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模
“跟课文学写作”常见的是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从一篇课文中选一个学习点,由浅入深加以训练,即所谓“一课一得”;一种是从多篇课文中选一个共同的学习点,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再加以训练形成写作能力。
其实,“跟课文学写作”还可以有这样一种形式:从一篇课文中选几个学习点,布置一个类似的作文题,以课文为摹本,以学习点为要求进行“临帖”,训练学生的临场写作能力。下面我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谈跟着课文仿写的思路。
一、课文引路
一学结构布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运用了“从……到……”的形式,全文明显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其中第9段是典型的过渡段。学习中应明确:文章结构要清晰,从一个方面转入到另一个方面要有过渡段或过渡句。
二学选材安排。“百草园”写了三个方面,“三味书屋”写了五个方面,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在表现同一主题,即童年的乐趣。这么多的内容,有详写有略写,详略安排服从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学习中应明确: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选取相应材料,并安排好详写部分和略写部分。
三学开头结尾。文章开篇即写对“百草园”的印象,用“乐园”一词统领2-8段内容,但“三味书屋”却没有这样的统领段,也没有一个总结全文的结尾,给人感觉意犹未尽。学习中应明确:文章开头可以统领全文,也可直接叙事,结尾一般以总结点题为宜,最好能与开头或文题相照应。
二、文题布置
题目:从……到……
常规要求:将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特别要求:①有过渡段;②写多件事;③结尾点题;④字数多多益善。
三、写作指导
拟题及立意上,可从时间的变化入手,如“从小学到初中”“从童年到少年”等,以表现“成长”为主题。也可从空间的变化上手,如“从深圳(或其他城市)到监利”,可表现留守儿童不得不返乡上学的无奈;“从监利到西安(或其他城市)”,可表现旅游中两地的差异;“从家庭到学校”或“从学校到家庭”,可表现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生活情趣。
从反馈的习作来看,多数学生能有模有样地仿写,能达到“常规要求”及“特别要求”。这表明,“跟着课文仿写”是比较成功的。
教材中有大量适合学生仿写的课文,但需要教师精心挖掘,认真引领和指导,以便学生“临帖”。
首先,要精心选择仿写课文。供仿写的课文一般篇幅不宜过长,以减轻学生畏惧心理,如七年级上册《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荷叶母亲》等。若课文篇幅较长,可鼓励学生写长,如本次仿写,就在“特别要求”中提出“字数多多益善”,让学生体验写长文章的快感。供仿写的课文还要有鲜明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仿写中有所收获,当然,这样的文章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其次,要精心挖掘课文的仿写点。这是整个作文指导过程中最花心思的环节,需要教师从学情出发,认真备课。一般来说,对供仿写的课文要挖掘出三四个左右的写作点。若太少,则目标不具体;若太多,则要求过高,难以“消化”。如本次仿写,就提出了三个仿写点,特别是“学开头结尾”,既分析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方式,又归纳了一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方式,并在随后的作文“特别要求”中提出“结尾点题”,是对所仿写课文的改变。
再者,要精心布置仿写作文题目,提出明确要求。根据所选择的仿写课文和挖掘的仿写点,布置相应的仿写作文题目,可以是命题作文,可以是半命题作文,也可以自拟题目。为方便学生自由写作,一般少布置命题作文。在作文要求中,既要有“常规要求”,也要有仿写的“特别要求”,“特别要求”是针对课文仿写点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如本次仿写,无论是题目还是“特别要求”,都是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提出来的。同时,在作文评价上,既要针对作文的一般要求评价,更要针对“特别要求”评价。
最后,要认真指导学生仿写。对命题作文的题目要进行解读,防止学生在立意(主题)上出现偏差;对半命题作文和自拟题目作文,还要指导如何拟题。如本次仿写,就根据不同的拟题,进行了多元化的主题解读。
“跟着课文仿写”作为“跟课文学写作”的一种形式,与另外两种形式相比,教师的备课量相对要小得多,且可以随着阅读教学同步进行,可谓简便而灵活,特别适合于每周的随笔写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