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祥 张万荣* 李明亮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就是防洪排涝,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的提升,而河道治理还停留在单纯的行洪排涝等方面,各大城市河道或多或少都已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并制约城市的发展。直到20 世纪初,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河道治理之后留下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考虑到河道治理与生态,与景观的相互结合,此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与生态河道相关的研究出现。
城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概念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的地区,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河道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河流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河流的解释为:指地球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如江、河等)的统称。因而,城市河道就定义为:由自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流经城市区域,为城市提供防洪、排涝、交通、补给水源等功能的河流区段。
“景观”一词,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德国的地理学词汇中,英文原词是“Landscape”,它是一个有多重意义的词,中文对景观一词也有很多的解释。在《城市生态学》一书中把它定义为: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1]。
1)防洪能力下降。城市经济发展必定需要进行适合发展的城市规划,而在规划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经济策略的影响而改变城市河道的原有形态或结构,进而影响城市河道原有的防洪、排涝的功能。附近居民或开发商对河道附近环境的随意滥用更破坏了河道的正常运行。
2)河道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传统的城市河道的功能主要是防洪、排涝、航运等,而没有考虑到生态与景观建设的层面,甚至有些城市直接使用地表或地下管道将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排入河道之中,使得城市河道同时用作排污渠道,并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
3)河道遭填埋占用。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市区范围内的河道经常出现被占用、填埋造田的情况,甚至导致了部分河道被迫的修改原有形态,进而还造成了河道水域面积的减少,降低了河道调节环境的能力,甚至影响了城市的水环境循环平衡。
4)人工渠化严重。出于行洪安全的考虑,在城市中经常采取裁弯取直的方法来改变河道原有的形态。并且在整治过程中只是为了防止水流对河道的破坏,在河道治理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砖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护堤,河流完全人工化[2]。阻隔了河道中水环境与周围陆地环境之间的生物交流和生态循环,降低了河道的渗透能力,与地下水的相互补充也受到很大影响。
1)城市化急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也是城市经济水平的体现。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环境资源问题。城市建设占用了部分河道区域,减小了河流的水体面积,泄洪能力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水与河水混合,严重污染河流水质,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河道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引起一些洪涝灾害的发生。
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城市河道的生态作用对于城市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天然的能够调节环境的有机载体,其中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都在生态平衡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河道整治的观念都只是停留在防洪排涝功能上,没有从潜意识中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决策者在规划建设时没有加入对生态的思考,普通居民在河道附近进行一些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行为,如排污、破坏河岸等。
3)整治工程结束后缺乏监管与评估。河道整治后评估用于持续监控河道整治的实际效果,并在项目完成后对其达标程度进行有效评估,这对于提高河道整治效率、改进河流管理方式等具有重要作用[3]。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管理责任人不能够有效的接受公众对于整治后的评价信息,有些甚至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无论在何种发展、建设过程中,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景观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严格遵守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要求,不能够影响河道的行洪安全。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条件来营造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
2)生态性原则。生态学已经逐步成为各种景观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城市河道的景观构建最终是要营造生态和谐的,积极健康的,极具生命力的人居环境。因而,生态性原则就是指在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循环的基础上,建立高效运行的生态格局,建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优美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城市河道景观与生态,与城市发展协同一致。
3)人性化原则。在社会中,发展主体就是人类本身。因此,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考虑到人的生活与思维。而不同的地域,就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人情。那么人性化原则就要求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构建必须要充分的对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且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尽可能的与所要表现的景观相互融合,满足当地居民对景观、生态环境的需求。
1)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在城市河道的景观建设中,不能够仅仅满足当代人对于生态、景观的需求,而且必须能够不对后代人的需求产生危害和影响。
2)水利、生态与景观协同建设。在城市河道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水利技术要求,同时还要保持河道周围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循环性,并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这就要求在景观构建时要能够及时与水利建设、生态保护一致协调发展,不能让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景观构建相互脱节,单方面的建设发展。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城市河道景观构建中,应该以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为前提,必须坚定树立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整个生态环境中不仅包含着自然界的生态结构,还包括了人类自身所创造形成的生态系统,而且两者必须一定是和谐共处的,能够相互融合的,这样的生态系统才会是积极的、健康的,才能够使人类社会长久繁荣发展。
自然河流的平面形态可以分为顺直、弯曲、分汊、散乱等河型,这些形态会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一条河流都会包括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平面形态。自然界中,蜿蜒的河道能降低洪水流速,降低河流泥沙输运的能力,起到河流防洪安全的目的,缓解水流对河流护岸的侵蚀。同时蜿蜒的河道有利于营造丰富的生物栖息环境,为动植物提供避难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为营造近自然的河流奠定景观基础[4]。因此,在城市河道治理中,不论对于防洪排涝还是生态与景观的建设来说,恢复一定程度的河道蜿蜒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河道在纵向上是一个线性的生态系统,多种水利工程阻隔了河道纵向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严重扰乱了生物之间的能量流、信息流,只有在河道中重新建造有序多变的深潭—浅滩序列,才能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河道生态系统正常发展。
河道在横向上最应该突出的作用是水生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横向生态信息循环,而城市中河道两岸通常设置的混凝土驳岸,完全隔断了这种重要的信息交流。在城市中经常采用的横向断面形式有矩形断面、梯形断面与复式断面。矩形断面是传统河道整治中最常采用的形式,它能够有效的缓解河道防洪排涝的压力,但这种形式完全阻隔了水陆的能量与物质交换,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梯形断面是现代城市河道治理中较多使用的形式,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基础上由于坡度较缓,还有利于两栖动物的生存繁衍,有利于保护河道的生态多样性,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水趣,为居民在茶余饭后散步休闲提供了极好的去处,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5]。复式断面是指矩形断面与梯形断面结合使用,也可以在同一断面中多次使用,其中梯形断面的坡度可以根据实际状况改变。这种断面形式适应性更好,能够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生态景观,促进河道的良性发展。
生态浮岛,是一种由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面上供动植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环境、改善景观以及消除水波、保护河岸的作用[6]。这种生态修复技术建造较为简便,地点选择也颇为灵活,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方式。
河流湿地是陆地与河流水系之间的过渡地带,其水位通常在土地的表面和接近表面,或浅水掩盖着的土地。地表多水、过湿,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基底以透水性差的有机质土层为主;长有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水生植物等[7]。在河道治理中,经常在河道附近营造生态湿地,将河道中受污染的水引流至湿地中,在其中经过多种生物复杂的净化过程,再将其排入下游河段,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城市河道治理中会涉及到多种水利工程设施,而这些完全由人工建造的水利设施可以与景观融合,提高其观赏性。城市之中的河道水利设施能够与景观相互融合的主要有堤防、水坝、水闸与桥梁等,虽然还有一些如输水管、围堰、进出水口等,但因为难以进行景观方面的改造,所以暂不做讨论。
国内多数城市的河道堤防都采用了简单的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少数在其中加入了植物景观的设计,但是都难以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环境。在满足堤防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该结合恰当的植物配置与景观小品来提升其景观效果。在堤面可以搭配一些藤蔓类植物,在堤顶可以采用自然型的植物配置方式,同时可以在靠近堤岸的水面设置水生植物来丰富堤防景观。
在进行水坝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水坝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水坝的颜色、形状、材料都会对周围的景观元素产生影响,同时这些景观元素也会制约水坝景观的效果[8]。整个坝体与附属设施可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颜色与材料,来体现其景观的一致性,而水坝的整体形状可以突破单调的直线型,采用如曲线型的设计。
水闸在水利设施中是比较明显的建筑物,那么设计时就要求尽量与周边建筑物的色彩风格能够协调一致。同时可以在其中加入历史文化的元素来体现当地的城市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可对建筑面层做景观化处理,如采用不同色彩图案的贴面或可直接进行彩色绘画。
在城市河道中,桥梁作为连通河道两岸的重要设施,是水利中不可或缺的。而桥梁从形式、材料、作用上能够划分出很多种类型,这就形成了非常丰富并具有观赏性的景观。同时,还能在桥梁之中包含当地的历史文化,散发出精神文化的气息。
城市河道的建设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概括总河道治理中的问题与原因,景观构建的原则与理念,并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时景观构建的研究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与方法。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丁砚强.基于河道综合治理的滨河景观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2.
[3]吕 然.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20.
[4]马亚琼.基于近自然河流理论的许昌清泥河景观规划设计[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20.
[5]许士国,高永敏,刘盈斐,等.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6]谷勇峰.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4):28.
[7]王向荣,沈实现.生态湿地景观设计——关于湿地[J].景观设计,2006(4):15-19.
[8]张 静.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景观的融合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