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如何改变发展
——以惠州电视台《午间新闻》为例

2015-04-09 19:03:25裘蓓蓓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延伸性评论员惠州

□ 裘蓓蓓

论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如何改变发展
——以惠州电视台《午间新闻》为例

□ 裘蓓蓓

传播媒体广播、报纸、电视在过去具有三足鼎立之势,但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介互联网的出现,对电视的广告投放逐渐偏重于影响力范围广的主流卫视、广播和纸媒,部分地市级媒介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而随着汽车保有率上升、用车时间延长,且具有实时回传消息的便利性,广播电台的受众数量有回升的趋势;报纸,虽然相对呆板和局限,视觉冲击不足,但其有字可考的高可信度、灵活便捷的可修改方式和丰富的信息饱含量,加之与新媒体融合后电子报的诞生,也颇受一批受众的拥护;唯有电视,受限于事实画面的有无和采集编辑时间的长短,制作成本较高且修改不易,时效性也较弱,受众的流失速度是最快的。这就给广大电视媒体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富有经验的电视人放弃多年经营事业,造成电视台人才流失。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我想以本人就职的惠州电视台《午间新闻》栏目为例,谈点的看法。

一、现状

惠州电视台《午间新闻》栏目开播于2010年9月1日,开播之初的设想是以短、平、快的新闻组合,不仅关注本地新闻,还将触角延伸至全国全球,播报热点事件,剖析新闻深层涵义,对新闻进行延伸性报道,做到新闻全球发生、惠州解读,打造午间新闻快餐。但在开播5年后,我们看到,《午间新闻》虽然运行顺利,但定位却渐渐有了一定的偏差。首先,短平快的“快”就无法显现出来,因为缺乏外采团队的有力支撑,在新闻的及时获取方面就落后了一大截。同时由于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在节目播出时,给受众的感觉往往都是“炒旧饭”,试问这样如何能吸引受众在既定的时间里专门打开电视收看呢?

其次,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对新闻进行惠州解读。在一些受众十分关注、社会反响大的事件上,受限于编导及地方评论员对政策的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入,以及相关部门信息不够透明,解读往往只能流于表面、泛泛而谈,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样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

再次,对新闻进行延伸性报道过于生硬。由于节目录制形式和地点的固定化,要想节目内容生动活泼好看,就要求相关专家或评论员既要有真本事,又要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说实话并不多,更多时候为了节目的顺利播出只能兼顾其一,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受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受众对于一档节目不满意,自然就会选择别的渠道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收视率的下降,则会直接影响到广告商的选择,投入的资金少了,无法维持一档节目的正常运转,自然节目质量也会相应下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只会导致节目的退场乃至频道的转并。

二、转机

该如何挽回受众?归根结底就是要做一档让大家愿意看、想要看的节目。其实在过去的5年中,《午间新闻》并非没有大动作,也并非没有新变化。从每日新闻数量的增加、新闻关注点的改变,到开办新的版块,特别是《儿童小主播》版块的试水,可以说在开发儿童市场这方面,《午间新闻》走在了前列。但事实是,一系列的改变并未给《午间新闻》的未来发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为什么会如此?一方面,是大部分改版并未触及节目的根本,就好比一条新闻的根本内容不变,只是写法变了,或许短期内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时间长了大家依旧会厌倦;另一方面,则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和工作机制的不通畅,没有制定能激励各部分形成合力的利益机制。就以《儿童小主播》为例,有了好的开头和影响,不同职能的部门和机构看到后,想到的不是共同发展、齐头并进,而是如何把唯一的资源握在自己的手里,让自己成为老大,于是相似的发展模式一再出现,在同样的步骤上重复耗费人力物力,这只会消耗掉市场的热情,最终得到营收衰退的结果。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我觉得第一就要加强同集团各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一个栏目的想法和精力是有限的,对于新市场的开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这种时候,与其为了独占市场而在任何方面都成为“半吊子”,何不开诚布公地把工作分摊开来,把精力集中,在各方面都做到最好呢?这样不但是对受众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媒体人这一职业负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分管领导在新市场开发计划上报之初,根据部门运营情况作出统筹分配,并在计划实施途中大致掌握各部门的进展,及时协调调整,否则单靠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很难实现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午间新闻》“炒旧饭”的问题。对于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中午时段的播出既能保证受众的关注热情持续,又能为晚间新闻的总结和滚动更新做铺垫,起到有始有终的效果。

第二,应多给编导提供进修的机会,增强编导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评论类板块中言之有物。目前,由于《午间新闻》栏目的成员大为年轻人,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无法迅速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很多时候只能天南海北地借鉴。别人的东西始终是别人的,如果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稿中,只会提前禁锢看到大纲的评论员的想法,使其肚里有料却也拿不出来。当然,知识储备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暂时的解决方法就是编导应和评论员在节目录制前期进行大量细致的交流,充分了解评论员的独到见解,再综合出稿。可惜的是,限于评论员或编导时间安排的不同,这一方法并未成为常态。

第三,目前固有的延伸性报道方式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进行访谈,对于演播室的环境,不少被访谈对象都坦言会感到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看到,现在大部分省级台的访谈节目都会努力营造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给访谈双方,让节目效果变得更佳。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是否能考虑把延伸性报道的制作地点更换一下呢?

第四,重视与新媒体的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尝试与新媒体结合,但这种结合更多的是把传统媒体的作品一比一地复制到互联网或移动端上,虽然这种方式省时省力,但其实并未真正体现出新媒体的优势,未能将新媒体变成提高本台工作成效的重要一环。很多

时候,传统媒体的信息在发布的时候就已经不那么有时效性了,再经过一轮的拷贝搬运,只会让本就落后的新闻再落后一层。要让受众保持关注甚至通过对新媒体的关注,“爱屋及乌”到传统媒体,考验的就是工作人员的跨媒介运营能力了。哪些内容有了最新进展,哪些内容可以联动整合,哪些内容最受受众喜爱,这些都是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且迫切需要深入思考重视的问题。

第五,对人际关系的梳理和重视,因为延伸性报道的特性,《午间新闻》能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的本省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不可谓不多,但几年下来,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仍无法及时地得到各行各业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对于这些见多识广、资源丰厚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来说,为什么宁愿选择广播或报纸,而放弃有视频有真相的电视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日里疏于对人际关系网的维护。“有用的时候才想起你,没用的时候就忘记你”,这种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说是十分致命的,会令媒体人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难以提升为“朋友”层次。好朋友是交出来,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可谓是媒体人的制胜法宝,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结论

网络的冲击,是传统媒体新生的契机。要想抓住这一机会,除了每个媒体人要拥有充分的危机意识,积极寻求自身的增值突破,还需要传统媒体自上而下进行一场思维变革。想以旧思想在新浪潮中搏出一片天地,就目前来看,难度是十分大的。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电视台)

猜你喜欢
延伸性评论员惠州
论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引入和适用
奔跑惠州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0
惠州一绝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开展延伸性干预措施的价值分析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广州化工(2020年1期)2020-02-14 07:13:54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山西财税(2019年7期)2019-08-23 02:11:04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山西财税(2019年2期)2019-04-03 06:54:10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
图书馆建设(2018年5期)2018-07-10 09:46:34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52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