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缺位与回归

2015-04-08 13:53田丽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缺位回归

田丽

摘要:通过探讨父性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依据《爸爸,去哪儿》折射出来的当代中国父性教育缺位的主要表现,提出一系列有关父性教育回归的建议,呼吁广大爸爸们回归到家庭教育中来。

关键词:父性教育 儿童家庭教育 缺位 回归

一、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父性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主动承担、实施或提供具有父性角色特征的家庭教育活动。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广义的父性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共同承担对子女的生活照料、情感关怀、社会认知以及教育等职责。

关于父性教育的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贝格尔说:“一个好父亲胜于 100个教师”。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建构、体格发育、个性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化认知发展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跟母亲相比,父亲的思考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知识面更广,再加上其自身勇敢、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其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母亲。

二、当代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缺位

父性教育的缺位是相对于父性教育得来的概念,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在认识或行动上没有重视或者给予孩子很少父爱的行为。其具体表现为:对子女教育投入时间偏少;在培养目标、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对子女教育模式的偏差;自主责任意识淡薄,再学习意识差等。

(一)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偏少

当代社会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己经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据日、德的一项调查显示,父亲每天与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日本平均是 9分钟,德国平均是 11分钟,不少孩子都把他们的父亲看成是“并不亲切的陌生男子”。《爸爸,去哪儿》中五位爸爸镜头前暴露出种种手足无措和可笑时,总会一脸尴尬地说:“平常工作忙,跟孩子相处时间少,根本没有带孩子的经验”;特别是王岳伦在给女儿第一次扎小辫时,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把发箍卡好的场景,让我们不禁感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都去哪儿了。

(二)在子女教育模式上存在偏差

千百年来,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严父慈母”错误观念的影响以及各级学校评价体制的制约,使得父性教育在儿童家庭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上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中国学者王晓对北京市200名中小学生做了“如果有了心事,你愿向谁诉说”问卷调查发现,58%的学生愿意将心事告诉好朋友,18.9%的学生会告诉母亲,而只有4%的学生选择向父亲倾诉。另有调查显示,中国90.97%的“权威性”父亲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凡事以“分数”论好坏,其次才是对孩子做人标准、交友、思想等状况。《爸爸去哪儿》中郭涛对儿子严厉的教育方式和“纯爷们”的期待让观众看起来感到一丝心酸,家长让孩子成才的想法固然不错,但如果偏执一方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往往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父亲责任意识淡薄

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家庭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母子关系,忽视了父亲对儿童的影响,这就导致父亲们形成一种思维:教育孩子就是母亲的责任,而父亲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责任一推了之。《爸爸去哪儿》第九期互换爸爸时候,女儿痛哭“不要离开爸爸”的场景令田亮回忆起来还是一阵心酸,他明白之前对女儿心灵上的忽略是导致女儿情绪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自此以后他也慢慢去感受女儿对自己的需要,时刻树立自己的“父亲”责任意识。

三、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回归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爸爸去哪儿》这档电视节目火爆荧屏的背后,无疑也给当代中国年轻父母敲响警钟,呼吁广大爸爸们回归到儿童家庭教育中来。

(一)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与子女相处的“量”和“质”

作为父亲来说,所能给与孩子的,除了爱心与责任之外就是时间了。有儿童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爸爸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但要有“量”(时间、机会),更要注重“质”(能促进父子间更深层次的感情,积累快乐的回忆)。节目中林志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应该在与子女有限的时间接触中尝试去揣摩孩子的心理,用孩子的思维真诚沟通交流,做到“有质量”的陪伴。

(二)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有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父亲们应首先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明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实施父性教育时,父亲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谈话,了解孩子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爸爸去哪儿》中,林志颖和儿子的沟通方式恰恰秉承了台湾教育中更注重父子平等和亲子互动的观念,因而他们父子的沟通往往都能获得成功。

(三)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学习型”父亲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亲就担负着教育孩子做人道理的重任。近年来,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深入千家万户,作为新时代的父亲必须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做一个“学习型”父亲。随着《爸爸,去哪儿》的开播,田亮一直走在学习做“合格父亲”的路上,从第一集看到女儿嚎啕大哭自己却无力安慰到后来用比较法直接改善女儿情绪,并承诺会一直做一个“慈祥”的父亲陪伴女儿一起长大;就连平常慢慢悠悠的王岳伦到最后一期冰天雪地的东北之都誓要为女儿抢一次好房间,看到摔得浑身是雪的王爸爸我们也被他这种深深的父爱和责任意识所感动。

总之,当代中国父性教育的回归不仅需要每位父亲内在思想观念的更新,还需要其外在行为的自我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沐浴在父母的“共同爱”中,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

[1]Tamis-Lemonda,C. S. Conceptualizing Fathers`s Roles:Playmates and More[J]. Human Development,2004,47(4):200-227.

[2]胡海燕.浅谈“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基础月刊,2008,(8).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7.

[4]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148.

猜你喜欢
缺位回归
防疫不缺位秋收不误时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二缺位KeGGin型硅钨杂多酸催化的(Z,Z,Z)-3,6,9-十八碳三烯环氧化反应研究
从“大学生回炉”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