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兵, 徐 蕾, 陈嵘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普通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
周学兵, 徐 蕾, 陈嵘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从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结构、人员素质、用人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求知欲望偏低、创新能力偏低;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结合我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提出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举措:加强领导,制定规章;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构成及岗位职责;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岗位聘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创建和谐环境,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 建设与管理; 举措
高校实验室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1]。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对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培养科技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又是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人才的实践课堂。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2]。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实验室的装备不断更新,先进的仪器设备大量增加,高校实验室已经逐步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然而,与此相反,操作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支撑实验室有效运转、为教学科研提供重要技术保障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则明显滞后,这已成为制约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实验室,而一流的实验室更需要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如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稳定实验技术队伍、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是国内各高校广泛关注和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实验技术人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备仪器操作者和维护者,而是科学研究、教学实验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热情,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的效果和进程。高校必须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创新务实能力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
国外大学在学校层面一般无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即使有也很小,1或2个人从事完全事务性的工作,不介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3]。实验室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一级。实验室主要是由所在的学院管理,责任教授负责。责任教授可以为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定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所有学生如果要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与责任教授联系确认。责任教授下面还有教授助手或者实验准备人员,一个系里会有1个(最多2个)实验准备人员,负责设备维护和管理。实验准备人员多为专职人员,但有时多个实验室共用一个专职人员,以节约开支为首选。责任教授也可能会配备1或2个助教(研究生)。
国内高校实验室一直被定位为教辅单位,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编制。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各高校虽然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资,仪器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 由于历史及体制的原因,高校实验室一直被定位为教辅单位,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编制,这样的定位使得高校实验室人员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实验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4]。
(2)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求知欲望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偏低。他们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发展后劲、有些人难以胜任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影响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和效果[5]。实验教学、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的要求。
(3)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现代化的、尖端的仪器设备不断引进,实验技术队伍原有的知识难以适应发展的环境[6]。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与社会及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发展[7]。
(4) 由于考核机制不健全,高校长时间忽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导致设岗、聘用、考核、激励与退出机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致使实验技术队伍“吃大锅饭”现象严重[8]。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理顺实验管理关系,提高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实验室发展建设的要求。
我校实验室主要包括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环境科学与工程、遥感应用、应用气象等17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物理与探测、海洋科学、大学生体质测试、数字媒体与气象动画等8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我校共有实验技术人员85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占16.47%;中级职称51人,占60%;初级职称20人,占23.53%,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 。
我校实验技术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实验人员为主,他们精力旺盛,工作有热情。实验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55人具有硕士学位,大专及以下的人员共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太少,亟待大幅度提高。
我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动力不足;实验教学理念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等等。
5.1 加强领导,制定规章
我校制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于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有利于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目标,“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术先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切实革除那种“压抑了贤才,赶走了良才,留下了庸才”的人事管理弊端[9]。确立理论课与实验课同等重要的理念,吸引高水平教师教授实验课,努力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建立各尽所需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创新,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国内培养与出国(境)培训、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筑学习型组织,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10]。我校还树立用人先育人的观念,不仅追求“用人不养人”的低成本人才投资,更要注重“用人先育人”的超前人才投资,以在人才争夺中占得先机。
5.2 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岗位职责
实验技术队伍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工人四部分构成。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岗位职责,负责完成学生的实验教学,积极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实验教师是学校专任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负责部分实验教学、实验指导工作,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功能开发与利用,实验的准备及自制实验教具等。实验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保管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日常事务的协调等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一般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兼任。实验室技术工人是从事实验准备及实验仪器的保养等工作的工人。
5.3 切实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更新拓展知识结构,夯实实验教学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技术工人培训内容应着重在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测试、功能开发与运行管理,以及其他有利于实验教学和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
积极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实验技术队伍人员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开展交流合作,开阔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的眼界和思路。各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每位实验技术人员都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基金和自制实验仪器设备项目经费等专项经费,积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室项目开放、科学实验研究、实验技术开发、实验教具自制和实验教学改革。
5.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学校在挖掘现有实验技术队伍力量的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引进实验技术队伍人员。鼓励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兼职承担实验课教学任务,特别是开设具有创新内容的特色实验课,指导学生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编写实验课教材。其中,有实验环节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实验。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开发、改进大型仪器设备中有突出贡献、实验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在人才引进时,要充分考虑工科类的实验技术人才。对引进人员要重点考察实验教学能力和实践技术水平。
5.5 强化岗位聘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强化学科建设导向,合理设置实验技术队伍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机制,激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聘任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高级职务时,主要考察其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创新、仪器设备的维修改造、实验教材建设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加强实验室主任聘任工作,把业务和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奉献精神的技术骨干选拔到实验室管理岗位上来,全面负责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担任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者,须具有正高职务;实验室主任必须承担实验教学或实验技术研究工作[11]。
建立健全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实验创新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改成果、技术开发、实践技能等,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室项目创新、实验设备的技术创新,并对取得实效者给予奖励;对在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不能完成规定工作任务以及造成不良影响的实验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处分或调离岗位。
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善于用伟大的事业凝集人才,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对于身处弱势群体的实验技术队伍,学校给予较多的关爱和政策上的扶持,促使弱势群体变为强势群体,以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12]。
5.6 创建和谐环境,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在校园内营造宽容、和谐、奋进、创新的工作环境与氛围,鼓励教学探索,鼓励科技创新,鼓励技术改革。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队伍[13]。进一步探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安心实验室工作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实验人员队伍。探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策略和管理举措,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创新型实验技术队伍,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搞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14]。
实验室队伍建设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基本保证,而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技术队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实验技术队伍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规划,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各院(部)和科研机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技术水平。在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激发广大实验人员投身实验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5]。
[1] 张金标,朱正国,高于欣.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3):53-54.
[2] 曹 利. 刍议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58-59.
[3] 朱玉华.德国大学实验室考察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29-132.
[4] 韩宇男,吴伶锡.周并举加强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77-79.
[5] 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34-336.
[6] 钟敏建,张文俊,陈 新,等. 设立技术岗位,激励实验技术人员[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55-157.
[7] 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 420-422.
[8] 郭尚义.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问题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135-136.
[9] 罗联社,王友明,李 鑫.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155-158.
[10] 陈继兰,秦玉花,张天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的灵魂[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79-180.
[11] 肖士斌,胡福林, 陈远铭.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6):137-139.
[12] 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4.
[13] 钟敏建,张文俊,陈 新,等.设立技术岗位,激励实验技术人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55-157.
[14] 林明河,贾延江.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22(8):1-5.
[15] 张丽霞.以人为本原则下探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3):53-54.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 Teams in Universities
ZHOUXue-bing,XULei,CHENRong-xu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the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 tea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general problems contain lack of enthusiasm, high personnel turnover, un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etc.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esent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 teams. These measur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developing regulations, formulating the structure and job responsibilities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s,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s, building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 sound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s,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to stabiliz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s.
laboratory technician team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
2014-05-18
2013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研究课题资助项目(GS2013YB24)
周学兵(1979-),男,江苏建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
Tel.:025-58731172,13851988436;E-mail:zhouxuebing110@163.com
G 471
A
1006-7167(2015)02-02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