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娟
季羡林的文化交流观
□蔡惠娟
摘要: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如何妥善处理文化交流的问题一直都是文化界关注的重点。季羡林的文化交流观对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一旦产生就必然交流,交流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文化交流要以本国文化为主,态度是开放、辩证的,“拿来”与“送去”都是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文化交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威胁人类全体的问题,丰富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关键词:季羡林;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战略
季羡林作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对东西文化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也成绩斐然。文化交流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加强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本国和世界的发展,更有利于解决当前威胁人类全体的问题,使人类社会的前途更加光明远大。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交流的内涵
关于文化交流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季羡林所理解的文化交流是指人民之间,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文化交流强调的是“拿来”与“送去”,“拿来”并不是指生搬硬套,而是指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引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送去”就是要把自己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传入世界各地。“拿来”与“送去”是相互统一的,不能只注重其一。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季羡林的文化交流观离不开他的文化多元观,承认文化多元观,是文化交流观的前提之一。他主张文化、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历史是否悠久,都对文化作出了贡献。季羡林根据自己多年观察和探讨的结果,以真正能独立成为体系、影响比较大又比较久远,特点比较鲜明的文化体系为前提,把世界分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闪族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西方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体系。②这四个文化体系都对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罗盘、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以及蚕丝、各种文明创造和工农产品等等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印度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都对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佛教、各种文化作品都传遍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重要地位。闪族伊斯兰文化体系,是囊括古代希伯来文化、古代巴比伦、亚述文化和古代埃及文化,范围很广,影响巨大。古希腊、罗马产生的文化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这些文化为代表的欧美西方文化还一度主宰了世界,至今还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些文化。一个民族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文化交流,四大文化体系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文化一旦产生,它就必须要交流。③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的。文化交流是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的,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因为文艺是有国界而又无国界的。文艺的有国界表现在文艺最初必须产生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而文艺的无国界则表现在好的东西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不管它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一旦产生,必然超出国界和民族的界限,被人们所接受。文化交流是文化固有的特点,它是人们相互学习的过程,只要人类的活动存在,文化交流就会存在。通过文化交流,人民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正如季羡林所说,文化交流时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人类社会要向前发展,就要依靠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季羡林指出,文化交流是有其固有的规律的。他说,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时,产生的现象异常复杂,有交流,有汇流,有融合,有分解,有斗争,有抗拒,有接受,有拒绝。④例如,印度佛教在最开始传入的时候是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它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都产生了矛盾。佛教所推崇的是个人的修行,而不关心国家大事,这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非常深入的冲突。特别是唐朝时,韩愈从保护民族文化,坚持中国学术的传统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道统思想就有明确的反佛思想。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得不改变一些自己的观点,从小乘到大乘,从强调普渡自己到普渡众生,一直发展到禅宗,才慢慢的顺应我国的思想特点,被人民所接受。儒佛的思想还出现了汇流的现象。而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则取决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利时则信佛、崇佛,不利时则灭佛、毁佛。但不管佛教传入的过程有多么的艰难,它最后还是传入了我国,并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还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佛教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一部分地区。晚清学者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文化界出现的“体用之争”、“本末之争”、“夷夏之争”等都对西方文化的传入产生了一定的抵制思想的体现。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文化交流的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同样的,文化交流也是势不可挡的,前途也是光明的。
当前,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全球化的趋势也是不可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国家也十分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文化交流。而怎样开展文化交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理顺各方面的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季羡林也提出了他的一些建议。他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是要摸清我们的国情,了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理顺社会的各种矛盾。
(一)广义上的文化是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战略中所指的“文化”
我们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讲文化交流,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文化是指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季羡林所理解的文化是指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是文化。⑤这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也是我们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战略中的要谈的“文化”。我们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不能只讲文学艺术,要从广义上的文化出发来制定全面的发展战略,精神上的文化和物质上的文化都要包含,不能厚此薄彼。在进行文化交流时,也不能满足于物质上的交流,更重要的还要注意精神上的交流。
(二)中国社会的情况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讲文化交流,要从我国社会的情况出发,包括世界的情况。正如季羡林所说:“我们谈文化发展战略,谈任何别的问题,出发点必须是我们眼前的社会。”⑥他认为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文化发展战略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摸清楚我们的社会情况,是我们谈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情绪也是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矛盾。我们要敢于承认我们当前社会情况的优缺点,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交流都要从社会的具体情况出发。
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开展文化发展战略时要有一种紧迫感,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交流不仅要立足于我们本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还要清楚世界的情况,学习资本主义好的东西,加强与它们的交流,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复辟,而是时代的要求。
(三)文化交流的内容是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
文化交流的内容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文化交流。关于文化交流的内容,季羡林非常认同庞朴写的《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中的三分法:第一个层次是物的部分,指对象化劳动:第二个层次是指心物结合的部分,指自然和社会的伦理,社会制度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的部分,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⑦文化交流是由物的交流开始的,物的交流没有思想斗争,是最容易交流的,而第三层次心的部分的交流是最为困难和漫长的。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有层次交流,“历史越往前进,交流越频繁,交流的内容越深刻、越多”。⑧
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战略不仅要在物的方面向外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第三个方面的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在这些方面上,我国还存在一些缺点,必须改正过来,才能更好的开展文化战略。鲁迅的文章中所体现的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民族性格存在的一些缺失,到现在还有残余,我们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不正之风,都跟这些挂钩,跟生产力的不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开展文化发展战略,讲文化交流,向国外学习,我们就要看到我们的优点与缺点,大胆发扬我们好的方面,不要的方面,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上的缺点就要积极正视,并改正过来,与国外看齐。
总之开展文化发展战略,就要加强文化交流,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要有所交流。我们要敢于正视我们的好与坏,不但要承认我们所处的社会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反复思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改变我们的缺点,促进社会的进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正确处理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处理。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与糟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们要采取的做法。
季羡林认为,在文化交流中应以本国文化为主,决不能反客为主或喧兵夺主。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有往往会忽略我们自己的文化,一味地追求外来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明确本国的文化才是文化交流的主角,不能在向外学习的时候迷失自我,被外来文化同化。我们首先要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学习有助于我们精华文化的发展的外来文化。好的东西我们都要以开放的态度去学,承认别人的长处,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要“拿来”为自己所用。同时“送去”我们文化的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应该是开放的、辩证的
当前,我们也讲开放,讲文化交流,也很少人再公开反对了。但是,季羡林认为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鸦片战争后,我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是这并不是主动的,而是挨打、割地赔款后才被动的想起要向他人学习。我们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应该是主动的、开放的、辩证的。在综合国力弱的时候要向外国学习,在综合强大的时候更要向外国学习。比如在汉唐兴盛时期,我们就积极大胆的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和生产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要解放我们的思想,摆脱封建思想的包袱,以开放、辩证的态度去接收外来文化,只要是对我们有用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正确处理“拿来”与“送去”的关系
对于文化交流的态度,季羡林的非常明确的,他提出了三句话:“开放开放再开放,拿来拿来再拿来,交流交流再交流”,突出强调了要开放,要拿来,要交流的观点。我们讲文化交流、讲向外国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交流、学习。季羡林主张20世纪初出现的“全盘西化”的文化交流观是错误的。“西化”就是要向西方学习,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向外国学习的时候是直接照搬照抄的,“化”就是要我们引进、创新。“全盘”实不可取的,我们要理性的对待文化交流,要辨别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学习的仅仅是对我们有利的精华的部分。
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活动,所以我们在“拿来”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送去”我们本国文化的精华。我们要继承我们本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当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这说明我们的文化还是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认可的。作为本国人民,我们更加有责任给世界人民“送去”我们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季羡林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提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意义。在他写的《糖史》更是鲜明的提出了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的重要观点。蔗糖术的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化的交流既可以体现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里,也可以体现在科技方面,所以他从甘蔗种植和蔗糖制造的历史来还原文化交流的轨迹。我国的蔗糖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这其中的原因,季羡林认为有两点:一是内部的发展,而是外来的影响。⑩通过对外交流,我国的制糖术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制糖过程中,糖的渣滓也来越少,颜色越来越白。
我国很早就能制糖,技术也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提高。制糖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朝代中都有与国外交流的记录。在唐代主要是向印度学习;在宋朝和元朝主要是向阿拉伯国家学习。到了明代我国发明了黄泥水淋脱色的制糖法,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用这种方法制糖,使得我国精炼的沙糖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所以我国的白糖输出国外也是必然的。白糖在明代的对外贸易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白沙糖也远销海外,传入印度、孟加拉地区、日本、欧洲各国等,为世界制糖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制糖术在交流的过程中,各国技术水平有差异,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发展。人类文明也是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向前发展。
(二)文化交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威胁人类全体的问题
季羡林认为当前出现的一些威胁人类全体的问题必须通过文化交流来解决。西方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环保问题、资源问题、自然界生态平衡等等的问题。单纯的依靠技术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季羡林指出,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方的思维方式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从各自的医术就可以看出来。分析出技术,综合出理论,科学并非是万能的,必须结合东方“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弥补科学技术的不足。
季羡林指出,人类必须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而人类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文化交流可以起到唤醒人类的互帮互助的意识的作用,从而共同携手解决一些威胁人类全体的问题,使人类的目光变得更加远大。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可以提高共识,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携手才能解决威胁人类全体的问题,走向光明美好的大同之域。
(三)文化交流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文化交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有所体现,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是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博大精深。
文化交流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交流,钢笔。牛仔衣裤、皮鞋、尼龙袜,眼镜等等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离开了文化交流,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的四大发明等传遍世界,罗盘传入欧洲,加速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紧密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快全球化的进程。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使得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更好的传播交流和保存下来,西方的工业文明传入世界各地,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交流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在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提中印两国的交流了。季羡林主张,文化交流能促进交流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能促进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能推动双方社会的进步。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印度佛教、文学作品的传入更是深深的渗透到我们传统思想的核心。佛教思想对我国哲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特别是在宋朝的理学时代。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我国还创立了禅宗,禅宗哲学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上,灵魂不灭,投胎转世的故事,《西游记》里面的的孙悟空、《封神演义》等许多妖魔鬼怪的故事都来源于印度文化,并且还产生了一系列以佛教为题材的诗歌,散文,绘画、小说艺术等。佛教的传入还为我国留下了敦煌莫高窟、西安大雁塔、云冈石窟、各种寺庙等等文化圣地。
西方文艺复兴等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使我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大大的解放,加速了我国推翻封建统治,走向民主化的进程。文化交流强调的是双方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样的,我们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国家。“中国经籍的西传,不但影响了欧洲哲学,而且也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法国的大革命、启蒙运动都是以反宗教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这是中国思想传播的结果。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哲学家也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美术也传入欧洲,模仿中国庭院的建筑在欧洲各地也有迹可循。
总之,加强文化交流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是我们不容抗拒的责任。文化交流是人类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只有加强文化交流,人类的前途才能变得更加远大。
注释:
①②④季羡林.季羡林文化沉思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81,3,82,
③⑤⑥⑦⑧季羡林.东方文化与人类发展前途——季羡林演讲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35,102,104,113,109
⑨季羡林.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28
⑩季羡林.季羡林全集(第18卷):学术论著十·糖史(1)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67
广西大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410593217)
(作者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