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中的作用

2015-04-09 02:14范斌
社会治理理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施暴施暴者暴力事件

范斌

社会工作在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中的作用

范斌

校园暴力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严重性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工作因其“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理论和方法,在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中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国外学者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从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这个角度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这一定义后来为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所普遍接受,但它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在美国,一般对于校园暴力作较为宽泛的理解,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其定义为“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在我国,校园暴力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回避的,因而在政策或实践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姚建龙在综合其他学者观点的同时,提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 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姚建龙,2008)。

校园暴力存在着肢体、言语、关系、网络、性、反击六种形式。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固定的角色,往往存在以下角色:施暴者、受害者、协助者、附和者、旁观者、保护者。受害者是被强迫的,地位力量弱势,并没有退出自由;校园暴力的伤害行为有一定的持续性,并不是突发性意外事件;受害者被排斥在施暴者主导的团体中。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暴力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暴力行为也算在内。其一般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对弱小学生施暴,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暴力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对一人施暴;有时一伙人对一人施暴,有团伙性。通常施暴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施暴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二、社会工作介入与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

从理论层面讲,社会工作介入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优势明显。一是社会工作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将学生置于其成长环境中,充分理解各种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互动影响。社会工作通过系统环境的改善来形成支持网络,引导学生的正向成长,如整合学生自身潜力、家庭关怀、亲朋扶助、同辈融入、体制和政策保障、社区支持、社会接纳等资源,并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形成合力来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状态,以达到防止校园暴力。二是社会工作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挖掘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潜力,培育、激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他们内在的优势,注重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感知与体会自身的主体性,激发主观能动性。例如根据抗逆力理论,每个青少年身上都有的潜质,但需要被激发,也就是说抗逆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的结果,是在个体和困难环境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树立其自尊和自信,构建其积极的人格特质,对防止校园暴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社工实务中,社会工作服务对预防校园暴力有积极意义。第一,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形成学生同辈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友爱友善的校园环境。(1)通过一系列专业服务帮助学生学会处理矛盾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及时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利用求助方式等技巧。(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辨别违法行为,进而习得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同辈群体的支持网络,以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第二,以学校为平台,链接社会资源,构建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综合支持网络,激励学生参与编制《学校安全手册》并指导使用。第三,通过社工专业服务,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第四,社会工作通过激发社区居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互帮互爱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暴力一旦发生,对校园安全及学生身心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相互关系人其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因此,社会工作除了在事发时立即介入处理之外,也应在事后积极介入,以减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对施暴者,社会工作可以从了解成因开始,教授他们正向积极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规范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并整合资源、建立多级辅导体系等方式进行社工专业服务和辅导。

对受害者,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很必要。密歇根大学心理学专家E.Eron进行的35年纵贯性研究发现:被施暴者施暴之后会有更多的行为问题产生,而且随着时间而愈加严重。在现实,有很多案例显示,受害者遭受暴力和嘲讽后会使得他们的自信心下降,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容易有忧虑症倾向和自杀倾向。甚至有极端的情况,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辅导受害者的过程中首先要仔细观察、主动关心少年的日常表现,如果受害人出现了异常行为或态度,如厌学、自残等时,要立刻进行介入处理。接着,要给予受害者及时的帮助和辅导,通过支持和帮助,使少年感到温暖和安心,鼓励其勇敢面对,能够主动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并且加强对少年的保护力度,使少年重新感受到安全感,协助受害者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寻求师长的帮助。 然后,还要通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变过去个性退缩、交友不良、生活习性不佳等,以防止再度被暴力。

对旁观者,社会工作的介入同样重要。校园暴力旁观者作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针对他们的辅导十分重要。目睹校园暴力事件的学生内心会产生害怕、焦虑和担忧的不稳定情绪,而他们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默不作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因此,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对旁观者进行辅导,给旁观者适时的心理辅导和关怀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旁观者同理心以及正义感的培养。■

(范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施暴施暴者暴力事件
小编有话说
——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