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翻拍热的冷思考

2015-04-09 17:52李佩
视听 2015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

□李佩

影视翻拍热的冷思考

□李佩

摘要:近几年,影视翻拍热一直是广大专家和学者们争相讨论的话题,业界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分别从市场经济学、传播学和广告与品牌效应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影视翻拍做了不同解读和研究。本文将从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这种将原创艺术精品进行“复制”和“重塑”的机械制作行为进行进一步解读,并结合大家熟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在被不断地翻拍过程中是如何将经典进行彻底颠覆的。导致那些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们在这种影视翻拍成风的环境下,已经无法辨清何为经典,何为原创。

关键词:影视翻拍;文化工业;创造性

一、影视翻拍热——影视文化产业的虚假繁荣

目前加入翻拍行列的作品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将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比如鞠觉亮的《水浒传》、张纪中的《西游记》、李少红的《红楼梦》和高希希的《三国演义》;第二类是经典电影的增长版电视剧,比如《手机》《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画皮》等等;第三类就是经典电视剧,比如新《流星蝴蝶剑》、新《京城四少》、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新《还珠格格》、新《大时代》以及新《笑傲江湖》和新《白蛇传》等等;第四类是电视节目的变种,比如《美丽分贝》是我国第一个以电视栏目《超级女声》为主的翻拍剧。诸多的翻拍剧充斥荧屏,俨然成了中国影视创作的主流。其实翻拍剧在影视界很早就开始出现了,只是如今翻拍剧的规模比过去更大,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和阵容更强了。另外,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博取观众眼球,一些新科技、新技术、新思路、当红演员融入其中,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然而,我国目前的播出平台有着很强的局限性,这也是影视传播中的一个硬伤和软肋。当前,中国每年的电视剧产量接近15000集,而播出只有3000集左右,有80%的电视剧根本就播不出来,这也意味着这些电视剧的投资血本无归。这对影视产业是一种怎样的巨额浪费?这就会让投资方在项目的选择上会更加的小心和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挤压存库,永无“出头”之日。所以投资方选择一些怀旧经典的题材无疑是最保险的。经典影视翻拍省时省力又省钱,不仅可以确保审查通过,而且可以借助以前原著的知名度来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

电影制片人和导演让整个影视产业如同城市的建设,雷同与复制丛生,模仿与翻拍并存。从表面上看,影视产业如火如荼,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原创艺术力的极度缺乏和行业之间利益的角逐,那些“一拍,二拍,三拍,盲拍,乱拍”的经典之作迟早会被观众嚼成无味的蜡,消亡殆尽。正如著名编剧邹静所言:“原创作品的好坏才能反映这个市场的好坏,总是翻拍肯定不行。”

二、翻拍剧——文化工业中的复制品

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正式提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他们指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工业把娱乐消遣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便造成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大话西游》无疑是文化工业产品中的一部代表作。一旦吴承恩笔下的“猴子”(孙悟空)在《西游记》出现之后,接踵而来的各种“猴子”形象就会出来,各种以西游和孙悟空为题材的翻拍的电视剧和电影,另外还有动画片和小说也源源不断地出现。比如刚过去的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又是一部与西游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中的孙悟空不但颠覆了《大话西游》中多情、嘻哈的人物形象,也解构了传统印象中勇敢正义、嫉恶如仇的美猴王。《西游·降魔篇》中的孙悟空是一个狡诈无常、残酷无情、猥琐丑陋的魔者。虽然这部影片的票房突破十亿,吸人眼球,深受观众喜爱。但是对经典的颠覆程度让笔者不禁汗颜。

2007年大陆播放的以青春和奋斗为主题的《奋斗》电视剧出现以后,《我的青春谁做主》《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蜗居》《北京爱情故事》《家的N次方》等一系列类似的电视剧就扑面而来。另外,婆媳关系的电视剧在近两年来层出不穷,比如《婆婆来了》《当婆婆遇上妈》《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媳妇成长记》《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麻辣婆媳》等等,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但是题材和剧情都同出一撤,毫无新意,这种“机械的复制”不仅把文化推向单调平庸,而且也把大众推向单调平庸。这种“机械复制”更为重要的是,批量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所造成的类型化倾向,这不仅仅是指如转录一盘磁带与转录一万盘磁带同一类型那样的“类型化”,而是在商品社会气氛和现代科技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化观念,其中夹着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对于观众而言,每天为了打发时间都重复地看着这些没有意义的复制品,无目的审美活动成了纯粹的娱乐消遣形式。

但是这种商业化和市场化破坏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本性。阿多诺也曾说过:“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艺术诞生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艺术产生的必要性就是在于实际生活中有缺陷,如果生活十全十美、无可挑剔,那么艺术根本就没有产生的必要。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被评定为中国四大名著经典之一,是艺术中的杰作,就是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电视剧版《西游记》里孙悟空形象也暗含了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专政、摆脱统治者的束缚,追求个人理想和价值的美好愿望。艺术以完美的理想化的方式弥补实际生活中的缺陷,它是实际生活的一种对照、一种参照,也是对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否定、一种对抗,以此表现它的个性和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摆脱束缚的自由特点,不受世俗功利性的束缚。艺术的否定性和反抗性建立了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区别的经验世界,用词语、声音、色彩、形象构成了新的审美维度,与实际生活保持一种距离感和超越感。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接近大众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现在的发达照相和摄影技术颠覆了艺术作品原真性,随着独一无二的原作被不断地复制,原作所具有的独特韵味开始在复制品中消失,或大众对这种韵味的审美疲劳、感觉麻木。艺术与现实的距离被拉近,人们不再膜拜原作,甚至无法辨认原作。这样表明了文化工业取消了艺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界限,将艺术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形式。

三、谁为我们下一代负责?

如今老一辈和我们这一代深知原版《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和各种翻拍电视剧、电影、动画片以及小说版的孙悟空形象的区别或个性特点。但试想在今天文化商品的时代,我们每天沉浸在各种经典电视剧翻拍的热潮中,由于拍摄技术更先进,视觉听觉更加享受,符合现代需求。笔者不禁想问在这种“剧二代”艺术复制品的浪潮中,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受到影响,不再重视传统经典艺术形式?小孩子们会不会跟随翻拍后的孙悟空来看待西游,将原作甩在一边?甚至就把翻版的《西游记》当做“原著”?我们回答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或是肯定,如何正确引导小孩子们看待原著或各种的翻拍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国经典文化传承是否能继续的一个关键点。

如今,翻拍经典电视剧日渐增多,影视艺术不断地发展创造,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娱乐大众,不惜打破原著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精髓,对经典的人物形象进行重塑,甚至颠覆。长此下去,这种类似的为娱乐至尊的价值观点便会潜移默化观众,让观众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就像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结果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后现代工业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翻拍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必定走向市场,在产业化浪潮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冲击下,翻拍剧的生产也会飞速地扩张,甚至会垄断。这样真正的经典文化就会被排挤,甚至被时代所遗忘,复制品代替真正的原创品,那么,我们能不能让电视剧有些原创的精神和形神兼备?传播的平台能不能严把审批关?导演能不能尊重观众在拍摄中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中和?投资者能不能对艺术有点责任之心,考虑一下文化在经济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构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制作的具体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管理措施?不论是对我国未来影视产业还是对我们那些还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们而言,这都是一些很实在、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参考文献:

1.凌海衡.阿多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3.王晓楠.经典电视剧翻拍的传播学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9)

(作者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创造性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构建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论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判断中公知常识的适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