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
(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 陕西西安 71005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领导下,我国文化外交不断创新理念、积极实践,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从推动发展大国文化关系到创造利好的周边环境,从为提升软实力创造平台到争取国际思想舆论主动权,无不展现出新一代国家领袖的外交风范。通过追踪近两年习近平的文化外交之旅,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出习近平文化外交思想的内涵特色及实践成就,这对新时期我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深入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是文化外交的价值依据。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着重宣示了新时期中国主张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外交方针,明确提出与他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文化外交关系。近年来,中国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文化外交活动的影响力逐年扩大,文化外交成果丰硕。
2.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是文化外交的战略重点。文化外交手段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手段相比,在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方面无疑更有“柔性”。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将中国的自信、团结、包容和自强传递给世界,赢得国际社会普遍的尊重、理解与支持,必须依赖于文化外交的开展。在坚持和平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以文化为载体,把华夏文明中的“包容”“坚忍”“公平”“开放”“诚信”“自由”等价值理念推广出去,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中国正面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提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在与国家战略体系保持高度协调统一的前提下,文化外交承载着更多的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
3.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是文化外交的工作核心。文化是对外交往融合的重要纽带。党的十八大特别指出,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是当前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实施上,习近平认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服人、以内涵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凸显中国文化的精深与魅力,彰显文化强国的气派与实力。
4.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外交的基本任务。文化外交是展示国家形象、展现文化魅力的窗口,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途径,更是增进各国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平台。文化外交以它完全不同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的方式,为当下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与外部舆论,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既相向而行,又和而不同是习近平文化外交思想的核心。习近平在文化外交中始终坚持分享华夏文化“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细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讲述国与国之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构建中国与他国和谐外交文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在一次次访问与对话中,在文化合作领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又理性务实、顺应时代又符合各方利益的新理念、新设想、新建议和新主张。
2.交流互鉴、超越偏见,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习近平文化外交思想的目标。习近平要求文化外交必须维护并服务于国家外交整体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他在出席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指出,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多样文化是人类文明丰富繁衍的客观写照,是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纵然意识形态有别、社会制度各异、发展模式不同,但是人类交流互动的行为从未因此而停止过。因而,这些差别既不能成为文化沟通和交往的阻碍,更不是彼此对抗的理由。习近平认为,中国要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在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促进交流与合作。
3.展示民族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外交思想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3]对自身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就是民族文化自信,这是应对各种文化间交锋碰撞的价值底气,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首要思想屏障。例如习近平利用“服饰外交”“流行文化外交”等方式手段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理念、思想传播出去,引起了世界关注中国文化的热潮。
1.全方位地发展了对外文化关系。自习近平主政以来,积极有效地推动文化外交,为国际社会多角度、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和信任中国敞开了一扇世界之窗。
一是大国文化关系在保持战略稳定中寻求良性互动。近两年,我国积极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互动增进战略互信,与俄罗斯、欧盟、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密切了文化交往。2013年,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把出访俄罗斯作为首次外交之旅,在俄的最后一场活动便是同俄罗斯汉学家和学习汉语的青年交流,强调“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4]只有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上的合作,才是真正的、长久的战略合作。“中国儒学与俄罗斯文明对话”国际学术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俄文化关系达到新的高度。中美之间的文化关系总体上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不系领带的会晤”中确立了两国“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鼓励双方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习近平还倡导保持中欧高层往来互动,促进了中法、中德之间的文化交往。
二是邻国文化关系在“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中实现文化互信。习近平于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理念,他提出要与邻国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邻国对我们更亲近、更信任,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邻国间落地生根。这种外交方式和理念体现了东方式的人情味,表现了我国与邻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习近平在邻国外交活动中非常重视利用文化渊源增强信任感。例如,习近平在访问韩国时,演讲中不断引用韩国古代诗句表达中韩友谊,还提到了两国民众都喜爱的韩国电视剧,拉近了两国距离。习近平还多次邀请邻国大学生来中国交流,2014年6月,纳扎尔巴耶夫大学200名学生应邀来华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另外,其他政府部门和组织与邻国文化部门和民间文化团体文化交流活动也异常活跃。依照习近平提出的文化外交方针,文化外交有利地推动了与邻国的文化关系,为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提供了指引。
三是发展中国家文化关系在合作互助中走向深入和拓展。习近平的非洲之行曾强调,中非关系发展既离不开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关节点之一,便是文化沟通与人文交流。当前中非经贸交往日益频繁,说明了文化在增强中非关系中的突出作用。对话拉美,促使拉美文化走向交融。目前,在巴西、阿根廷、古巴等14个拉美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已增加到31所。中国与墨西哥、阿根廷等多个拉美国家互设文化中心。“汉语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欢乐中国”等文化品牌在拉美渐入人心。
2.宽领域地开展多边文化外交活动。多边文化外交是当前外交战略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最广范围地参与多边机制,着力与各方增进交流合作,加强对话协商。
其一,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10+1)机制。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合作机制化建设日臻完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明显提高,打造了许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文化合作品牌项目,提升了区域文化的整体竞争力。例如,通过部长级会议、论坛研讨、人员交流、思想对话、艺术节、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与对话,这些务实合作促进了共同发展,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尊重与欣赏,从而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共识。
其二,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文化合作。2013年9月,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时提出,落实“上海精神”,不断增进成员国互信,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各成员国人民利益。平等参与文化事务,尊重多样文明,渐成其各成员国的共识。
3.多层次地深化务实文化合作。倡导以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新文化安全观,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化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扩大与他国的务实文化运用。
其一,开展务实有效的国家间区域性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同俄罗斯建立的区域性文化交流机制,已经促使两国连续五届举办了中俄文化大集。至今年举办的第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已经涉及了高层往来、文化展销、旅游文化、文艺演出、体育文化、大众文化等六个模块的规模型活动。中国还与很多国家进行这种国家间的交流活动。如《中泰一家亲》音乐歌舞晚会活动的举办,文化部与尼泊尔共同举办的“加德满都文化论坛”等。
其二,促进各国文化工作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如2013年7月,文化部组派中国艺术家赴孟加拉国采风并举办专题展览,同年8月,又邀请巴基斯坦青年艺术家在华进行采风与创作,并于北京举办了“意会中国——巴基斯坦青年艺术家在华进行采风创作”专题作品展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都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工作者的交流,同时也将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三,广渠道地维护国际文化多样性和实施文化援助。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就还表现在维护国际文化安全事务中展现出的大国形象。一是在维护国际文化多样性方面,二是在参与国际文化援助方面。自2013年始,中国集中设立了一批文化援助项目,例如,中国援助非洲文化项目;中国援缅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开闭幕式技术支持合作项目等。对外文化援助的广泛开展也使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2]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EB/OL].光明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24/c22219-25726140.html
[3]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N].人民日报,2014—03—01.
[4]“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记习近平主席会见俄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N].人民日报,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