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一雪 谭惠尹
动笔之前先“动情”
——文学作品《1935年的绝唱——追忆费孝通王同惠情殇大瑶山》赏析
□ 黄一雪 谭惠尹
《1935年的绝唱——追忆费孝通王同惠情殇大瑶山》获得2013年度“广西新闻奖”(广播电视作品)文学作品一等奖。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1935年,费孝通、王同惠情殇大瑶山,堪称20世纪学术界的悲情绝唱。这篇纪实文学以这一发生在广西偏远少数民族山区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化精英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立志以“学术救国”,并坚定地以自己的实践探索救国道路的一段场景,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记下这段历史,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在国运凋零之时,一代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壮烈牺牲。
1935年,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费孝通、王同惠,怀着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的理想,离开北京,来到遥远的广西,跋山涉水,进入金秀大瑶山,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行程过半时,双双迷路,费孝通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心急如焚,下山呼援,天黑路险,不幸坠崖身亡。24岁的王同惠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做实地调查而牺牲的女学者。学术之行兼蜜月之旅,竟然会有一个生死离别的结局,这是费孝通心中永远的痛楚,也激励着他在寻求富国富民的道路上走向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巅峰。
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字朴实动人,画面感强。瑶族原生态音乐、采访录音、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灵活运用,烘托主题,渲染艺术氛围,具有较强的可听性。播音员播讲自然流畅。播出后,深受听众欢迎。
费孝通曾说,中国的瑶族文化研究在广西,广西的瑶族文化研究在金秀。
2012年9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采风小组有意于瑶族音乐的搜集和整理,选择金秀大瑶山作为采风的第一站。
上瑶山,进瑶家,访瑶胞,采风小组每一天的收获都是沉甸甸。瑶族的音乐为什么这样美,它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又有什么不同,瑶家人有着怎样的民族性格?
我们在发问,思索,也在寻找答案。
陪同我们采访的陶哥,是金秀人,也是金秀通。一次车上闲聊,陶哥感叹:瑶族人重情义,他们觉得最对不起的是王同惠,年纪轻轻就把命留在了大瑶山。
是费孝通的王同惠吗?是那个葬在梧州的王同惠吗?我们连连追问。 我们注意到陶哥情绪的变化,然后就问他,是不是费孝通的那个王同惠。
陶哥简直停不下来,在车上我们还在聊着费孝通的事情。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问,如果不是陶哥陪同我们,如果他不提起这些陈年旧事,我们会不会写费孝通呢?
也许不会那么快写,但是一定会写。这只是时间问题。其实,我们在闲聊一个人时,就一定会把他放在自己的笔下吗?也不一定。
之所以说写费孝通是必然,是因为,对于费孝通和王同惠,采风小组有这样的共识:正是因为王同惠对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的热爱和执着,使得费孝通在学术研究上矢志不渝,终于因为《江村经济》的发表成就了费孝通的巨擘地位。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建于高山之上的瑶族博物馆。隔着80年时间的河流,我们第一次和费孝通、王同惠“面对面”。
他,25岁,是清华的才子,即将公费留学英国伦敦。
她,24岁,燕京大学大三的学生,明眸皓齿。
岁月的风尘难掩他们的风华。他是日后的学术泰斗,而她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生一代一双人。每个时代,每个圈子仿佛都有这样的一双人。我们常常忍不住这样追问,如果向导能更加尽职尽责,如果没有瑶民设置的虎阱,如果夜色没有那么苍茫……果敢无畏的王同惠女士是不是不会遇难?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一代学术泰斗费孝通传奇的一生中,早早逝去的王同惠,是他青春年华里悲情的的一页。
有感于大瑶山深处这份缠绵入骨的爱情里那份令人击节赞叹的勇气和那份拍遍栏杆也无法弥补的遗憾,我们记下了1935年里的这个爱情的绝唱。
(作者:广西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