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危机感时刻萦绕心头
——论城市台从业人员的危机教育及对策

2015-04-09 19:03:25李少强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山危机人才

□ 李少强

让危机感时刻萦绕心头
——论城市台从业人员的危机教育及对策

□ 李少强

对中山广播电视台来说,2014年的两件新闻大事,引起从台领导到普通员工的不断反思。8月2日的东升镇渡船倾覆报道,突显了传统媒体的快速反应,但11月21日的民众镇劫持公交车事件,却让我们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透骨寒风。当记者还在赶赴现场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在连篇累牍发布图片;当记者还在联系当事人调查原因时,完整的事件视频已经四处传播。虽然电视可以用后续报道和深挖背景来增强新闻的厚度和力度,但遗憾的是,新媒体也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在和新媒体的较量中,传统媒体这一次全面落败。

一、“狼来了!” 城市台危机教育迫在眉睫

自2000年以后,大多数城市电视台就度过了短暂的辉煌期。由于体制、管理等原因,城市台和传统的国企一样,很难做出壮士断臂式的改革,结果流弊积习,电视台的包袱越来越重。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更是面临着全面、多层次的市场竞争。既有报纸、网站、期刊、杂志等“老对手”,也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对手”,后者的发展更是咄咄逼人。随着三网融合触发行业纵向生态改变, IPTV参与引发电视传输渠道竞争,加上互联网视频、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业务的高速发展,都在快速切分传统电视的媒体影响力和市场蛋糕。人才、品牌、内容、版权、收视、广告这些构成传统电视的核心要素,全面面临危机。(1)

基于此,强化危机意识、普及危机教育,让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感,为电视的明天出谋划策、献言献计,是城市台迫在眉睫的事情。觉醒的早、开始的早,城市台或许能度过一劫,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否则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竞争中,传统电视迟早会“死在沙滩上”。

二、城市台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

浙江日报集团社长高海浩说过,媒体融合最核心的是人的融合,最关键的是人的转变。(2)城市台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危机。人员老化,且不能人尽其才,加上央视和省级媒体又吸走了部分精英才俊,城市台的人才危机会随着新媒体的加入与日俱增。由人才危机引发的品牌危机、经营危机、内容资源危机、影响力危机、运营模式危机等诸多危机,是城市台不可回避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城市台的危机教育,是形势教育、创新教育、技术教育、凝聚力教育,所有这一切的目的,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

(一)形势教育

尽管中山台的广告创收一直保持着小幅前进、稳中有升。但和不断攀高的CPI相比,广告收入其实在下滑,相信全国的城市台也差不多。不过多数员工看不清数字后面的危机,也认识不到电视台家大业大的昂贵开支,以为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会保证它的屹立不倒。其实国家对电视台“事业属性、企业经营”的定性,早已说明电视从业者并非手捧“铁饭碗”。从各地城市台陆续划归国资委管理、考评也可以看出,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城市台必须重视经营创收,不能有丝毫懈怠。因此利用年终总结会、好稿评选会、节庆日活动,在总结成绩同时,也要分析收视下降、广告滑坡、市场萎缩等现实危机,让员工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在成绩面前清醒头脑、齐心协力办电视。

(二)创新教育

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新闻的多种表现手段,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大大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不少影视公司正是凭借低成本、高质量,抢走了电视台不少生意。如果员工还是固步自封、不善学习、缺乏创新,马上有人会来颠覆你。所以,唯有不断地锐意创新,自我扬弃,才能“伺候”好那些喜新厌旧的用户。选题的角度、形式的呈现、活动的策划,无不需要创意的支撑。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的内容,多半都是创意的功劳。

(三)技能教育

在传统媒体机构纷纷转型,融合进军新媒体之际,仍有一些老员工对新媒体存在着抵触情绪,觉得新媒体只是给稿件多了一个发布渠道而已。一些年轻员工,则把新媒体作为掌握信息的一扇窗口,不知道为我所用、改进电视传播手段。这两种人的认知水准,已跟不上传统电视的转型升级。(3)鉴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总体上落后于社会需求,因此在工作中发现、培养新型人才,是媒体的发展需要。要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员工主动汲取知识,边自学边实战。

(四)凝聚力教育

为优秀人才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是媒体人才观成熟的表现。缺乏施展才艺的平台,组织的凝聚力不强,无法拥有与付出对等的收入,人才必然会向省台、央视流动,这是城市台的尴尬处境。处在“夹心层”的城市台,想留住人才,首先必须感情留人。电视台要利用各种机会,强化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当然,给拔尖人才提供超规格待遇,才能形成一个公平竞争、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提升城市台的竞争力。

三、城市台危机教育的主要对策

以下结合中山广播电视台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以及笔者的思考,谈谈城市台如何开展危机教育。

(一)建设学习型组织 营造学习氛围

目前中山广播电视台非常注重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台内部报刊发表了《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让危机感时刻萦绕心头》等观点文章,组织员工开展讨论,使危机意识成为员工的普遍意识。台里还制定政策鼓励员工积极进修、提高学历。台长带头攻读博士学位,入选中山市高层次人才第一批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总编室支持员工把新闻实践总结为理论文章,以新闻理论指导业务创新。2014年全台共有3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公开发表,包括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中国广播影视十佳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及在

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电视·纪录》《演艺科技》《南方电视学刊》《岭南传媒探索》等专业刊物。

中山台人力资源部十分重视系统的员工培训,从2014年起,把培训积分作为年度考评的一项内容来抓。除了常规的新闻采访、人物摄影、舞台灯光、专题制作等内容,还聘请业界专家举办“新闻策划与节目创优”系列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冷淞博士、原广东电台副台长李东等专家,定期审看节目并写出点评,从节目编排、选题策划、纪录片创作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员工的新闻敏感、策划能力明显提升。这几年,中山台每年都有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就是明证。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世界多精彩,才知道井底之蛙多么可怕。中山台根据市媒体英才培训计划,分批选送优秀记者到省台、中央台进修和跟班学习,要求必须参与节目采编,必须写出学习总结,把休假式学习变成真正的业务提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参加英才培训的员工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全台范围的2014年节目创新大赛,让年轻人对节目内容、制作技巧、市场分析、客户资源等领域广泛涉猎,迅速成为中坚力量,为电视发展注入了一汪“活水”。

(二)开展系统培训 培养复合型人才

增强新闻事件影响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媒体联合报道。城市台下辖广播、电视、网络、户外等众多媒体,要实现这一传播效果,前提是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全媒体”记者。④采编人员不仅要熟悉日常办公软件、视听编辑软件,还要玩转电脑和手机,在PC端和移动端之间“自由切换”。对老员工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因此系统的技能培训非常有必要。

2014年起,中山台着手培养打造会做电台、电视、报纸和网络新闻的全能型记者,使广电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中山台建立了一个内部新闻信息平台,网络采编人员随时可从平台上获取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字稿,配上电视截图应用到网上,形成了一条新闻的多点开花。⑤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和多次点播特点,新闻的时效性、影响力大大提高。

2015年中山市两会期间,公共频道借鉴央视新闻频道做法,启动“据说两会”系列报道。将一年来中山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状况、医疗改革、居民收入以及民生工程等方面成就,在数据和动画的结合中立体呈现,让受众尽享数据故事化带来的清晰逻辑和逼真体验。⑥这一做法在城市台来说还是比较领先的。

(三)吸纳新媒体人才 提升电视影响力

随着“90”后参加工作,电视台的新媒体人才开始逐步增加。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一本新媒体发展史。他们对新媒体有着不同于“60后”“70后”的理解,也非常熟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其花大力气培训“老人”,不如给“新人”以舞台。中山台新媒体部成立后,迅速进行资源整合,将主持人、记者、频道等分散的微博、微信用户资源,整合成20多万粉丝的用户库,成立了“微中山”信息平台,改变了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状况。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新媒体部对广电用户的年龄、收入、收视爱好、收视习惯等有了精确把握,为节目改版、广告投放、活动征集提供了参考,这是以往的粗放型分析做不到的。

《中山声屏网》将视频、图片加以美化,又发挥文字的优势,给受众带来另一种视听快感。工作人员还积极参与并回复用户评论,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反过来引发观众对传统电视的关注,间接扩大了电视受众群体。2014年,由中山台运作的“中山发布”被确定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在2015年发布的全国政务微信影响力榜单上,“中山发布”周阅读数为113140,周点赞数为1377,再次位居广东省第一,进一步提升了中山电视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四)凝聚团队意识 提升职业神圣感

一个组织的团队意识不是单靠增发奖金就可以解决,它既需要一个暖意融融的大家庭氛围,又需要一个施展才干的工作舞台。中山台通过春节给每位员工家属一份台长亲笔签名慰问信、举办职工子女书法摄影和萌宝照片展、暑期职工子女才艺大赛、为资深员工建立荣誉墙等做法,发挥了感情留人的作用,凝聚了全台人心。

同时,中山台革新频道观念、部门意识,通过人员优化组合,打造精品节目提升影响力,给拔尖人才提供平台。台纪录片创作室成立后,集全台之力推出了《海外中山人》《味道中山》《美丽西江》《医院里的故事》等优秀纪录片。其中《海外中山人》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类组委会特别奖、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优秀项目奖”。系列纪录片《味道中山》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六次;5集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于2015年5月22、23、25日,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在与央视、广东台合作过程中,中山台吸引了央视、省台精英人才加盟,并最终留在了中山台,实现了人才的逆向流动。

随着选择多元化和媒体竞争的加剧,电视职业的神圣感在逐渐消退,人才流动不可避免。中山台员工队伍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提供舞台,让员工在地方台的舞台上,演练出了比肩央视的实力和水平,从而提高了员工的职业神圣感、自豪感、归属感,为应对危机储备了人才。⑦

总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处在生存还是消亡的紧要关头,面临保守还是进取的两难抉择。有效的危机教育和危机对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新闻从业人员的潜能, 养成了解、接纳、应用新事物的习惯,最终推进实现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⑧让危机感时刻萦绕心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这种心态办电视,我们的明天也许会好过些。

注释:

①傅峰春.OTT下传统广电的危机与对策.摘自2013年11月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言

②浙报集团社长高海浩谈媒体融合.传媒圈.2014年8月27日

③余列平.未来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传媒评论.2015年(2)

④⑤沈文彬、张曙霞.城市广播电视报 新媒体冲击下的应对之策.北方传媒研究.2011年9月

⑥赵红勋.大数据视域下电视产业的转型升级.视听界.2014(5)

⑦周勇.如何拯救广播电视将面临的“灭亡”.“2013年亚洲(成都)教育论坛”发言

⑧陈滨潮.县市级地方电视台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4)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中山危机人才
《中山寂雪沁梅香》
秀江南(2023年12期)2023-02-05 09:39:43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山君有感于礼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