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英, 任书堂, 刘雪丽, 杨再淮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63;3.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高等学校,澳门999078)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上海市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需求,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2012年开始,制定了从小学至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改革整体方案——“义务教育体育多项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2013年上海市已有17所高中试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开展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与舞蹈等,每个学校均开设4~9个项目,这些为操舞类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保障。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指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年龄界限,分层次进行各体育项目的教学改革。本研究拟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高中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学校进行案列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为上海市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以上海市复旦附中等17所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改革学校的380名学生、50名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以上海市各区教育学院的调研员和部分学生为访谈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相关书籍,并选取“专项化教学”“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高中体育校本课程”“操舞类课程”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搜索、分析和整理。
1.2.2 访谈法 制定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访谈计划,对上海体育学院相关教师、上海市各区体育教研员,上海市川沙中学、复旦附中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操舞类校本课程的意见。
1.2.3 问卷调查法 在17所高中发放问卷,其中: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发放学生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
1.2.4 案例分析法 笔者以听课的方式收集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的优秀案例,最终选择上海市川沙中学和复旦附中进行案例分析。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推进了体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实施[1]。17所高中所实施的操舞类课程并非都是本校的操舞类校本课程,操舞类课程既是专项课也是校本课程的学校占76.5%。13所学校的操舞类课程已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呈现学校的特色,为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起到推进作用。
2.1 操舞类校本课程组织形式《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学校开设的体育校本课程项目多样化,包括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跆拳道等,新兴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不断增加,区县的比赛、表演以及课外活动均不断促进这些新兴项目的发展。在体育活动课、大课间,健美操、广播体操、武术操等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运动形式[2]。
据调查,高中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选项课、体育锻炼课、大课间活动以及学校运动队等。选择比例较高的是选项课和体育锻炼课,一节体育锻炼课整个年级260名学生一起上,所以多以操舞类课和自由活动为主。另外,大课间活动课人数众多,只有操舞类项目更适合学生锻炼。学校必须在完成国家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再实施体育校本课程,所以多数学校以运动队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在操舞类比赛中,学生可感受竞争的氛围,集体的荣誉感、训练的艰苦过程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3]。
2.2 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方法上海市高中实行专项化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方式、方法多样。如复旦附中每周4节体育课,其中2节合并成1节90 min的专项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复兴高中实行选项教学及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而教师也选择适合该项目的学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专项化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从而成为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川沙中学实行跨年龄混合教学,高三与高二学生一起上课,高三学生帮助高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20人),学生少,教师辅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增加,提高了学习效果。亭林中学每天落实40 min大课间活动,以操舞类活动为主,全面展示学生积极、活泼的一面。延安中学实施小班化教学。城桥中学以高水平运动队带动体育专项化教学,选拔专项成绩较好的学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这样可带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2.3 操舞类校本课程的专项化师资教师是高中专项化体育教学改革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的基本情况、对改革的认知,以及对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展的支持程度,将极大地影响改革的进程[4-6]。
调查发现,现阶段高中操舞类教师年龄大多在22~40岁,中青年骨干教师居多,他们的青春、活力时刻影响着学生,有效地推动操舞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的学历本科占70%,研究生占30%。建议学校多引进研究生人才,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开发适合本校的操舞类校本课程。女教师占84%,男教师仅占16%。建议学校在招聘操舞类教师方面应重视性别平衡,吸引更多的男生参与操舞类项目。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比较支持开展健美操、广播体操、武术操等教学内容,因为这些项目比较普及,对体育教师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体育舞蹈、形体与舞蹈项目的支持率较低,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授课。在调查的13所学校中,只有复旦附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该课程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2.4 学生对操舞类校本课程的认知调查发现,高中生虽然了解操舞类校本课程,但是对具体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所以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中生熟知健美操、广播体操的分别占98.6%、96.3%,这是由于大部分高中都开展健美操课程,广播体操(舞动青春)也是必修内容,节奏明快、富有动感,较受学生欢迎。高中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占62.7%。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也是一项参与型较强的体育项目,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通过不同的音乐展示学生的健与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艺术修养。学校应尝试开设体育舞蹈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舞蹈知识。高中生对于武术操、形体与舞蹈等方面了解相对较少,占16%。武术操是为了向中学生传承武术精神而创编的,可充分展示武术的“精、气、神”。形体与舞蹈更适合高中女生,可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塑造其优雅的形态和高雅的气质。
由于性别不同,对事物的兴趣取向也有所不同。在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在操舞类课程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男生选择广播体操、武术操的比例较大,分别占100%和94.7%;而女生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广播体操、形体与舞蹈的比例分别是94.5%、87.4%、91.3%和92.3%,男女生选择广播体操的比例均较高。由卡方检验可知,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操、形体与舞蹈等项目的选择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1)。女生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与舞蹈项目的比例明显多于男生。由于身体协调性、心理特点等不同,女生对舞蹈项目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男生,而男生选择武术操的明显高于女生,这2项对于男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广播体操和其他项目的选择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每个学生每天都学习广播体操(属于必修内容),难易程度一般,男女生在选择上无显著差异。
3.1 川沙中学:以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操舞类课程实施效果上海市川沙中学操舞类校本课程主要以健美操为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课程教学理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观摩了川沙中学的健美操课(时间:2013年11月29日。地点:川沙中学健美操房)。
案例描述:该班共有20位女生。10名高二学生分别来自2个班级,10名高三学生也来自2个班级。她们都是寄宿在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维吾尔族、回族等,没有亲人在身边,但是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生每天很早来到健美操房,练习上节课学习的动作,高三学生帮助高二学生复习,每个高二的学生都称她们为“师父”,高三学生认真负责、高二学生虚心好学。执教健美操的顾老师直到上课铃响起才打断学生,先让学生一起完成动作,发现不标准的动作再纠正,分组进行“动作大比拼”(高二学生挑战高三学生),学生表现力强,热情高涨;然后教师继续教40 min新动作,最后10 min高三学生继续辅导高二学生。这套充满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健身操(新动作)是顾老师创编的,非常适合学生。课后顾老师要求学生自编一个8拍动作,下节课展示。
案例分析:利用学生一对一辅导,培养她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动作大比拼”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案例启示:①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她们的个性,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并帮助他人学习,达到既健身又育人的目的。②学校场馆设施、音乐等基本条件影响操舞类课程教学效果。③教师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给她们展示机会。④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小班化、专项化教学等,提升教学效果。
课后与学生交谈发现:①学生都很喜欢这节课,但是上课时间少了。②学校采取选项教学,但是每人只能选2项,而且每项每班只限5人。很多学生想来上健美操课,但由于人数限制,有些学生不得不选择其他项目。③课后健美操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只能在寝室练习。④健美操课内容不够丰富,而且缺乏校内外的健美操比赛等活动。
总结:川沙中学操舞类校本课程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值得思考,但这种限制选课的方法会导致更多想学习操舞类课的学生失去机会,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应设置更多的课程弥补这一不足。
3.2 复旦附中:领导带领教师、学生共同打造特色项目复旦附中是一所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比较全面的学校,该校领导重视操舞类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关领导带领教师、学生共同打造特色项目,其课程实施方案值得借鉴。观摩时间: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地点:复旦附中。
案例描述:复旦附中一共有4位操舞类校本课程的专业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校将其中2节体育课合并为一大节专项课,时间为90 min,学习时间较为集中,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舞蹈和健美操以选项课的形式呈现,学生选择积极性很高,主要以高一学生为主。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均属于定性评价的课程,但复旦附中制定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从动作的准确性、表现力、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了操舞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在平时活动和表演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自己。
案例分析:领导重视并带领教师、学生共同打造特色项目,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价标准,并以活动的形式实施操舞类校本课程,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活动展演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在整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操舞项目,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
案例启示:①学校领导的重视可以使本校的操舞类校本课程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②学校为体现办学特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他们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操舞类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多样,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形式会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③专业教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感染力。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与领导是否重视有直接的关系。该校操舞类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时间为90 min,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的组织形式有待优化。
4.1 人力因素调查表明,95%的教师认为缺少操舞类教师。原因如下:首先,在高中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教师专业程度较高、数量较多。其次,操舞类教师均由其他专项(以田径居多)教师兼任。再次,高中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有些还兼职其他行政岗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最后,解决新进外地教师编制相对较困难,由于政策原因导致优秀专项师资缺乏。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师对在职培训非常欢迎,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如有关操舞类课程的培训等。
4.2 物力因素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需要场馆、场地和多媒体设施,上海市中小学校园面积本身就非常有限,有些学校没有体育场馆,体育课在室外上,下雨天常常停课,缺乏操舞类课训练房。有些学校借用舞蹈房上操舞类校本课程,多媒体设备落后,或者在操场上教学,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操舞类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4.3 财力因素操舞类校本课程有自己的特色,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但是需要的投入也较多,如场馆、赛事、教师等均需要财力支持。很多区县、学校对操舞类校本课程的财力支持状况并不乐观,场馆多用于其他项目的教学,专用的操舞房较少。承办比赛和表演不够,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教师无创新的动力。这些均与财力不足有关。
4.4 其他因素课程学习目标、内容、要求是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7-8]。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具体的操舞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虽然《体育与健身》中包含操舞类项目,但只有一些简单的动作介绍。
每个计划、行动都需要相关政策作导向,操舞类校本课程的实施亦不例外。在调查的17所高中发现,缺乏区县的相关政策支持及纲领性文件引导。92.5%的教师认为操舞类课程评价也影响课程的实施。由于操舞类课程的自身特点(表演性及主观意识较强),所以一直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急需确定相关评定指标。
5.1 聘请操舞类专业教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大学专业教师对中学操舞类校本课程教师进行指导。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中,应招聘更多的操舞类体育教师满足小班化专项教学。学校领导对参与校本课程创新的教师应进行奖励,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
5.2 优化场地设施场地设施是操舞类课程正常实施的基本条件,每个试点学校应扩建或改造现有体育场地。上海市教委应为试点学校添置健身器材,改建健身房和形体房,以缓解专项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学校在实施操舞类校本课程时应因地制宜,就近租用学校或企事业单位体育馆等进行教学。
5.3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比赛是展示操舞类课程学习效果的一种形式,举行操舞类比赛需要大量的经费。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区县无活动经费支持,因此,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升操舞类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5.4 开展操舞类活动与比赛仅靠有限的上课时间很难使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应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大课间等结合起来,通过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及校运动队,开展各级活动、各类比赛,巩固与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
5.5 完善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学校应制订操舞类校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通过课程纲领性文件指导课程的实施。每个学校应根据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结合体育与教育系统制定的专项等级标准,由专项教师共同研究专项评价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2〕79号[S].2012
[2] 陈德生,杨明华,柳苇诚,等.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7):15-17
[3] 崔允漷.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2-26
[4] 刘雪丽.上海市部分高中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3-6
[5] 崔允漷.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0
[6] 李春山.中小学校本研究管理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2-21
[7]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19
[8]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