以“悲”和“喜”绾合琐碎的事件,再以一句“多可喜,亦多可悲”点出了全文情感的两个点,承上启下,自然衔接。
此文读来既不觉两个时期的文字风格有异,也没有因所记繁多而生散漫琐碎之感,反而感觉前后情感贯通,格调一致。因而,评家以为本文将“中国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体性,发挥至于极致”。
二、景淡情真
《项脊轩志》寓情于景,重点描写了两幅风景画。
其一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此处,人以鸟为伴,鸟与人为邻,明月,兰桂,清风,树影,明与暗,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相映相衬,合于一景,融为一境。作者只寥寥数语即描绘出一个月白风清、桂影摇曳、花香袭人、疏朗淡雅的诗情画境,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也随之自然抒发。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其二描绘庭院中的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安排在文章结尾处的一个大写意的抒情特写镜头。枇杷树本来是并无思想情感的自然景物,但作者把它与妻子“手植”联系起来,把它的栽植时间与“死之年”联系起来,也就把对妻子的怀念融入其中。对于枇杷树,作者也未面面俱到、浓墨重彩地描绘。只以“亭亭如盖”状枇杷树之貌,展现枇杷树的柔美姿态,使读者联想到其妻亭亭玉立、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联想到作者凝望这棵树时孤独无助的身影和眼角的颗颗泪珠,也让读者触摸到作者与枇杷树一样浓密的深情和与枇杷树一起越长越高的思念。其前再以时间词“今已”强调栽植的时间,与“吾妻死之年”鲜明对比,突出时光的流逝推移、枇杷树的生长变化和人事的变迁。一棵寻常的枇杷树,联系往昔与当今,链接人物与情感,用语极简,传情却深,语言平实,韵味极浓,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事淡意切
感人心者,情为首也。《项脊轩志》不写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也不写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只记录平常琐屑的个人生活。而且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都仅记叙一两件与她们有关联的事,事情不大,笔墨不多。然而,人物形象却形神毕现,如在目前,感人至深。这正如游国恩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也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比如回忆母亲,作者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一个极普通的动作,“儿寒乎?欲食乎?”一句极平常的语言,溢出言外的却是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的牵挂、深切的关爱、最平常却最深情的呵护。作者没有一字描写母亲的肖像,读来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在目前。对此,林纾曾恰当地评价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再如回忆祖母,只写祖母“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两句话,“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两个动作,但平淡的文字把老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语淡味浓
归有光属“唐宋一派”,推崇《史记》和唐宋散文,提倡朴素简洁的文风,反对“以琢句为工”。并且他始终以创作实践力矫时弊,坚持以不事雕琢的文笔记叙日常生活琐事,自有风味,尤为真切感人。
《项脊轩志》语言质朴,不加藻饰,着墨不多而神采生动,平淡自然而情深意长。作者不张声势,不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运用色彩强烈的词藻,不作恣意的渲染,只是运用疏淡平实的语言,自自然然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将抚今追昔的悲痛融入平和冲淡的语言,将家道衰落、壮志难酬的悲伤蕴于清淡朴实的文字,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使人物毕肖。开头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对往事的怀念,只在一“旧”字中。接下来,“室仅方丈”写其狭窄;“百年老屋”写其古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其破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居住者的困窘;“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作者对此只作客观的描述,不仅没流露痛苦与窘迫,甚至也并没借居处的简陋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操守。这对于古代的文人往往是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孔子赞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刘禹锡住陋室而炫耀“唯吾德馨”,文人居住环境的简陋常常被当做夸耀自己品行节操的手段。不能说归有光没有这个意思,但归有光比刘禹锡高明得多。他只是客观地写景,作者的性情和对生活的理解都隐藏在景物的背后,含蓄蕴藉,不言自明。
古人云:读《项脊轩志》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善。明人王锡爵也评价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总之,此文以一轩融合繁复的往事,写景以淡雅为胜,叙事以白描见长,语言以素朴为本,其淡如水,其味弥长。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