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和谐发展是今后我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在目标、基础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时代对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在西方,自近代以来,有不少思想家也先后提出过一些社会和谐的思想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措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关注和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以往发展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区别。共同富裕的社会不仅应该是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裕,而且应该是一个消除了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要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使经济的增长有效的包容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社会矛盾,着力消除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温饱不足到小康有余,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个战略目标。从本世纪初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过本世纪前十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扎实推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需要让经济的增长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能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所以,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需要让经济的增长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发展道路上,党中央根据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经济的增长包容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具有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从最终目的上看,是要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公平的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缩小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差距,体现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最终目的上看仍然是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缩小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差距,解决或者缓解一些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然要强调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仍然强调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共享,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并使经济的增长能够包容社会建设、包容环境改善、包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增长就没有包容,包容性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要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因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论是民生的改善,还是社会矛盾的化解,无论是城乡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还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无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还是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无论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都必须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所以,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基础。
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可以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有效的缩小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可以解决或缓解一些社会矛盾,有效的减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可以使经济的增长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改善相互包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可以在各个方面有效的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减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必然要求经济增长的成果要实现公平的共享,让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包容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让经济建设能够包容到社会的建设,包容到环境的改善。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就必然要求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
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公平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使发达地区的增长能够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使城市的增长能够包容农村的增长,使经济的增长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节约,让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相互包容,这些,都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没有享受到,或者没有完全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致使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提高不大,生活比较困难,同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距。据相关资料,2013年末,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群体,虽然其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以上,但在不断攀升的物价水平下,仍然生活的比较困难。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心理上产生对社会的仇视,极端的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报复社会。一部分低收入者为了生计,置法律于不顾,用盗窃、抢劫、卖淫等方式获取生活来源,走上了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共享式的增长,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可以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社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城乡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明显的表现: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农村,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695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8896元,差距达到了3倍之多,加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三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权利上的不平衡,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都能够平等的享受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权利上是不平衡,城镇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等方面都优于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就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权利上的不平衡的典型表现。城乡的二元结构,既表明城市的发展没有很好的包容农村的发展,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实现城乡共享。同时,城乡的二元结构,还会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剧一些已经存在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让城市的发展能够包容到农村的发展,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到农村居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实现经济发展的城乡共享,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和缓解由于城乡差距过大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东部地区开始的,由于自然条件、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东部地区的发展一直快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发展虽然比东部地区慢一些,但仍然快于西部地区,由此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占全国的71.4%,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左右。西部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大部分省区还是边境地区。西部地区发展不起来,不仅会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还会影响到国防的巩固和边疆的稳定。所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既表明东部地区的发展没有很好的包容西部地区的发展,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实现区域共享。同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同样会诱发和加剧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让东部地区的发展更好的包容和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共享,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减少和缓解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2亿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约为2683亿美元,排在世界第15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终核实,201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8845亿元,按2013年年末的汇率折算,约为9.4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在经济增长的方式上,主要不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的,更多的是依靠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来取得的。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不仅会影响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还会破坏环境,引发生态危机。这一种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牺牲长远发展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增长,影响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问题的存在表明,经济增长并没有包容资源的节约,没有包容环境的改善,没有包容到生态的平衡,量的增长没有很好的包容质的提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会引发和加剧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的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有利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和谐,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虽然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但国际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还很多,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影响着各国的和平发展,影响着和谐世界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国际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几年前发生的利比亚事件,使我国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一方面,让经济的增长更好的包容国防的建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既能够有效的保护我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又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有效的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和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包容其它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各国经济发展的互利和共赢,这样,就能够减少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周利兴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探研》,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李锋:《共同富裕视角下的民生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