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李英锋
有几个繁体字进课堂未尝不可
(河北)李英锋
“‘亲要相见’ ‘爱要有心’,学汉字就给孩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说,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希望学校能教孩子们一些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 (见新华网)笔者以为,这一建议并不荒唐,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少量繁体字进课堂,并不是以流通汉字的身份,而是以历史文化的身份,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学繁体字的同时还要学简体字,且在日常交流中仍以简体字为正规文字、流通文字,所以,选那么几十个或一二百个有代表性的繁体字进课堂,让学生熟悉、了解和掌握,并不会对当前以简体字为核心的语言文化构成冲击,也并不违背有关汉字简化的语言立法,不违背汉字简化的潮流。
在我们推行简体字之前,繁体字一直是汉语文化的主宰 (即便现在,繁体字仍然在我国港澳台及部分海外华人群体中流行),对汉语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繁体字是现代汉语文化的根源、基础和基因,繁体字承载了漫长的汉语文化发展史,承载了祖先的智慧,具有独特的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学生们学点繁体字,就能够更加熟悉汉语文化的发展历程,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汉语文化的发展脉搏,就能够找到更多汉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联系的纽带,就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汉语文化。
其实,学习繁体字和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在语文课本中编排那么多篇目,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学几个繁体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