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情报搜集与假情报的制作

2015-04-09 13:46付开镜董坤玉
史志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报信息三国志邻国

付开镜 董坤玉

(1.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

重视对邻国情报的搜集,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观点,说明至迟到春秋时期,中国的情报信息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中的情报思想,与《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1]延景文.浅析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情报思想[J].国家安全通讯,2003,(4).(P54)。三国时期,魏蜀吴对他国情报的搜集,以及虚假情报的制作,成为当时政治家分析政治形势与制订决策的重要环节,并在国家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三国时期搜集邻国情报的管理机构与搜集情报的渠道和情报的内容

1.三国时期的情报管理机构。

三国时期,各国搜集到的情报,最后都要汇集到各国实际最高统治者主持的政府机构。

曹魏最高的情报管理机构,在曹操统治时期,因汉朝皇帝有名无实,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曹操主管的相府,曹操被封魏王后,魏王所建之王府也成了最高权力机构。曹丕代汉后,情报信息汇集的中央最高机构是尚书省和中书省,由二省的最高长官再转逞魏文帝曹丕。齐芳执政前期,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政,他国情报信息汇集后,由二人共同裁决。其后,司马懿父子执掌了曹魏的大权,情报的最高管理机构,便由司马氏掌管,而非由皇帝掌管。

蜀汉最高的情报管理机构,在刘备统治时期,由刘备全面掌握。刘备死后,诸葛亮所在的相府成为蜀汉的权力中心,他国的情报最后都要汇集到丞相府,由丞相府的属官进行整理,交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死后,全国最高的情报管理机构,为尚书省主管,后主虽然开始亲政,但主要还是由几任省书令掌管处理。

孙吴最高的情报搜集机构,在孙权统治时期,汇集到丞相府中,再由相府转逞孙权,由孙权作出最后的决断。孙权死后,孙休继立,管理权转入孙休之后,其后,诸葛恪、孙峻等权臣先后掌握了国家实权,故而情报的最高管理机构,由他们掌管。其后,孙皓即位,情报的最高管理机构,归于孙皓。

而各国地方上的情报机关,则由地方州郡行政官员以及军事官员主管。由于搜集情报的对象是邻国,故而,边境地区的行政官员和军事官员非常重视邻国情报的搜集工作,他们往往通过逻侯或边民得到邻国重要的信息,并迅速上报中央政府。

三国时期,除了逻侯、边侯等人员负有专门的情报搜集任务外,并没有其他以搜集情报为职业的政府行政人员。尽管三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敌国的情报工作,但是,却没有建立独立的情报信息机构,政府或相府的参谋官员,是直接负责情报搜集的官员,而全面掌握和分析情报信息的最高领导人,依据各个时间不同的情况,或是丞相,或是皇帝,或是权臣。这是因为,当时政府的机构,远远没有达到分工非常细致的程度。

2.三国时期的情报获取渠道。

三国时期各国获得邻国情报的渠道,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通过外事活动获取情报。外事活动是搜集他国情报的重要渠道。魏与蜀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两国之间基本没有使节来往。而魏与吴有过一段交好期。即孙权占荆州杀关羽后的一段时间内,孙权害怕两面受敌,称臣曹魏。魏文帝死后,孙权公开称帝,与曹魏断绝了臣属关系,两国再没有使节往来。蜀与吴两国,在三国时期,除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处于敌对状态之外,其他时期,都处于友好状态。因此,两国之间,使节交往极多。使节的使命,除了沟通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之外,还负有搜集对方重要情报的任务。

各国君主常通过与使节的交流来获得对方的信息,而使节也从对方君主的言语中获得对方的态度。如:《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赵咨:

权为吴王,擢至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咨频载使,北人敬异。权闻而嘉之,拜骑都尉。咨言曰:“观北方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承汉四百之际,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权纳之[1](晋)陈寿.三国志 [M].中华书局,1982.(P1123)。

赵咨因为出使到魏,从而对魏的政治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因此,他还吴之后,就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又,《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书》曰:

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后使于魏,文帝问曰:“吴王若欲修宿好,宜当厉兵江关,县旌巴蜀。而闻复遣修好,必有变故。”熙曰:“臣闻西使直报问,且以观衅,非有谋也。”[1](P1130)

冯熙使魏,曹丕接见之,与之交谈,希望得到一些有用的情报。但是,冯熙的回答,却是滴水不漏。

刘表新死,鲁肃前去襄阳吊丧,其真实之意在于搜集荆州的情报。史称:

刘表死,肃进说曰:“……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权即遣肃[1](P1269)。

这段话可说明以下问题:其一,刘表不信任刘备,猜忌刘备之才,早为东吴上下所知,可见东吴重视敌对势力情报的搜集;其二,荆州刘表是孙权死敌,双方没有任何来往,而鲁肃在刘表新死时前去荆州,名为吊丧,实为搜集情报,怀有政治用意。可见,搜集对方的情报,时常要采用正常的方式。曹操死后,刘备也派出使节,前去吊丧,此事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而只在裴注中简单地补写了两条史实:

《魏略》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1](晋)陈寿.三国志 [M].中华书局,1982.(P890)。

《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终,有诏扫答以引致之。 备得报书,遂称制[1](P889)。

刘备为何派出使节前去吊丧?估计因为彝陵战败之后,一来希望通过与曹丕交好,以便于工作共同对付孙权,二来,也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些魏的情报信息。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担心权闻刘备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最后派遣邓芝出使吴国,一方面加强了与吴结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吴对蜀的友好承诺。

其二,通过边候或侦侯以获取情报。《三国志·刘放传》载:

放善为书檄,三祖诏命有所诏喻,多放所为。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俱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1](P457)。

由此可见,魏国的边侯,负责重要的情报搜集工作。孙权与诸葛亮之书,十分重要,所派出的使节,竟然为魏国边侯所获,可见,魏国边侯深入到了吴蜀之境,只有如此,方可获取如此重要的情报。因吴国派出的使节,根本不经过魏的边境,而魏人竟然俘获其信使,足见魏国情报人员进入吴蜀辖区之深。

在战争期间,派遣侦侯,就成为最为重要的搜集敌方信息的措施。《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三事: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1](P921)。

可见侦侯提前侦察敌情,非常重要。

其三,通过降者以获取情报。敌国的降者可提供敌国的第一手情报信息,尤其是一些投降的官员,所提供的情报价值更为重要。如夏侯霸投降蜀汉后,姜维特意询问魏国官员的才智情况。《三国志·钟会传》注引《汉晋春秋》曰:

初,夏侯霸降蜀,姜维问之曰:“司马懿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不?”霸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1](P791)

姜维询问魏国才智之士的问题,意在了解敌国重要才智之士的情况,以取得应对之策。

曹操征汉中张鲁投降后,司马懿等人劝说曹操立即攻击刘备,曹操不纳。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操复问刘晔:“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1](P445)曹操起初并未接受谋士的建议,但在得于蜀降者所提供的情报后,竟然要改变主意,可见,曹操非常重视来自降者的信息。

孙皓统治吴国后期,孙氏宗族降晋者,都受到了晋朝政府的重赏。通过这些降人,西晋对吴国国内的政治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晋后来制订灭吴战争计划时,贾充等人反对,张华等人却坚持要赶快发动这场战争。因为他们已搜集了孙皓残暴统治的情报信息。

2.三国时期情报的主要内容。

三国时期,各国对邻国情报的搜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数种:

其一,君主的言行爱好用人及君臣关系等。邻国君主的言行、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的用人和君主处理政治的手段。

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关系,魏国君臣都有深刻的认识。黄初元年,曹丕以刘晔为侍中,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1](晋)陈寿.三国志 [M].中华书局,1982.(P446)后备果出兵击吴。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亲密关系,已为曹操集团谋士讨论政治对策的重要依据,可见,当时各国对他国重要人物情况认识的深刻。

其二,邻国重臣的情况,也是各方情报信息搜集的重点对象。对他国重臣情况的情报信息的搜集,与对君主情况搜集的内容相似,以其政治言行为中心,包括个人身体特点、处事作风等。

如郭嘉对孙策的性格与特点也非常了解。史载: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桀,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1](P433)

郭嘉与孙策从未谋面,但是,却对孙策的性格了解甚深,并预测到孙策会死于非命。后来,孙策果为刺客所杀。郭嘉对孙策的了解,当与曹操集团对孙策本人信息的搜集密切相关。

还如司马懿抵抗率兵北伐的诸葛亮,在接见诸葛亮所派使者时,竟然问起与战争无关的事情:

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擥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1](P926)

司马懿接见诸葛亮的使者,为何不问戎事?显然,戎事是军事机密,使节必不会说出真话,故只问生活琐事,反而可问出真相。而生活琐事,正是重要的情报。

及诸葛亮军退,司马懿又亲自察看诸葛亮驻扎的营垒处所,称赞诸葛亮说:“天下奇才也!”[1](P925)司马懿查看诸葛亮的营垒,实为重要的情报搜集行为,目的在于通过这些现象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活动。

还如孙权也非常重视对敌国重要人物信息的搜集。《三国志·董允传》注引《襄阳记》曰:

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1](P986)。

杨仪、魏延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而孙权认为这二人都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后来,这二人先后死于非命。事实上,孙权可能从未见过这二人,但是,孙权却对这二人了解甚深。孙权对这二人了解的方法,可能是根据他们的介绍和二人的所作所为进行推测的:

其三,邻国民情。对邻国民情的搜集,也是各国搜集情报信息的重点,因为民情可反映民心。蜀汉后期,孙吴使者到达蜀汉,回来报告说:“经其野,民皆菜色。”可见,吴国的使者,只是通过观察蜀基层社会人民的吃穿情况,就可判断社会基层的民心问题。三国晚期,西晋荆州刺史上书要求立即进行灭吴战争,也是洞察觉到孙皓的残暴,让吴国人民已非常痛恨其统治。

二、三国时期各国对他国情报的分析与利用

搜集敌国的情报信息,主要用于讨论对敌国的外交、军事决策之用。

1.在发起重要战役前,特别重视敌对方首领性格特点与用人心理的分析。

对敌方首领性格特点及用人心理的分析,在三国战争期间,相当重要。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谋士郭嘉曾认真比较了曹操与袁绍的区别,从而得出了曹操具备“十胜”的优点,而袁绍具有“十败”的缺点。袁绍的缺点,如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等,经谋士分析,强化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并制订出正确的战备决策。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还认真分析了刘表的心理,认为刘表只会坐守荆州,不会主动出击许昌,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

孙权、吕蒙夺取荆州前,也非常重视对关羽性格等情报的搜集工作,为打败关羽、夺战荆州的奠定了情报基础。根据关羽性格上的缺点,孙权和吕蒙制订了夺取荆州的正确决策。孙权通过与关羽结亲、陆逊通过卑辞书信等方式,让关羽放松了警惕,把荆州之兵多数调去攻打襄阳。与此同时,曹操集团对关羽情报的搜集工作也做得相当仔细,在关羽攻打荆州过程中,故意把大批援军即将到达襄阳的消息外泄出去。

在司马懿抵抗诸葛亮的北伐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心理也分析得十分透彻。诸葛亮北伐,面对崇山峻岭,运粮困难,故而追求速战速决,因此,司马懿只守不攻,从而挫败了诸葛亮的进攻方略。

2.在国家方略制订前,重视邻国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并制订正确的战备决策。

史载:曹操占领汉中后,不敢进攻益州,原因在于曹操手下对刘备手下都有清楚的了解。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1](晋)陈寿.三国志 [M].中华书局,1982.(P428-429)。

可见,程昱通过对孙权与刘备特点的分析,得出的决断,完全符合即将出来的结果。

总之,通过搜集到的情报,各国最高统治集团,多会制订有正确的决策,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政治运作结果。

三、三国时期假情报的制作及影响

由上可知,重视情报的搜集与使用,是三国时期各国制订战备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制订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其是否能正确甄别情报的真假密切相关。正确的决策,建立认真分析真情报之上;而错误的决策,则建立在错误的情报之上。因此,三国时期各国情报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尽力搜集到真情报,而另一个重点,则是制造虚假情报,让对方做出错误的决策,遭受重大的损失。

赤壁之战中,孙吴制造黄盖假降的情报,让曹操吃了大亏。后来,吕蒙在袭取江陵前,制作了病重的虚假情报,以此迷惑关羽,让关羽放心攻打襄阳。史称:吕蒙当时屯兵陆口,“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1](晋)陈寿.三国志 [M].中华书局,1982.(P1278)孙权露檄,是为了让关羽负责搜集情报的官员得到吕蒙返还江东的信息,结果,关羽得到的信息,都是孙吴刻意制造的虚假情报。

在制造虚假情报过程中,孙吴偏爱假降情报的运作。这大概源于黄盖假降的成功,让孙吴尝到了甜头。此后,孙吴手下人乐此不疲。其中以周鲂的诈降情报成效最为突出。让曹魏受到的损失最重。

周鲂诈降事件,发生在黄武七年(228),当时周鲂为鄱阳太守,平定了当地山越的叛乱。孙权命周鲂秘密访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1](P1387)可见,这次假降事件的制作,由孙权最先提出思路。周鲂认为这些民帅,不足仗任,事或漏泄。因此,干脆派遣自己的亲信,带着他的亲笔密笺七条以诱曹休。

曹休时为扬州牧曹休,也非常重视搜集吴国的情报。当时,吴频有郎官奉诏诘问周鲂诸事。郎官奉诏监察,代表皇帝,是孙权管理官员的重要措施。而周鲂也诣部郡门下,表示认错。曹休早得到这个情报,对周鲂的假降,更不怀疑。为了迎接周鲂的投降,曹休“帅步骑十万,辎重满道,径来入皖。”结果,“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1](P1391)曹休因败军上书谢罪,帝以宗室不问。但曹休惭愤不已,疽发于背而卒。

此后,吴黄龙三年(231)十月,孙吴又设计了中郎将孙布诈降情报,引诱主政扬州的魏将王凌,孙权埋伏大兵,但为王凌所看破退兵。吴赤乌十年(247),孙权又派遣诸葛壹诈降曹魏主管扬州兵马的诸葛诞。诸葛壹可能与诸葛诞同宗或同族,故而孙权用以诈降。《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载:“权遣诸葛壹伪叛,以诱诸葛诞。诞以步骑二万,迎壹于高山。权出涂中,遂至高山,潜军以待之。诞觉而退。”[1](P1146)

曹魏也制造过诈降孙吴的情报。魏嘉平二年(250)文钦伪叛,以诱吴将朱异。孙权遣吕据派兵,助异以迎钦。因朱异持重,钦不敢进。故而此次诈降并未成功。相比之下,蜀汉在制造假伪降虚假情报方面,没有明显的表现。

四、结语

三国时期各国对邻国情报的搜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机构,这与国家机构运作的混合性密不可分。当时国家机构中的各种官员,尽管有分工的不同,但是,作为中央政府机关的丞相府长官和作为地方行政机关的州郡长官,都负有多种的职责,包括行政、军事、司法等,多集于一身。因此,没有形成独立的情报机构,并不等于政府对于情报工作不加重视。而对邻国情报搜集的方式,也只能依靠外交活动、边境逻候、或者降者等渠道获得。而搜集情报的内容,包括邻国政要的处事言行、邻国的军政行动以及邻国的民情等。制造虚假情报,是三国时期重视情报的另一个方面,从三国时期的虚假情报的制造来看,吴国制造的虚假情报,收效最为突出。

猜你喜欢
情报信息三国志邻国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中国及其邻国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欧盟邻国政策的边防管理功能研究
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情报信息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SWOT分析
论高校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观念创新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