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馨
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突围”之势
□郑雅馨
摘要:当今世界正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阶段,我国的突发事件报道起步较晚,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报道的不足,同时融合了报纸、电视、互联网多种媒介力量,拥有全媒体的优势。手机媒体从危机传播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优越性,改变以往的传播格局,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持续得到关注和发展。
关键词:手机媒体;人人模式;传播格局;分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与发展同在的今天,在面对加剧频发的突发事件时,我们可以向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一样大呼“风险社会”来临了,但更需要的是处理它,用适当的方式、手段控制它,使损害降至最低。继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之后手机媒体的出现,使主流媒体不再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年3月为止,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手机用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2.46%,网民数量达6亿。手机用户普及,促成的巨大的潜力市场,让这种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媒介,以其移动性、便携性、高效性、互动性、融合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催生出新的力量。
(一)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1.信息发布者增加
传统的信息来源中,记者、党政团体组成的专业发布机构占据了信息发布的主阵地,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发布者。时间是有限的,新闻发生的时空却是变幻莫测的。以往专业机构的信息获得存在局限,不能“一网打尽”。而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宽广度,直接影响事件的发生走向,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事件发生后,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媒体将信息点对点、点对多点地发布出去,信息内容经由文字、声音、视频等载体发送,再经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传播,使接收群体扩大为广大公众、政府专管部门、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人员。再经他们的渠道向外进行大规模发布,这样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的传播效果就会得到改观,时效性上也有所提高。
2.信息内容多样
传统信息发布者会受诸多制度规章制约,以及专业分工不同造成有紧急信息不敢发、不能发、无权发等错失信息发布的最好时机。手机媒体的发布平台,对信息内容的制约性低、内容宽泛、自由度极高。其次,不同媒体对信息内容的敏感度存在差异。我国传统媒体的报道思想经历了1979年以前的“内紧外松”“统一口径”到2003年以前“慢慢放松,时有如履薄冰”再到21世纪走向制度化向透明化的发展过程,但时至今日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差异性和报道透明化的差异仍然很明显。报道做不到完全透明化,意味着媒体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采取控制的手段。可以说媒体的属性、媒体与突发事件的关联度,都会对其信息发布的视角造成影响。而手机媒体用户的来源是广泛的,身上不背负政治或者规章的枷锁,关注点更多的是趋于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在“受众”为中心的新闻理念被逐步确立后,“草根记者”发布的信息,不仅体现出百姓的视角,还透出一份人文关怀。
(二)传播格局的个体性突出
1.传播阻隔被打破
突发事件——政府——传统媒体——公众,这是以往单一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出以政府和传统媒体为主的发布机构与受众间的角色分工泾渭分明,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介入,直接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格局,使大众传播向多项互动转变。手机媒体的用户不仅充当信息的采集发布者,也充当信息的获得者,中间的传播阻隔被打破,传播通道被缩短,都大大提高传播效率。传统主从传播格局中,是自上而下的一种信息传达,不是信息的交流,也就阻碍了自下而上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这样,政府和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和检测中就不能有效地调整传播活动,更大地维护公众利益。手机媒体不仅做到传播过程中上下层的隔阂被打破,也使同等层级之间有了交流互动的便利,实现了传播系统内个体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个体作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双重身份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再次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巨大改变,扩大信息流通,增强传播效力。
2.人人模式普遍
从信息的采集到发出、从反馈到再接收、再发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且不断扩大的传播路径,在传播的每个环节中,都是人人模式为主。以往,传统媒体在获得信息之后,迅速进行编辑控制,然后发出信息以应对突发事件。不仅不能还原事件的全貌,在面对对突发事件信息需求强烈的受众时,更是无法交差。人人模式在突发事件报道上的优势在于,信源多、信息内容全面、信息传播速度快、价格低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占突发事件总量的一半以上,受诸多条件限制,任何主流媒体赶到灾害发生现场都不会有现场目击者和受害者本身作为信息发布方来得迅速、真实、有效。其优势还在于,消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互动交流,唯有人人模式的互动性能将及时、延时、便携、移动、隐秘、多样等特点融合起来降低互动成本,提高互动效率。这也是人人模式之所以互动性更强的缘故。
(三)传播效能的极大彰显
1.信息的全面性
面对突发事件,公众可能会陷入无所适从惊慌失措的境地,对信息有着强烈的知晓需要。主流媒体的报道也不是最全面的报道。一是受突发事件的特点限制,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二是主流媒体有固定的时间、版面、内容限制,信息是经过处理的,不能无休止地传递同一类信息。三是在反馈机制的弊端,不能及时得到大量反馈并作出修正,信息再加工的内容不够深入,报道就无法深入进行。手机媒体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媒体以上问题的不足。获得信息快捷便利,信息来源多样化,互动反馈及时并且可以高速扩大信息覆盖网,信息的来源也就随之丰富,一些话题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
2.媒介的融合性
手机自身属性为用户提供全媒介的基础。广播的功能被手机短信、彩信取代,报刊杂志的优点可通过手机报体现,传统电视经手机电视大多可以观看;手机的互联网功能又把手机与网络媒介联系在了一起,一定程度上手机又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相互结合、渗透,使手机媒体成为一种“全媒体”。在传播类型上手机用户实现了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高度融合,体现出手机媒体强大的融合性。
3.分众的独特性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中,信息内容的针对性和用户的自主选择性得到凸显。受众可以利用24小时即时搜索软件,对自己关心和想要获知的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关键词搜索,对于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再进行选择筛分。手机媒体满足公共知情权的同时又提供分众信息的功能,真正意义上将个性化服务展现出来。报纸、广播、电视的受众较为笼统复杂,较之手机媒体的分众性能会丧失很多潜在受众。而手机媒体用户在分众结果下针对不同受众需求可以提供更为深入的信息内容。分众体现的优势为,利用分众对于突发事件的求知欲,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互动性,这种由原先被动接受化为主动选择的情况,会进一步扩大事件的影响力。
(一)与主流媒体联姻
突发事件的报道和传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发挥危机传播的效果,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手机媒体本身不能取代传统媒体存在,但可以作为传播过程中重要的补充力量,发挥其优越性,使受众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全面了解、参与其中。突发事件是复杂、异常、交叉并存的,手机媒体可以在早期的危机守望和预警中发挥第一层作用。同时,在信源取得、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上继续发力,包括后期的行为约束和社会心理救治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二)为政府施政所用
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中处于领导决策地位,首先要向民众提供公开信息,满足民众应有的知情权、安抚恐慌,使谣言不攻自破,维护好政府的公信度,履行政职能。在2008年5月12口15时06分,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不足一小时,《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报手机报》就迅速以快讯的形式,向全省40余万手机报用户及时发布了权威地震资讯,同时提醒:“震时保持镇静,就近躲避,避免靠近高楼。”到5月12日17时55分,两份手机报以快报、公告、特刊形式,连续3次发布了数千字的有关地震的相关资讯,起到了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除利用手机报形式在危难时刻进行预警、救助、引导。还可以采取与运营商共建短信平台进行风险预警等方式。例如,广东省气象局曾利用短信平台,发布辟谣信息,接触警报,安定民心。无独有偶,昆明在2010年启用“短信预警”气象服务,十分钟内就可以向市民传达短信信息。同时个别政府已经建立官方手机门户网站,设置相关链接,在第一时间内向民众发布不同形态的信息,也设有一些互动窗口,大大提高民众利用手机平台及时向政府反馈,促进政府进一步了解舆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手机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手机媒体本身而言,手机资费高、网速慢,较之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就锐减了手机用户,也使得信息的发布和获得一系列传播活动速度受到影响。手机媒体的运营缺少专业从业人员。作为综合媒体,融报刊、电视、互联网多个平台,手机媒体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创建、维护,制定适于手机媒体的运营策略才行发挥手机媒体在突发性报道中的作用。加之手机用户没有明显的区分度,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属性复杂,监管和制度层面没有明确的限定,出现一些虚假、诈骗、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扰乱传播秩序。因此加强手机传播的法制化进程,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督,提高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当务之急。
(二)手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手机用户广泛,其融合移动通信和网络用户,使得手机用户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各种文化意识、思想形态、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各种信息的发布也会包罗万象,其中不乏虚假错误的信息。在突发事件传播中,一旦这样的信息发出去,很难收回,反而造成快速传播,造成恐慌。正是由于手机媒体的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信息发布快、速传播过程交互式等特点,也相应造成漫天盖地大量的舆论信息。这些信息既有积极作用,但是更加隐藏着风险和危机。特别在突发事件的危机时刻,是否能够扩宽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广泛沟通平台,有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还是扰乱和破坏危机传播,都有待考验。目前为止,未有太好的方法从消息源头过滤有害信息和不实信息。
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突发事件剧增的威胁,我国也进入到突发事件多发高危期。手机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危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了大众传播效率。手机媒体的发展也在逐步改变着现有传播格局,随着未来通讯技术和手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提高,手机媒体不仅是传统媒体的补充力量,更是未来传播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将起到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重大作用。手机媒体虽然具有强大的“突围”之势,但其伴随着的问题也急需完善,这样,手机媒体才会迸发更大的力量。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