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杨
地方媒体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 曾 杨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影响范围广且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事发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从而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如今,全媒体时代实现了各种传播介质的交互传播,信息传播迅捷,早已改变了以往几家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政府部门没有和媒体通力合作,向公众有效及时地传播事件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饥渴”,那么错误和负面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巨大的“舆论螺旋”,社会上的流言甚至谣言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漫天散布,从而混淆视听,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甚至还会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
因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突发事件不断推进时,政府、传媒、公众,这三个大众传播系统的重要角色,应该构建起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当中媒体应该成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掌握报道的主动权,从而在接下来的新闻传播流程中,能够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引导舆论走向。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既能实现公共事件传播中的信息对称,保持社会正常运转,还能在报道过程中塑造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良好形象,并在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增进团结和谐。
突发事件是一块“试金石”,它不仅检验着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同样也考验着地方政府部门对于信息发布的应急协调能力。然而,笔者在多年的媒体从业中发现,约束过多、反应滞后、专业限制等等,成为了地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三大难点:
(一)不确定因素过多,报道的第一时间不好把握
突发事件往往包涵着负面信息,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在进行采编报道时所受的约束较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初期,事件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有多大?报道所产生的传播效果难以把握,往往使新闻管理部门和大众传媒陷入两难境地。报还是不报,什么时候报?报多少?如何报?报道后会否影响事件的走向?报道的效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些往往需要政府部门和媒体主管部门反复斟酌。因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环境更多地强调要慎重对待突发事件报道,在突发事件的初期,对待报道的态度往往是能捂就捂,能压就压,能不报道就不报道。但是这样一来就错过了最佳报道时间,社会传播学强调“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导向更是如此。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如果失语缺位,或者缺乏足够的舆论引导,反而会给其它谣言和流言让出了传播的空间,给了他们发酵的机会,从而错失了对事件的话语主导权。
(二)媒体人受专业限制,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而参与报道的记者受专业限制,往往无法明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和走向。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会存在一定“风险”,要么无法在前期进行明确的舆论引导,要么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三)媒体的应急机制缺失,反应滞后
在现有的新闻环境及采访制度下,地方媒体在掌握信息来源上缺乏主动性,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较少,沟通机制的搭建不够灵活。目前很多地方媒体,信息来源有几种:一是建立跑线记者制度,由记者与跑线单位建立联系,有事件发生时由跑线单位通知跑线记者;二是新闻报料制度,由市民或固定的通讯员提供采访线索;三是从其它媒介上获取信息,如政府部门的官网、官微,当地的网络论坛,其它的媒体等。这样的信息来源,导致了地方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很大局限性。如果政府部门不主动联系媒体,那媒体即便从其它途径了解到相关信息,也得经过逐级汇报、信息核对、对方答复等流程,在这过程中只能被动等待,媒体难以介入突发事件现场,难以获取权威真实信息,往往错失报道的最佳时机。但如果本地媒体无法满足本地受众需求,受众就会转向省级、中央级媒体。当国内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地满足受众需要,受众就会转而求之于国外媒体。如果我们不主动,就会导致舆论的失控和本地媒体的失信,甚至导致当地政府的信任危机的产生。
以广东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疑似病例的新闻报道为例,根据笔者的查阅,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是在2015年5月28日17点36分在官网发布了《我省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疑似病例》的通知,随后被多家国内媒体进行转载。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当晚17点47分的《新闻直播间》栏目便以主持人口播的形式播发了《广东:出现首例疑似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报道。南方卫视的《卫视新闻坊》栏目也在当晚18点左右以主持人口播形式播发了《我省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的报道。人民网是在5月28日的18点09分发出了《广东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的报道,《南方日报》则是当晚18点20分发出了《惠州现首例输入性MERS疑似病例 为1名韩国人》的报道,新华网则是18点57分发布了《广东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报道(以上时间为事后查证所得,或与实际发布时间有所出入)。几乎所有的媒体报道都是全文转载了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消息。但是,当笔者在对境外媒体的报道进行查阅时却发现,大部分的境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时间要早出许多。如香港的TVB无线新闻早在当天上午的10点多,就以《南韩再多两人确诊新沙
士 增至七宗感染个案》为题,报道了一名南韩新沙士密切接触者周二经香港进入中国的新闻。凤凰卫视资讯台也在当天即5月28日上午10点22分播出了《韩国中东呼吸综合症患者接触者出境前往中国》的资讯。再来反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疑性病例的所在地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最为滞后,如《惠州日报》是在5月29日才出现相关报道,惠州电视台则是在次日晚间18点15分的节目才给予报道的。
早在200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如何打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战役,政府和媒体应共同应对,提高技巧。
(一)第一时间关注跟进 及时发布新闻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的瞬间性和强烈性,要求地方媒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地方媒体要建立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渠道。政府要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应有的方便。建议政府部门建立行之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而不仅仅是个摆设的花架子工程。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发言人应该第一时间对外做出回应。因为时效性不仅是新闻的价值所在,还在社会预警、减少以致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开和发布信息。政府部门要有抢发新闻的意识,以免记者抢发了不是来自政府部门发布的新闻。只有快速反应,才能掌握稳定舆情的主动性,只有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才能越大。地方媒体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公众猜测,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政府做了什么并正在做什么。
比如在对“东方之星”客轮遭遇风暴沉没长江一事的报道中,就充分印证了第一时间发布、主动掌握舆论的正面效果。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许,载有456人从南京开往重庆的客轮“东方之星”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大马洲水域突遇龙卷风翻沉,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当晚10点多,央视新闻频道便发出了相关报道,新浪网则在6月2日的2点52分转载了央视的新闻报道《载447客轮在长江湖北段突遇龙卷风倾覆》,其后网易、腾讯、搜狐等各家新媒体也陆续发声。在争分夺秒进行的生死营救中,媒体也在以分、秒为单位,不断传递着救援的最新进展。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以全天滚动播报的方式,直播现场救援情况。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重要版面对事件给予了充分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救援现场即要求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每小时向媒体通报救援最新进展等重大信息。 救援现场同时也向境外媒体开放,并为外国记者准备了船只,从而打破了“中国政府封锁消息”的谣传。开放式的采访环境,保障了媒体对翻沉事件的直观还原,对救援进展的及时全面报道,也让中国政府把握了对事件报道的主动权。在此次事件中,不仅是韩国,从东亚的日本到欧美等西方媒体,都用大量时间直播了这场救援。与此前对中国官方信息持怀疑态度不同,西方媒体这次对事故和救援信息基本上转述了新华社、人民网和央视等官媒的报道内容。
(二)提高科学的研判能力 优化团队作战能力
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要对事物的发展态势进行认真的研究,找出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可预见因素和难预见因素中的可预见成分,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地方媒体记者首先要深入现场,取得第一手材料,在采访中可以遵循“分类报道,相互印证;动态报道,澄清事实;疏导情绪,平息事态”的报道原则,采取前方记者传回情况——后方编辑部研判——指挥前方采访——传回采访素材——编辑部最终成稿的特殊采编流程。发挥集体的力量,准确研判形势,加强舆论引导。早期报道以事实说话,慎讲原因,多采访描述性语言报道事件;不要匆忙地、断然地分析事件原因,加大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力度,让政府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声,要成为危机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配合甚至辅助政府对事件通过讲事实的方式进行“定义”、“定调”。
(三)采用滚动刷新方式 引导舆情
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尽量不用“结案式发布”,而要“滚动式发布”,不要等事情水落石出后,才进行总结报道,而要在事件进展过程中不停地滚动式地发布消息,分阶段、分步骤地滚动发布,做好每个阶段的核对和审核工作。在报道时要对事件进行跟踪式的全程报道,采取人员接力的方式,让报道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全局,对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事态的发展,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也监督危机处理的进展,从而促成事件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通过全面平衡的新闻报道协助政府恢复社会秩序。
要尽量多挖掘突发事件的正面价值,不炒作和渲染新闻,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报道。在新闻报道时要谨慎用词,要避免出现一些有可能会激化矛盾的词汇,即便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如躲猫猫、俯卧撑等。一些言论经网友整理放大,就会成为他们对政府公共事件解释和处理不满的反讽。
(四)在采访中注意安全 做好保障
很多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地震、泥石流、各种传染病以及社会安全问题等。有调查称,记者已经成为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职业。面对突发事件,新闻记者应当如何采访?采访前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目前学校、单位对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培养多局限于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古人言:“胸无全局,难谋一域”。不管是新闻单位还是新闻记者,都应加强“应急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如学习相关的应急法律知识、“灾变”专业知识、自救互救知识、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等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突发事件常态化、复杂化的客观现状。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