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腾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以郑州为例谈沿街商业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梅 腾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结合目前郑州市的商业模式,以城市设计为立足点,从城市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了沿街商业建筑产生的问题,对改善郑州的城市现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商业建筑,景观环境
现代城市具有众多功能性,商业是其最重要功能之一。一切商业活动的中心是城市,而其形态的主要载体是商店。大型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模式在西方已经发展极为成熟。我国沿海大城市也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在城市中的发育程度。郑州是一个典型的交通型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城市最初的形成依赖于黄河水系。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源自于20世纪初京汉、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两大铁路的通车促进了郑州商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树立了郑州商业在全国商业的重要地位。郑州是中国商业的起源地。其商业的繁荣与衰落一直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兴衰,真可谓“以商为根,以商为本。” 1997年,国家又将郑州确定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如今的郑州,道路两旁商铺林立,商业发达。这些商业促进了郑州经济的发展和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使城市具有强大活力。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1 道路交通分类
城市道路按照功能可区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所谓“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指具有承担重要城市交通功能的道路;所谓“生活性道路”主要是指不具有承担重要交通功能,而是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娱乐、交往、购物等生活服务的道路[1]。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交通性道路”两侧避免设计有大量集散人流活动的建筑物,如大型商业建筑、大型展览建筑、体育馆建筑等;“生活性道路”两侧可以设计有少量商业服务网点建筑,方便城市居住者的日常生活。
1.2 影响分析
出行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的城市生活品质密切相关。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可以增加居住者出行的愉悦感,提高居住者出行的可能性,增强城市活力,使城市具有极强的可居性。宜居的城市有助于加强居住者对城市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强化居住者心理上对该城市的一种认同感。目前,郑州市城市道路两侧过多的沿街商业建筑导致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居住者的出行环境极其恶劣,导致城市缺乏一种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郑州市区目前命名的城市道路有1 026条。几乎所有的道路两侧都设有沿街商业建筑,如作为城市重要交通功能的农业路、花园路,道路两侧集中了许多沿街商业建筑。市区土地的稀缺性和高利润,导致开发商过度热衷于片面追求容积率和临街用地的建筑密度。开发商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公共利益,在设计阶段往往要求建筑师沿街用地全部设计成商业建筑。这些商业建筑紧邻城市道路红线,缺乏为这些商业活动服务的配套停车场地,产生城市停车位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建成使用中造成个人利益严重侵占公共利益的现象。人们随意在城市道路两侧的城市公共区域(即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许多城市道路两侧的城市公共空间变成一个公共停车场,导致行人和非机动车被迫利用机动车道通行,其结果是造成机非冲突问题,给城市交通带来混乱和拥堵,为城市居住者的出行造成相当大影响。从而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和降低城市交通效率,增加城市日常运营和管理成本。
2.1 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经济水平的集中体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城市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居住者除了物质生活层面追求外,逐渐开始精神层次的需求,重视其所居住城市的景观环境。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认为:道路上的附属设施(路灯、长椅、标志等)属于城市第二次轮廓,应当精心设计。城市道路景观在整体上与城市第一次轮廓线协调,不能单纯作为交通空间来考虑。沿街商业建筑遮蔽了建筑外墙所构成的“第一次轮廓线”,从而减弱了街道给人的印象、降低了城市景观质量。沿街商业建筑与人行道之间引入街道设施及绿化带,可以提高步行空间的舒适性。设置座椅、景观艺术、雕塑、水景等景观元素,完善步行系统的同时,注重步行场所环境的营造,以减少机动车与步行的冲突。针对不同的活动特点,对人行道的设施及绿化带、步行带、建筑毗邻带进行区别设计,从而形成舒适、良好的步行系统。
2.2 影响分析
沿街商业建筑对城市道路景观有重要影响。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器官[2]”。视觉画面没有变化和目标一目了然容易对步行者产生疲劳。沿街立面枯燥和单调,缺少生机。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是形成城市环境整体美的重要条件。城市要实现空间的协调,达到美的意境,“有机整体”是最基本的原则。城市土地在使用方面主要由建筑、绿化、道路用地要素构成。在道路用地确定不变的条件下,建筑用地的增加会使绿化用地相应减少。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道路两侧沿街商业建筑用地过多,相应造成绿化用地的减少,从而产生一种较差的城市景观环境。众多的研究表明:一种愉悦的道路景观环境应该具有连续性。但是,目前郑州市许多城市道路两侧都被沿街商业建筑占有,严重阻断了这种连续性,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道路景观。
城市道路两侧缺少精心景观设计的道路在郑州城区(含郑东新区)城市道路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如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东风路、东明路和大学路,两侧几乎全部是无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和凌乱停放的机动车,缺少相应的城市道路景观和附属设施。居住者在这种高密度、低景观城市中生存,无法体会到舒适、悠闲、惬意的城市优越感。这种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的商业发展模式,必将随着对城市环境的重视而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土地利用率高、城市环境极大改善,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空间布局的大型现代综合商业模式。
3.1 城市空间的定义和分类
罗伯·克里尔给城市空间定义为:“撇开深刻的审美标准去理解城市空间的概念,可知它仅仅是城市内和其他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依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辩性,从而容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3]。”1933年召开的国际建筑协会第四次会上发表的《雅典宪章》提出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是:居住、交通、游憩和工作。根据城市功能不同,城市空间可分为:居住空间、交通空间、游憩空间、工作空间。城市道路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芦原义信在他的《外部空间》一书中,将城市空间划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所谓空间的积极性,是指空间能够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而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它们分别相对于空间的收敛性和扩散性。在积极的空间中,空间界定鲜明、比例恰当,具有相应的活动支持和完善的空间设施。从空间论的角度说就是先确定空间界面,然后由外向内地整顿空间秩序。
3.2 城市空间特征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展示场所,被理解为居住者的心理地图。人们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对城市的认知。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场所特征。除空间自身的性质和形式外,还包括人性的需要、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在实体空间中赋予丰富而又具有地方特征的人文细节。凯文·林奇认为创造“一个有特点的场所”,它可以引导人们的身份、安全、愉悦。城市空间是有边界、有用途并且互相联系的场所。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保证人们的行为活动和视线不被打断。
3.3 居住与交通空间相互关系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连续性是居住者感知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在整个人类定居生活的历史进程中,街道始终是城市的中心和聚会的重要场所。道路是为行人提供步行(道路中为行人预留的部分)和为机动车提供行驶的场所,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主要领域。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显得无趣,那么这个城市也会给人留下一种无趣的印象;如果道路缺乏生机,城市也会失去生机。城市中的公共活动是城市活力与生机的具体体现。房—院—巷—街道,即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逐步过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居住与交通空间密切相连,二者并没有明显的边界。
3.4 影响分析
空间的连续性和封闭感与空间界面的连续性紧密相关。郑州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商业建筑的存在忽略了居住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侧重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和城市居住者的物质需求,强调功能主义原则。它把城市居住空间和交通空间无情的隔断,形成一个个独立封闭的空间,极大影响居住空间和交通空间环境美化并剥夺了城市多样化品质。这种封闭空间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密度和可达性,从而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效率和共享性,增加了人们邻里交往的难度,增加了居住者主观感知的差异。最终导致郑州城市空间更加破碎化和私有化,不利于居住者的社会交往。连续、过长、笔直并缺少划分的沿街商业建筑,很难使居住者对郑州产生一种归属感。它使郑州城市道路空间沉闷单调,无空间和文化特色,使道路与居住空间边界缺少变化,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建筑与街道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应引起重视,避免单调、雷同、重复的城市空间在郑州出现和蔓延。
郑州商业形态发展初期,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商业建筑的出现,对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商业形态对郑州城市发展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一些“城市病”的出现,已经不适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在郑州后期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限制城市道路两侧设计沿街商业建筑,把郑州市发展成一个和谐、创新、特色的商业之都。
[1]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36-249.
[2] 徐苏宁.城市设计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9-85.
[3] 宋伟轩.隔离与排斥——封闭社区的社会空间分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47-176.
[4] 格哈德·库德斯.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秦洛峰,蔡永洁,魏 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1-133.
[5] 丁良川,金 勇.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社会学分析.城市问题,2005(2):95.
[6]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26.
[7] 彭文峥,郭 璇.城市问题的情景对话——传统街道体验空间对城市步行街更新的启示.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5):29.
[8] 柳 权.道路交通环境的城市设计观.城市规划,1999(3):86-88.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upon city with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Mei Teng
(ShanghaiFudanPlanningBuildingDesignAcademyCo.,Ltd,Shanghai200433,China)
In light of current commercial pattern of Zhengzhou city, taking city design as the basic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occurring owing to commercial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from three aspects of urban road traffic,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morphology, which has play a promotion role for improving Zhengzhou city status.
city space, commercial building, landscape environment
2015-09-14
梅 腾(1975- ),男,硕士,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1009-6825(2015)33-0013-02
TU2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