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在建筑中的发展与应用

2015-04-09 03:34邰文宇刘圆圆
四川水泥 2015年7期

邰文宇 刘圆圆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

比例在建筑中的发展与应用

邰文宇 刘圆圆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

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比例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否得到重视,建筑设计中关于比例应用的问题由来已久。本文阐述了中西方建筑中比例的应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例举了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体系,详细的说明了比例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近代以及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比例;设计;建筑

一、建筑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现代建筑学的重要设计元,比例的推敲不仅包括了物质功能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还进入了审美领域。在建筑设计或者绘画等其他领域中,比例不仅仅定义了所要设计对象的自身比例关系,它也影响到局部与整体,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是否和谐稳定的比例关系。

比例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也没有谁好谁坏,如果说差别,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虽然没有优劣之差,但却存在范围大小的不同,有些比例关系适用于大多数建筑,但是并不为别人所察觉;有些比例关系并不为广泛使用,但是一旦出现会对观察者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比例与衣服一样,它会流行,当然也会老去。又会因为观察者的感受而存在,新老形式的变换始终离不开比例蕴藏其中。

恰当的比例关系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时会产生和谐的感觉,不仅仅是自身的和谐,它与周围环境甚至是整座城市的比例关系达到和谐。在建筑设计中比例并没有必要达到准确,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足够了,过于要求各个尺度之间的精确比例没有必要也没有实际意义,往往根据所筑建筑的功能特点加以变化,毕竟建筑是为人所造,首先应该满足他的使用要求。如果在某些场合突然变化,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被构成主义者称突破常规的变异。

二、古典时期对比例运用

1、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对比例的运用

古希腊对造型十分敏感,其敏锐程度甚至超越现代,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举世闻名,虽然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经过千百年的侵蚀,斑驳残缺,装饰细部已经模糊不清,只有基本比例未变,但是至今看上去仍风韵依旧。

希腊神庙总是以石柱排成廊柱,上有一段楣石一个山花,但与人体的比例有许多相似之处,比例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文艺复兴时期对比例运用与成果

文艺复兴时期,对比例研究的开始阶段是在维特鲁威理论的影响下进行的,文艺复兴是人类对自己文明的再认识,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再发现。阿尔伯蒂、达·芬奇、齐奇奥、帕乔利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都对比例非常重视,均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比例构成,并使“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构成一个连贯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对比例的研究逐渐接近比例问题的核心,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有句名言“凡是美术家,他的眼中有一个量规”,他认为人的眼睛有能力判断出哪里拿去多少,哪里添加多少。于是比例的观念相应被提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中开始涉及黄金比,而更早的希腊帕提农神庙的外轮廓就接近一个黄金矩形。塞利奥、维尼奥拉以及达·芬奇的手稿和作品中也有以黄金比为基本型的设计。

三、中国古建筑中的比例

1、中国古代建筑的物质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和世界各国的古代建筑一样,初始阶段无所谓传统,原始比例都是由选用的材料和选用的结构形式综合形成的。古希腊建筑多使用石材,但是石梁的跨度较小,柱高与开间常限制在3:1左右。我国古代建筑也采用过石材,但是因抗震需求,广泛采用简支的木架体系以提高任性。因而其单层建筑立面常采用1:1,适用于木构架,功能因素、材料、结构、与技术因素永远是第一性的,造型传统则是第二性的,属于从属地位。

古代建筑对今天的价值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物质遗产的文物价值;另一方是作为精神的文化价值。我们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整理资料上,较少有深入的归纳分析。

2、中国木结构的比例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所用结构的跨度能力比西方普遍所用的岩石过梁要大,所用的简支梁支撑体系也较石结构高许多,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跨度要更大,许多之前不能达到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高科技是建筑新形式产生的根源。

由于木材的重量轻,材质坚韧且富有弹性,表面的纹理更是自然优美,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使中国木构造建筑逐渐形成了隽美而简素,轻盈飘逸的特点。

四、近代与现代的比例设计理论

20世纪建筑与美术评论家哈姆林在著作中写道:“几乎所有的建筑评论家都一致承认比例的重要性”。建筑的优美,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形体与比例的严格而巧妙的组合,来自独具匠心的经营,而绝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的即兴之笔,这是古今中外广泛认同的原则。位于华盛顿中心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在初始方案招标阶段入围了好几位建筑大师,比如众所周知的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凯文·罗奇等,凡是在博物馆方面比较有名望的的建筑设计师,无论国别都被邀请,贝聿铭是如何在这次竞标中获胜的呢?在《贝聿铭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博物馆投资人和美术管负责人在参观由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时的一个场景。书中说:“我们(投资人与项目负责人)迫不及待的想进入这组建筑群中。这组建筑具有精确的比例与尺度,使‘大气研究中心’这组建筑群表现的既庄重又亲切。参观后贝聿铭就被选为美国国立美术馆新馆的设计师。”

国际建筑评论界称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沉思冥想的几何学”,体现出了几何形体之间的和谐优美的比例。20世纪末,当贝聿铭退休时《美国建筑师学会学报》的论文将他誉为是“把现代主义学派推向完美顶峰的唯一元老级大师。实际上,贝聿铭花费了几周时间徘徊在美术馆的建筑上潜心思索基地的环境和它的比例。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当初的创意固然重要,但那只是一个概念的火花,这原始的火花经过多次的推敲思索才形成后来的作品。

比例所研究的就是物体这三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就空间的高度而言,比例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会不同。如高而窄的空间(高宽比大),由于竖向的方向比较强烈,常常会使人产生向上的感觉,如竖向的线条一样,可以激发人产生崇高雄伟的艺术感染力。高耸的教堂正是利用空间的这种比例关系而给人以满怀祈求,和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低而宽的空间(高宽比小)常会使人产生侧向广延的感觉,可以形成一种开阔博大的气氛,有不少建筑的门厅、大堂常常采用这种比例,这种比例关系也常常应用于广场设计中。细而长的空间由于纵向的方向性比较强烈,会使人产生期待和追求的感觉,形成一种向前的动势,利用这种空间可以制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起到引导人流向前的作用,如园林中的长廊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

五、结语

空间是为人所创造的,这是由建筑的本质决定的,是为了适应人的需求而建造的。这里的需求包括使用功能和精神方面,因此,使用功能对于比例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筑设计中应跟据人体工程学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比例和尺度,不使其失去本质意义。

参考资料

[1]吴昊、陈珊. 流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乐民成. 建筑与造型创意中比例设计的原理与技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菲尔德. 建筑中的比例原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57

[5]陈小玲. 浅谈建筑的比例

G322

B

1007-6344(2015)07-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