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文学的崛起——阿来作品《瞻对》浅析

2015-04-09 04:28次仁翁姆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非虚构阿来现实

次仁翁姆

★语言文学★

非虚构文学的崛起——阿来作品《瞻对》浅析

次仁翁姆

【摘要】阿来新作《瞻对》刻画了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传奇历史,再现了川属藏民命运的跌宕起伏。作品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利用非虚构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历史上实有其事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刻理解。作者用反思的眼光重审历史,追溯了一段复杂的记忆。

【关键词 】瞻对;非虚构;阿来;现实

The Rise of Non-fictional Literary: An Analysis of

阿来按照历史脉络为线索,以瞻对为典型样本,完成了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主要从历史的冲突和矛盾中,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面对已经过去的历史,只能以当下问题意识来深入思考民族问题。这部时间跨度大,篇幅内容有限的作品,抓住了生活的细节,精确的进入了历史,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一、非虚构作品的写作趋势

在非虚构文学崛起的中国文坛里,阿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用5年时间打造的《瞻对》于2013年获得了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作品奖。那么何为虚构文学呢?它又为何而崛起呢?非虚构文学是对于虚构文学而言的,主要表现文本对象的真实性,是小说、戏剧这类虚构文学以外的一种写作[1]。每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人都希望对种种社会现象做出判断与思考。而作家们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自己的认识,使读者从中也得到解答。阿来多年来都执着于对藏族文化的探究,他用特有的方式关注藏区,关照历史。《瞻对》的创作让阿来深入历史,利用典型的历史样本,追溯了康巴藏区一段复杂的历史和坎坷的记忆。

初次涉足非虚构文学的阿来,对民族问题的现实关照成为了写这篇非虚构作品的动力,同时也为引发读者们对民族问题的深入思考。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不仅要将感性的一面呈献给读者,另一方面也需要作家对理性有更多认识。《瞻对》里展现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对瞻对这个藏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对抗过程进行了描述。阿来是一位创作经验极其丰富的作家,他从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出发点,从历史的细微入手,精准地进入历史的同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出色的文学功底和对故事结构的谋划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作者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具有现实感,也值得读者们深思。在民间传说逐渐消失的今天,很多故事沉睡在文献资料里,作家们利用新的文本形式将它们打捞出来,不再进行想象与虚构。

二、非虚构的现实关怀

阿来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然后进行理性的阐述,为大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他以反思的眼光来看待民族的前辈,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对民族的爱。阿来完全依靠历史资料与民间采访,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作品没有滥用叙述,符合了非虚构作品的条件。这样没有想象的作品,阿来也能传达出作品人物的神采。比如文中的“赵尔丰”这一形象,是将史料综合,然后加以分析才刻画出来的。还有作品中的乾隆皇帝与瞻对土司间的战争,都是凭借圣旨与奏折来讲解的。[2]阿来通过大量丰富详实史料的深层解析和对故事结构的谋划,将这本非虚构作品写的引人注目。他对历史的重新独到的认识和清醒的对待,使读者具有现实感和反思感。作者作为川属藏民,始终执着于探究藏族文化,他将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自己的深入生活、重审反思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了他对藏族文化和历史的关注与探索,彰显了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利益感。这部作品以瞻对土司为载体,叙述了康巴藏区一个县城里的土司在两百余年的命运变迁,充满了传奇色彩。瞻对土司雄心勃勃、无法无天、桀骜不驯,常年居住在深山中,但却常被权力和历史动荡所诱惑、所夹击。彪悍的康巴土司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各种艰难的现实发出挑战。作品从一件抢劫案说起,清晰的展现出了案情的跌宕起伏。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至今都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该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历史严谨,但又不缺乏文学的生动。汉藏关系是该书的创作主题,作者用非虚构的形式表达对康巴藏区的感知与思考,用历史的角度反射藏区不安定的基因来源。在融入文学情怀的同时,用人类文明去重审历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实和历史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作品中串联了大量史料的素材,尽量将历史还原,使故事更加真实可靠。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引用了大量文献,其中提到的相关作品就有30多种。这些文献直接构成了作品的内容,也影响了作者对历史、宗教、民族的看法及观念。这部作品引用的各种文献材料量大之惊人,大多使用了直接引用的方式,作品中的故事也是有据可查的,因而具有历史性和非虚构性。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真实的历史只能无限的接近,我们很多时候是徘徊在它的边缘。在众多的文献资料里,作家不可能将所有事件、人物、故事都尽数选取,而是有选择的,在挑选这些历史资料时主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就叙事而言,作品是具有一些文学意蕴,但整体历史文献还是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不以一家之言为重,而是相互印证。

《瞻对》作为一个全新的文本,真实的记录历史,再现人物,把感悟留给读者。作品主要根据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而写成的,文中的人物、地点、事件都是有据可依的。它为读者展示了藏民的好斗勇狠,即传统又入世等特点。在许多人眼里藏区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对于藏区的认识有的偏重于民族宗教信仰的探究,有的讲述民族英雄传奇,有的赞美它的纯净,把它当成了心灵的避难所,有的沉浸在仓央嘉措的情诗里。而阿来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藏地,作者在书中提到:“是因为,这些翔实细致的材料可以破除两种迷思。一种迷思是简单的进步决定论,认为社会历史进程中,必是文明战胜野蛮。所以,文明一来,野蛮社会立时如被扬汤化雪一般,立时土崩瓦解。再一种迷思,在近年来把藏区边地浪漫化为香格里拉的潮流中,把藏区认为是人人淡泊物欲,虔心向佛,民风纯善的天堂。持这种迷思者,一种善良天真的,是见今日社会物欲横流,生活在别处,而对一个不存在的纯良世界心生向往;一种则是明知历史真实,而故意捏造虚伪幻想,是否别有用心,就要靠大家深思警醒了”[3]。历史上的瞻对是康巴人的典型,阿来的《瞻对》向人民展现了那样一个偏远的地方,生存着的强悍民族。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多次与朝廷对抗,与西藏政权分分合合,使之成为一个朝廷都奈何不了的铁疙瘩。但最终这铁疙瘩融化于时代的洪流。这部即具历史意味又不乏当代思考的作品,以史为鉴,为人们提供了诸多参考。民族的和谐与进步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作者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改革是需要达成共识和足够的勇气。

三、民族命运的思考

阿来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宏大的历史眼光关注藏区、关照历史。《瞻对》以清朝政府对川属藏区的小镇展开的七次战争为主要线索,展现了“铁疙瘩”逐渐“融化”的过程。瞻对人徘徊在藏、汉之间,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境地。藏地主要以佛教对其实施影响与牵制而它又靠近汉地,深受汉文化的熏陶,这样瞻对便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里。战争为瞻对人民带来了苦难,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地理位置的偏远,统治者的无视,当地人民难以维持生活,只得靠打劫来维持生活,最后只得选择变革与同化。作品客观的对民族命运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作者利用与生俱来的民族身份,描写了康巴藏族在历史变迁中的一系列变革,并且用反思的眼光来思考民族的命运。阿来以历史为镜,认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可能的,民族之间在交往中融合,并且不断打破陈旧,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常年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先辈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思维都停留在原处,对世界的认识没有扩大,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事情,只是一味重复着过去。阿来认为他所叙述的故事充满了各种戏剧所需的要素,只是缺少了“进化”。民族的进步要不断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有利的变革总是滞后的进行。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统治者的做事方法则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是需要勇气,需要共识,并一步步不断前行。[1]

阿来以理性与历史事实,对民族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清政府对强悍的瞻对发起战争,但久攻不下,只得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有的瞻对人生活窘迫只得靠夹坝来维持生计;地方官员坐视不理,没有尽到义务。这些事情看似在反映真实的历史,实则是在借古喻今。《瞻对》的意义其实超过了文学本身,他利用文学来推开世界,关注现实,用文明的高度重审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共同处境。阿来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写这本书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现实。”“无论是过去了一百年还是两百年,问题发生背后的那个原因或者动机居然是那么惊人地一致,甚至今天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还有中间的种种曲折,也都一模一样。”

结语

阿来这位学者气质的作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真实的还原了历史。他用20余万字完成了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追述了瞻对土司部落200余年的命运变迁,传达了作者对藏族化的现代反思。阿来选择了瞻对这个康巴藏族中最为强悍的人群,深入历史,返回现实,以人文的角度认识现实,触及灵魂,让文学提升了历史,让历史关注了现实。

参考文献

[1]王春林.长篇非虚构文学的一种写作趋势[J]. 文艺评论,2015年第1期

[2]解玺璋.《瞻对》:非浪漫化的历史叙事[J].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3期

[3]阿来.瞻对[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陈光军]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5)03-0079-03

作者简介:次仁翁姆,四川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系教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A Lai's Work Zhandui
Ciren Wengmu

【Abstract】A Lai's new work Zhandui depicts the legendary story of a local bribe over the two hundred years, and shows the ups and downs of lives of Tibetans in Sichuan. With extensive quot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work utilizes a non-fictional literary approach to carry the author'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o this historical period.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history, the author also reveals a piece of complex memory.

【Key words】Zhandui; non-fictional; A Lai; reality

猜你喜欢
非虚构阿来现实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非虚构”写作工坊建设初探
白玛娜珍《西藏的月光》的非虚构叙事特征
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非虚构”
浅谈“非虚构”写作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