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血色子午线》

2015-04-09 10:35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兰顿血色子午线

余 欢

一、小说简介

《血色子午线》出版于1985年,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继“边境三部曲”之后的转型之作。小说的情节是主人公一个人的历程。主人公生来丧母,与父亲关系疏远,十四岁时离家游荡,常与人打架斗殴。后来被拉去加入美国的军事阻挠队伍,前往墨西哥,不久便遭到了印第安人的致命打击。而后又加入受雇于奇瓦瓦州州长的头皮猎人队伍。该队伍与奇瓦瓦州州长达成协议,专门不加区分地屠杀各种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以遇害者的头皮为收据换取黄金。队伍在墨西哥境内无恶不作,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小说最后,头皮猎杀协议终止,队伍遭到尤马人的报复,成员或死或逃,少年逃脱后离开队伍。小说最后跨越到二十八年后,主人公在格里芬的酒馆重遇“法官”,被其杀害,小说以“法官”的舞蹈告终。

二、精神真空化

国内学者鲁枢元认为,对作品的生态解读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学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主要表现为人与本身的关系。①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精神真空化是精神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精神的真空化表现为:现代人既失去了动物的自信的本能,又失去了文化上的传统价值尺度,生活失去了意义,生活中普遍感到无聊和绝望。填补真空的途径总结为两个:自戕 (吸毒和自杀)和害人。②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在《血色子午线》中,主要人物都经历着的精神真空化这一社会通病,而且都是通过害人来填补精神真空化,下文将对这一方面作具体分析。

三、暴 力

《血色子午线》的故事情节围绕“孩子”、“法官”和格兰顿队伍展开。主人公“孩子”从以出生便具有对血腥的渴望。“孩子”的母亲因为难产而丢了性命。自幼没有母爱,和父亲关系又疏远,使得“孩子”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离家后一开始,“孩子”就卷入了打架事件。而后加入了格兰顿的头皮猎取队伍,开始了一段以死亡为终点的暴力旅行。格兰顿队伍与奇瓦瓦州州长达成协议,专门屠杀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以遇害者的头皮为收据换取黄金。在金钱的诱惑下,格兰顿队伍不加区分地奸杀掳掠,妇女和小孩都不例外。在整部小说中,暴力事件处处可见。本文认为,《血色子午线》中表现出的暴力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即格兰顿队伍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之间为了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暴力对峙;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暴力,具体指的是人类肆意攫取自然资源,对大自然的进行过度的暴力破坏。本文将具体探析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并对其从精神真空化方面进行分析。

四、精神真空化与暴力

《血色子午线》中格兰顿队伍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之间的暴力行为是人类精神真空化的结果。《血色子午线》的背景设置在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西部德克萨斯州同墨西哥的边界,是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发生的时期。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西进运动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印第安人却遭到了屠杀。为了消灭印第安人,各州政府悬赏换取印第安人头皮,《血色子午线》中的格兰顿队伍便是猎取印第安人头皮获取赏金。在小说中,格兰顿队伍在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他们与奇瓦瓦州州长达成协议,专门不加区分地屠杀各种印第安人 (包括好战的阿帕契人和热爱和平的踢格人等)和墨西哥人,以遇害者的头皮为收据换取黄金。队伍在墨西哥境内四处游荡、大肆屠杀,老幼妇孺均不放过。格兰顿队伍中的成员“法官”更是把战争奉为神,而他自己扮演的则是一个崇尚战争并履行战争行为的全知全能的人物。从“法官”第一次出现开始,他就是战争的代表。除了战争,他的内心毫无信仰。因此,他只能通过害人来实现战争的目的。本着这一目的,他加入了格兰顿的猎头皮队伍。第一次和格兰顿的队伍见面,“法官”就遭遇了与印第安人的小规模战争。凭借“法官”全知全能的智慧,格兰顿队伍最终将印第安人杀害并割取头皮。整部小说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战争与暴力。在小说的最后,格兰顿队伍中的成员全军覆没,只剩“法官”一人。不可否认,“法官”是军队覆灭的直接和间接刽子手。“法官”的害人这一填补精神真空化的方式最终是以整个队伍人员的牺牲为代价的。

《血色子午线》中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是人类精神真空化的结果,还体现在小说的第十九章“法官”向众人讲述的暴力故事中。在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挽具商在美国西部开了一家挽具店。他的生意很差,因此,不久后他便扮成印第安人,在离他家店几英里外的地方,在路边等候,向经过的路人要钱,当时他还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直到有一天一名旅人的到来。旅人识破了挽具商的阴谋,给了他银子,并劝其向善。可是最后挽具商却对旅人狠下杀手,而且至死不悔。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挖空了旅人的坟墓,成了一名杀手。故事中的挽具商及其儿子失去了文化上的传统价值尺度,他的自信也因为旅人的揭穿和劝导而崩溃,因此,陷入了精神真空化。由于精神真空化,心中无信仰,导致了他们毫不自知的暴力行为。而且这种暴力行为代代相传,上帝无法挽救,人类的暴力不可阻挡。在这个小故事中,害人这一暴力行为填补了主人公精神的空缺。只有解决了人类的精神危机,消除人类的精神真空化,才能减少并消除暴力。

通过上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本小说中,法官和格兰顿的队伍对他人 (印第安人)的暴力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真空化。换句话说,这些害人行为是对精神真空的填补。

五、结 论

通过以上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血色子午线》,并对“精神真空化”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和解析,本文得出结论:精神真空化是《血色子午线》中暴力的原因。在《血色子午线》中,人们心中无信仰,暴力填补了精神的空缺。只有解决了人类的精神危机,消除人类的精神真空化,才能减少并消除暴力。

[1]陈小红:《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鲁枢元: 《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昆明:南方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兰顿血色子午线
船长的血色奇遇
血色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上帝只负责过去
少女感“血色”气息来袭
子午线轮胎的非自然平衡轮廓设计及性能分析
放眼未来
BKT推出新型农业子午线轮胎
北橡院自主研发的59/80R63全钢巨型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成功下线
基于Abaqus的复杂花纹子午线轮胎侧偏特性研究
看见了就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