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研究综述*

2015-04-09 09:17
社会保障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服务理论

吴 娟 郭 喜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研究综述*

吴 娟 郭 喜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现了公平、权利与义务等社会价值。目前,学界关于残疾人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内容广泛,但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中国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分析该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研究所具有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些建议:突出“以残疾人为本”,服务的评价应注重残疾人的主观满意评价;服务的供给要突出服务整体性、多元性与具体单项服务的互动关系。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残疾人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多样性的体现,关心残疾人是一个社会与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基于底线公平的考虑,政府在保障公民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状况,对他们要给予额外的利益补偿,确保他们能够均等地享受最起码的底线公共服务。[1]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残疾人理应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理论,结合该理论的学术研究也十分丰富,如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价值与启示等,探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适用性,结合全球化或社会批判等不同视域的创新研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比较研究等等。但目前,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从CNKI选取了2005年以来的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文献,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理论、评价研究的视角、评价研究的方法及评价指标的综述研究,并提出发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些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动力、目标、模式等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主题是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一维性和多元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冲突性和协调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外生性和内源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跨越性的辩证统一。[2]陈先达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3]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因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是其基本观点和学说面向当代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二、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

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是展开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要明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需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内涵进行必要的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此,笔者对中国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一些思考。

(一)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

中国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杨宜勇与邢伟(2009)提出残疾人公共服务应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内容包含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文化体育、无障碍设施和残疾预防服务等。[4]在分析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强调服务的时效性与质量要求、服务的“基本”与“发展”这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刘琼莲(2011)认为残疾人公共服务是政府和社会为了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而提供的及时有效的服务。[5]孙健与邓彩霞(2011)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服务目的、提供方式、服务层次与公共物品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残疾人公共服务具有生存与发展两个层次,是一种特殊的、专门针对残疾人的、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及自我实现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其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医疗康复、就业、教育、文体、无障碍环境与法律服务等。[6]由此可见,残疾人公共服务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基本”与“发展”两个层次,并且其主要内容有康复、就业、教育、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法律服务、残疾预防与残疾人社会保障等。

(二)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

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有所提及。规划强调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应基于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明确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及主要内容,认为国家要“按照平等、参与、共享的原则,以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和残疾儿童为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其主要内容有残疾人社会保障(即残疾人社会保险与残疾人社会救助等)和残疾人基本服务,基本服务包括康复与托养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基本住房保障、文化服务、体育服务、无障碍服务、残疾预防服务等。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中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及研究内容十分相近,可以作为同一概念。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启示主要有两点:残疾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1.残疾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表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即现实的人,社会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人本身。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社会发展只有以人为目的,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突显出其本身价值。[7]基于此,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应“以人为本”,尤其是“以残疾人为本”,注意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目的是让残疾人获得好的服务,是为了残疾人生活与发展得更好,平等与无障碍的融入社会。

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应强调以残疾人为本的、重视残疾人的需求并依其需求而提供服务;服务应凸显服务的目的性、层次性及服务对象的全面性。因而,可以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理解为,是由政府与社会提供的,主要针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的,旨在保证公平、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实物性与非实物性的服务。

2.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的一维性和多元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发展的多元性,把社会发展看作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一发展理念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注重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以往只重视提供康复医疗等保障性服务到康复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残疾预防等服务相结合的多元服务体系。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内的各个具体服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参与就业、文化体育活动等的前提;残疾人接受教育服务,增强了其参与就业、参加活动及参与社会的能力;残疾人无障碍服务为残疾人接受其他服务提供环境保障;残疾预防服务从源头上减少了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的成本,是急需重视与积极研究的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种类的多元化,是与残疾人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及残疾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呼应的,这也更加突出了“以残疾人为本”的发展观。

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残疾人基本服务两大部分,其中残疾人社会保障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残疾人基本服务包含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文化体育服务、无障碍环境服务、残疾预防服务和法律服务等。

三、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研究

目前,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系统性的评价还处于初始阶段。所谓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是对残疾人所接受的各种服务的状况的描述与分析。笔者从服务的理论基础、评价的视角、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指标等方面,并结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研究。

(一)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解释了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

1.底线公平理论

底线公平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受益最少的弱势群体,政府要给予额外的物质帮助和利益补偿,以确保他们能够均等地享受底线公共服务。[8]基于底线公平理论,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中应有之义。

2.残疾人代偿理论

残疾人的代偿,分为自身代偿与社会代偿。自身代偿是指残疾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节机能,当某一器官的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时,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来补偿它的功能;残疾人的社会代偿,是由社会为残疾人提供类似健全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支持与服务。[9]残疾人代偿理论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强调了社会对残疾人应负一定的责任,并突出残疾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也表明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是使残疾人获得必需的支持以实现正常生活,并且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

3.公民权利理论

《残疾人权利公约》确立了残疾人的人权主体地位,并以有约束力的国际人权公约的形式保障残疾人的人权。杨思斌与吕世伦从权利的角度提出,残疾人应当像健全人一样享有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10]权利观是残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

4.风险理论等其他理论

风险是一种客观实在,也是人类发展的伴随物。乌尔里希•贝克指出,风险是一个现代概念,与文明进程和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相连。[11]风险理论认为,残疾人是风险社会的产物,各种各样不确定的致残因素不断萌生,人口老龄化及其导致的老年残疾的进程也在加快,残疾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风险,因此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是任何政府以及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12]公平共享理论认为,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是指在坚持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理念下,让残疾人在平等享有社会权利的同时,能够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合理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研究视角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视角,是指从什么角度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区域视角、公平视角、新公共服务等视角展开研究。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杨宜勇等人(2009)对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成就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服务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思路。他们认为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但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的供给,推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发展。[13]王旭东(2012)以甘肃省残疾人状况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和现状,并探讨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思路和措施。[14]

2.区域视角

区域视角,是指对某些地区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研究。该视角下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十分丰富,涉及的地区很广泛。

郝同枝(2006)对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的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状况。[15]齐银昌(2009)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疾人就业层次低、就业方面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健全、残疾人基本生活及收入水平低下、残疾人就业环境不佳、残疾人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16]

在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张延辉(2008)等人对吉林省城乡残疾人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扶助等服务状况进行分析,并介绍了英国、日本及中国其他省市的残疾人服务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减少吉林省城乡残疾人生活差距与改善全省残疾人整体生活水平提出政策建议。[17]

林瑜胜(2011)调查了山东省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通过对相关服务状况的指标的分析,及与江苏、浙江、广东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指标的对比,得出山东省残疾人在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康复、就业、文化、无障碍等服务方面均与三省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认为山东省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从加强教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医疗康复机构建设方面着手。[18]

贾玉娇(2012)对东北的8个县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下的两个农场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残疾人服务政策与残疾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残疾级别、类型与家庭结构是影响农村残疾人服务需求意愿的显著因素;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应成为残疾人社会服务的重点对象。[19]

姚引妹等人(2013)利用2007-2011年度浙江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对浙江省残疾人收入、消费、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环境等状况进行分析,得出2011年浙江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为75.3%,高于全国残疾人平均水平,但与浙江总体小康水平相比仍差距很大。[20]

3.公平视角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的公平视角,突出残疾人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李莉与邓猛(2007)对近现代西方国家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做了评价分析,认为公平与权利均等是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价值取向,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目标应由“医疗模式”转变成“社会模式”,福利主体应实现多元化。[21]

孟万金、刘在花与刘玉娟(2007)从残疾儿童教育公平性视角出发,论述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22]

乔庆梅(2008)对德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及演变、服务内容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残疾人服务存在诸多不足,应该保障残疾人平等的服务权利、便利的残疾人福利与主动性的服务、保障服务的全面性与特殊性。[23]

4.新公共服务等视角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权利保障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

谈志林(2010)在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残疾人服务理念尚未形成、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城乡差距明显、服务体制不健全与运行机制不畅通的基础上,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认为构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该从强化服务型政府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优先并促进服务均等化、发展社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着手。[24]

刘琼莲(2012)对影响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九个环境变量进行探讨,即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主体、客体、可诱发性因素、服务的可获得性、硬实力、软实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在多个维度的冲突、提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冲突的数量与类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遵循的原则,并认为通过对九个环境变量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评价。[25]

(三)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研究方法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方法,是指用什么方法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研究。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向调查者发放问卷,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

周林刚(2011)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选取了深圳、南昌和兰州三个市作为调查地点,就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水平、满意度和需求趋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的结论。[26]

贾玉娇(2012)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东北3省的8个县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下的两个农场的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体系覆盖状况及社会服务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认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资源供给不足、供给模式单一、相关配套制度缺失及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7]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主要通过查阅现有的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寻求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

程凯(2010)对残疾人相关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存在诸多问题: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被掩盖或忽视;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完备、覆盖面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设施及专业人员的投入不足;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保障与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广大残疾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28]

李祚山、张文默与叶梅(2010)在对残疾人心理调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残疾人心理服务有利于残疾人的正常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预防残疾人心理障碍的形成。[29]

贾玉娇(2012)通过对残疾人相关统计数据及一些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将残疾人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缺乏对残疾人群体内部不同种类残疾人的细致研究。因此,针对残疾人群体内部的异质性,贾玉娇专门展开了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的需求与满足情况的调查研究。[30]

高俊杰、陈晓科、李祚山与赵均(2013)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残疾儿童的心理教育服务进行研究,主要调查对象为重庆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得出残疾儿童的心理教育服务存在知识理解误区、机构设置及管理评估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多元合作等问题,并强调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解决措施。[31]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并做出正确评价的分析方法。

杜鹏、孙鹃娟、和红与尹尚菁(2009)在纵向对比中国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与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及横向与城市残疾人状况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农村残疾人的医疗服务与救助等服务需求突出,得出应该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康复服务。[32]

林瑜胜(2011)将山东省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与江苏、浙江、广东的残疾人公共服务状况进行比较,得出山东省残疾人在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康复、就业、文化、无障碍等服务方面均与江苏、浙江、广东省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33]

(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是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的定量测量的方法。由于针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性评价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对与残疾人相关的研究,如进行评价,从指标设计原则与设计视角方面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进行综述研究。

1.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一般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目的性等原则。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设计在遵循一般指标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苗兴壮(2008)认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该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设计的指标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能够真正测量与反映残疾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改善程度。[34]

(2)层次性原则

曹艳春(2010)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指标具有“基本”与“发展”等层次,体现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层次性。[35]

(3)独立性与全面性原则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一致性、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及可比性原则,张延辉(2008)在系统论与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将效果、效率、效益、公平以及决定绩效的支持和过程指标充分地揉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服务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原则。[36]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需对评估对象有全面的认识和准确把握,保证评估的内容包含了所有与绩效有关的方面。各指标之间应该独立或者相关性小、指标内部结构良好、指标关系一致。[37]曹艳春、王华丽与黎汝静(2013)在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重视指标内容的全面性与指标间的独立性、遵循全面性与独立性原则。[38]

(4)其他原则

吕军、魏澄敏、陈刚等学者(2007)在构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时认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遵循一般评价指标的原则,还应该遵循:“评建结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与国际接轨原则;促进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原则。[39]

因此,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遵循一般指标设计的原则,如可行性、科学性、可比性和目的性等原则,还要特别注重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层次性原则、独立性与全面性原则、注重设计过程与结果原则、与国际接轨原则等,此外,还应该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2.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研究视角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研究视角,解释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的构建思路。

(1)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资源”视角

范雅南、蒉志华与蔡东方(2010)从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和资源(投入)的视角,建立起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服务的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40]

殷振江(2007)与周小龙(2009)均对某一特定市的小康水平指标进行构建,在参照国家与地区小康指标体系目标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从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和资源的视角,构建了地区性的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41][42]

(2)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资源”视角

曹艳春、王华丽与黎汝静(2013)从残疾人的需求层次与资源的视角,设计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残疾人具有“基本”与“发展”两大层次的需求。[43]

殷振江(2007)与周小龙(2009)均从残疾人的需求层次与服务资源的角度,构建了地区性的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44][45]

丁建定(2012)则在充分考虑残疾人服务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将残疾人服务的投入因素(服务资金指标)考虑在内,提出构建多层次的、系统的残疾人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框架。[46]

(3)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主观-客观”视角

苗兴壮(2008)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的性质方面,提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但应以客观指标为主。且残疾人个体生存及发展状态的测量是指标体系的重心。[47]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大多从残疾人服务的内容、残疾人的服务需求,结合服务的资源基础(投入)来构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一级指标。也有学者从残疾人的需求差异与服务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性质等视角构建残疾人服务的指标。笔者认为,可以从“投入-过程-效果”的视角构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方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

1.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说明,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主体和发展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他们的社会形态实现方式不尽相同,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阶段与方式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正如“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48]

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应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结合中国残疾人的人口特征,寻找适合中国残疾人发展、残疾人服务与整个服务发展、社会发展的评价模式与方式。

2.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物质生产力推动下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体在自己的实践基础上的自觉选择与创造的过程。“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体和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首要的基本特征。[49]

通过对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笔者发现中国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性服务及各单项服务的评价研究较少,实践性研究不足。因而,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需加强对残疾人各单项基本公共服务及整体性服务的评价研究,注重评价服务的实践及对残疾人的主观感受的评价。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运用到关于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有助于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顺利纳入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笔者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辩证法的基础上,认为发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应该突出以残疾人为本,并重视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为残疾人提供丰富多元的服务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意识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评价研究与评价内容应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适当变化,但更应该注意中国的特性,选择适合中国的评价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加强实践性评价研究。

[1][8]杨宏山:《公共服务供给与政府责任定位》,载《中州学刊》,2009(4)。

[2]路璐、李春生:《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辩证统一特征》,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4][13]杨宜勇、邢伟:《残疾人公共服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载《中国物价》,2009(4)。

[5]刘琼莲:《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定位研究》,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孙健、邓彩霞:《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与完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

[7]马彬:《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12]刘琼莲:《社会支持网视域中的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研究》,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0]杨思斌、吕世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1]Ulrich Beck.“World Risk Society”,Cambridge:PolityPress, 1999,19.

[14]王旭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中残疾人福祉设计研究——以甘肃为例》,载《残疾人研究》,2012(4)。

[15]郝同枝:《简论“内蒙古特殊教育概况”》,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6]齐银昌:《健全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载《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17]张延辉、刘霖、张少杰:《吉林省城乡残疾人生存状况比较分析》,载《工业技术经济》,2008(11)。

[18]林瑜胜:《山东省残疾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及建议——兼与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比较》,载《社科纵横》,2011(11)。

[19][27][30]贾玉娇:《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需求分析——基于对东北8县2局的实证研究》,载《社会保障研究》,2012(2)。

[20]姚引妹、陈杨荣:《浙江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研究》,载《浙江学刊》,2013(1)。

[21]李莉、邓猛:《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启示》,载《中国特殊教育》,2007(6)。

[22]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载《中国特殊教育》,2007(2)。

[23]乔庆梅:《德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内容、经验与启示》,载《人文杂志》,2008(6)。

[24]谈志林:《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载《广州残疾人研究》,2010(6)。

[25]刘琼莲:《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九个环境变量》,载《湖湘论坛》,2012(2)。

[26]周林刚:《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载《中国人口科学》,2011(2)。

[28]程凯:《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状况与发展对策》,载《红旗文稿》,2010(9)。

[29]李祚山、张文默、叶梅:《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1]高俊杰、陈晓科、李祚山、赵均:《特殊儿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载《中国学校卫生》,2013(9)。

[32]杜鹏、孙鹃娟、和红、尹尚菁:《中国农村残疾人状况及政策建议》,载《人口与经济》,2009(2)。

[33]林瑜胜:《山东省残疾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及建议——兼与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比较》,载《社科纵横》,2011(11)。

[34]苗兴壮:《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载《学术界》,2008(4)。

[35]曹艳春:《我国各省份残疾人社会福利绩效评估及其横向公平性分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6]张延辉:《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绩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7]范柏乃、余有贤、程宏伟:《影响政府绩效评估误差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载《软科学》,2005(4)。

[38][43]曹艳春、王华丽、黎汝静:《我国残疾人福利绩效评估及经济适应性实证研究》,280-289页,载《上海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上海,2013-07-02。

[39]吕军、魏澄敏、陈刚等:《上海残疾人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载《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1)。

[40]范雅南、蒉志华、蔡东方:《基于因子分析的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评价》,载《社会保险》,2010(4)。

[41][44]殷振江:《常州市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之建立与发展思路探讨》,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2][45]周小龙:《淄博市残疾人小康目标体系及实现对策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6]丁建定:《我国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完善对策》,载《社会工作》,2012(10)。

[47]苗兴壮:《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载《学术界》,2008(4)。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吴兆雪、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1)。

(责任编辑:H)

Review of Evaluation Researches on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WU Juan GUO Xi

The disabled have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reflects social values of fairness,rights and obligations.Currently,there are many and var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about the disabled,but the overall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stud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related researches on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i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fter researching this theory and it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highlight “Disabled-oriented”,services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disabled; highligh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rvices integrity,diversity and specific individual service in supplying services.

the disabled,basic public services,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303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YJC810007)和内蒙古软科学项目(20120612)成果。郭喜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残疾人公共服务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公共服务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公共服务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