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少文
从《法槌回响》看法制栏目的剪辑
□ 谢少文
199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档全日播的法制栏目——《今日说法》,至今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现在,法制栏目在逐渐深入民心的同时,也由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多元化的品牌策略,并取得了成功。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在贯彻落实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法制栏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中的剪辑也应该引起重视。
法制栏目 法槌回响 剪辑 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这是30多年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准确清晰界定。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制栏目的出现,加大了全民普法的宣传力度,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所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制栏目的开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必然的产物。
《法槌回响》是佛山电视台与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携手打造的一档法制节目,节目以典型案例为载体,直击庭审现场,剖析身边案例,感悟法理人情,彰显公平正义。以普及法律知识,推进社会法制进程为诉求,让市民在精彩的讲述中提升法制观念。节目采用纪实手法,通过案情模拟、庭审直击、法官和专家说法等板块,对个案的审理进行深度报道。“体验司法,不用亲自打官司,一期电视就让人看得明明白白。”长期关注该栏目的佛山人大代表何万龙认为,这种真实的庭审再现和法理剖析方式,把法律知识普及到了每位观众。“法槌回响,即将敲响”。自2013年11月开播至今,《法槌回响》已经逐渐从观众的视线走入到观众的内心,已经成为传播司法正能量的主阵地之一,其全方位的沟通渠道,为法院民意沟通工作创造了广阔的平台。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陟云也说:“认知司法、认同司法的合力,如今在佛山正在逐步形成。”得到人民法院院长、人大代表和市民观众的认可,无疑使《法槌回响》获得了更大的勇气坚定前行。
(一)《法槌回响》的选题
人们生活水平多样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也呈现多样性,所以《法槌回响》的选题也足够多样,但制片人的选题要求非常高,因为题材是直接与栏目品质挂钩的。案件单一,没有代表性,情景再现缺乏可操作性,当事人不肯合作等等因素,制约了节目的可塑性。刑事、民事、商事等各方面案件,只要具备典型性、可观性等节目要求,都会成为选题。围绕身边的生活小事诠释法理法规,展示普通群众生活中纠葛、矛盾、困惑和诉求,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讨回说法,坚决走大众化路线。
(二)《法槌回响》的自身特色
1、口号。“直击庭审现场,剖析身边案例,感悟法理人情”,是《法槌回响》的口号。真实、生动、思辨是节目的三大特色。真实,即直击庭审现场,全程录制,确保案件的真实可信;生动,即近距离接触当事人,倾听双方心声,还原事发现场;思辨,即邀请法律人士或者心理咨询师来到演播室,对当期案例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模拟辩论的形式剖析身边案例,感悟法理人情。节目结构大致为:主持人棚景内作开场白引出案情,但巧妙设置悬念,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棚景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当事人的同期声讲述,用案情模拟的方式来还原案发现场,梳理案件的来龙去脉。
2、地域。《法槌回响》是佛山电视台与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打造的一档法制节目,所以案件题材都来自佛山本土,由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及直辖下五区(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的基层人民法院提供报题,或者由制片人和编导根据典型案件做出筛选。取材于身边,剖析“身边”案例,通过接地气、通民情的生鲜案例,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例如,在佛山某停车场三天内发生两起疑似迷魂针扎单身女子事件,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警方在最短时间内破案后,很快进入庭审阶段并当庭做出宣判,及时消除了人民群众的疑虑,维护了社会安定。当期节目播出后,得到了观众对栏目贴近性、新闻性和时效性的认可。
3、合作。前面提到,《法槌回响》是电视台与法院合作共赢的结晶。在和法官与双方当事人 以及其他打交道的各部门的沟通过程中,法院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例如消除当事人对媒体的戒备心,为庭审拍摄扫除最大的障碍。而法官说法也更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同时也为律师和专家人选的物色带来高效的参考。
4、判决。《法槌回响》99.9%的案件都有法官的判决结果,这是该节目一个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法槌回响》的剪辑风格与技巧
每个节目都有自身的定位,剪辑也随之形成风格。
《法槌回响》是通过设疑、答疑、释疑来向老百姓讲述法理人情,所以整体的剪辑风格可以用悬疑一词来概括,对背景音乐的依赖性很强。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案情的进展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主持人
主持人的演播室背景是循环播放的节目片头,整体色调都偏凝重。笔者发现,在不少法制栏目中的主持人出镜中,剪辑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实,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配上带有悬疑色彩的背景音乐,在主持人陈述中根据个别关键字眼加上合适的音效,并在画面中配合音效加上设计鲜明的字幕,这样更能增添节目的可观性。
2、庭审
由于是直击庭审现场,案件全程是以纪实的手法拍摄的,所以庭审部分的剪辑主要以诉辩双方的针锋相对的同期声为主。在剪辑的时候,为了适当地营造激烈的对话氛围,在一方陈述己方观点的时候,应该不时地切换到对方的反应镜头,以及时让观众看到双方的对峙和碰撞,真实地感受庭审现场那种庄重严肃之下的据理力争或者带有火药味的互相攻击的氛围。情理与法理的交锋,情感与理智的抉择,跌宕起伏中尽显人生百态。
3、情景再现
案例中发生的种种,除了当事人口述和各种证据材料(监控视频和相片取证)之外,我们拿到节目中呈现给观众的不能只是这些,因此,需要拍摄情景模拟来再现当时画面,让观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剪辑情景再现的时候,基本上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以配合解说词或者音乐把案情交代完毕为主要目的。这一方面,制作是否精良是否出彩,很大程度取决于导演分镜头的前期策划拍摄和演员是否执行到位。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4、画面处理在刑事凶案方面,不可避免会遇上血腥可怖的场面,笔者在剪辑中作出的处理经验具体是:对画面进行调色,调到暗色甚至是褪色到黑白,这样可避免血色的过分渲染,不调暗色的话也可加上"色彩偏移"的特效,多重颜色叠加在画面,炫技的同时又可模糊单独血腥画面的清晰度;在画面长短节奏的切换中,可利用闪白转场,在凶器特写或者动作静帧画面加上负片的特效;配合悬疑神秘、恐怖紧张的音乐;或者可以巧妙地利用光影效果,通过剪影动作来代替真实的血腥手段。总之,我们要把握一个尺度,某一段落的出彩只是为了整体节目的故事情节发展服务,不要为夺人眼球而硬插暴力血腥的镜头。在家庭伦理案件方面,我们要注意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偏倚任何一方,带有感情色彩的音乐要慎用。当事人之间的是非曲直由观众通过画面的平实呈现来做出判断。在涉及精神病患题材的时候,剪辑中要注意表达虚幻的场景,可以用晃动模糊的画面叠加上人物主体,多用特写镜头,着重表现人物心理的扭曲,配上迷离的背景音乐。
5、专家讨论和法官说法
主持人在演播室请出两位专家探讨案例,基本上就是使用一种谈话类的剪辑手法,在一位专家分析案例的时候,注意主持人和另一位专家的即时反应镜头。在适当的时候,加插前面案情的画面,让观众更能堕入情景。而这方面也同样适用于法官说法。彰显公平正义,感悟法理人情,专家和法官深入浅出的说法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剪辑中,把观点通过字幕条的形式概括出来,让观众真正能听懂、看懂、学懂当中法理,带来思考、回味的空间。
6、凸显人文关怀
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法制栏目中的人文关怀应值得重视,在剪辑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法槌回响》中,取材的案例在庭审之前都有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过,是否允许媒体拍摄。征得同意之后,在剪辑过程,还根据当事人意愿来决定是否在画面上打马赛克,还具体到是整脸打还是只是眼睛部分打马赛克。这是充分尊重当事人意见的。当然,从播出效果来看,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刑事案件中,嫌疑犯是未定罪之身,循例是打上马赛克的。而在采访部分,如果拍摄过程中没有虚化人物主体,在后期剪辑时也应加上马赛克或者模糊特技来处理,这方面最好能在前期与编导沟通好,或者可以利用逆光拍摄,避免后期处理的麻烦。在诉状或材料证据中,对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信息也相应做出遮盖或者模糊的处理。根据需要,节目全程也隐去当事人的真实姓名,改用化名代替,这些都充分体现对当事人隐私权的尊重。事实上,法的精神还是以人为本,法制栏目的终极关怀还是在人,这样才能凸显其指导性和感染力。在一期生母与养母的夺子风波案件中,考虑到当时临近春节,而当事人对可能做出的判决结果有不理性的举动,为了避免出现意外,让双方当事人都过上平安春节,法院做出延迟宣判的决定。据此,我们在剪辑中也相应做出分两集播出的应对。
总之,法制栏目让观众在了解案情、情感激发的同时,增长了法律知识,对法院的公开审理起到了媒体监督的作用。但是,有创新才有进步,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挖掘创新,剪辑手法更加丰富多样,法制栏目才能在粗制滥造的同质化质疑声中寻得多元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