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延
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构探索——以苏州大学为例
张维延
摘要:以综合能力锻造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将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也是综合性大学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标识,从单纯专业技能训练走向协同性、创造性的教育目标。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需要学校创就业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科技园、企业等社会主体以及意向强烈学生共同参与。
关键词: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创业模拟实训;创新能力
从近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社会实践及文化实践始,创新意识逐渐成为国人重视的方面,创新与守成一直是矛盾的焦点,也是一切重大变革必须面临的选择性问题。而在高等教育中,我们所重视的“创新性”,大而言之集中在教学与管理体制上,小而言之涉及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科研创新等方面。从教育理念上,我们依然倾向于“守礼”、“有序”等概念,强调集体性与服从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影响下,创业教育一直处于尴尬位置。如像西方国家一样“把创业教育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2],恐怕尚待时日。
如果只从狭义理解创业教育,过多偏向于“创办你的企业”,并以之为前提建立高校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现实情境中显然是不恰当的。在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方面,中国的平均水准低于全球创业观察统计的均值水平20%,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达到20%[3]据苏州大学统计,2010年以来本校学生仅9例(正式工商注册公司),加上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生创业产业园所扶持孵化的全国各高校毕业生创办的18家企业,仍与国外无法进行绝对数值上的平行比较。这是由文化传统与国情所决定的,缺乏创业机制与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率低并不说明中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绝对低下,基于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极低的现实因素,高校创业教育服务与创业教育的内涵更不能局限于创办企业了,事实上,即使在国外,创业教育也以“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为主,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开创自己事业的精神和能力,而并不等同于创办企业。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末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的概念。
苏州大学校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完善,基本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拓宽创业教育外延,贯彻职业指导课程,结合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中对学生人格、意志、职场技能和终身发展素质的综合化培养;积累苏州市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创业模拟实训项目经验,扶持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争取政策、企业、资金支持;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度来设计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在服务主体方面建立校内各主体协同行动,校外政府、企业共同参与,意愿学生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格局。
2012年9月苏州大学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同建立苏州市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苏州市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两年来共开展四期创业模拟实训项目,受训学员近两百人。创业模拟实训,是国际上通行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岗培训体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培训模式,并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这个模式由有组织的、系统的业务活动组成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学员以“员工”的角色“上班”,其工作场所是按照母版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设立的模拟公司。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在产学研转化的难点上,在高校与地方资源结合上,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前景期待,这一项目切合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尽早为学生体验职业情境提供可能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与开拓意识的养成,体现了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的较新模式。
创业实训基地,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专业指导和服务,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继而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也向风险投资公司展示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搭建桥梁。近年来,苏州大学与吴江市签署协议,创立“大学创业园”;与吴中区科技创业园、沧浪区科技创业园、太仓科教新城先后建立了“苏州大学学生创业基地”,并创建了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各类实训实习基地总数达二百多个。硬件配套与师资力量,是教育改革的保障,创业基地作为强有力的孵化器,给予学生心理支持与多方后盾。
校园环境与氛围呈现辐射扩展,在吸引更多学生主动进入特色教育的前提下,才可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提升,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可能建立适合国内高等教育实情的模式,从而根据效果和需求进行调研,为后续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确定导向。五年来,我们通过大量实践与调研,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方向与专业背景结合并不紧密,不匹配度在抽样调查中达到近60%,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尤其是本科阶段,更多体现出能力培养与素质锻造的需求,专业意识的巩固向更高层次教育发展。在创业模拟实训项目中,学员专业也是较为分散的,文科、理科、工科和艺体类的都有,创业项目所处行业超过一半属于服务业,这也和大经济环境一致,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样反映在大学生创业形势中。这提示我们,应该从自主创业的技术性培训,转向侧重于创业者的组织、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化。
在大学生创业意愿调研中,我们发现支持度与参与度并非随着知识积累与年级增高而增长。当代大学生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来看待创业,从观望到参与,从失败到反思,考虑到现实因素,对于资金、场地、运行,都有较为全面的计划,创业激情与热情不减,准备更为充分,对于如何在现有社会情境下走出一条创业之路,并无成规。随着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学生群体性创业能力的增长,创业成功实例将不断涌现,并且创业实践活动的普及性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孤独英雄”或是“校园先锋”之类的称谓,将会淡化转移,大学生创业的新闻性降低。
因此以综合能力锻造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将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也是综合性大学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标识,从单纯专业技能训练走向协同性、创造性的教育目标。无论是实训基地,或是自主创业,都离不开复合网络结构的支撑,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跨专业、跨方向的成熟创新意愿应该得到更多资源支持,在创业团队构建中,合理的专业配置,突出的领袖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其重要性在一定程度超越了“专家”的权威。在此意义上,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零星的个案或新闻报道的猎奇点,我们主张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倡导独立自由的精神,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弱项,从理念到实践给予可能性。给予学生多重选择的可能,也是给予高校教育形式创新的可能,从服务的角度来看,积极的服务会同时产生良好的引导成效。
政府支持、企业支持、学生意向实现、教育目标达成,都融合在创业教育探索之中,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应当是高校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而非高校一元负责的计划格局。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学校创就业指导和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科技园、企业等社会主体以及意向强烈的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实现五大目标为主旨:激发创业兴趣、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人才。苏州大学组织实施了“鹰系列”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据创业大学生主体特点分层实施雏鹰计划——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飞鹰计划——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精鹰计划——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雄鹰计划——提供创业咨询和孵化支持。
相信随着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会获得更多助力与指导,大众对大学生创业的偏见与不信任感将有所降低,从而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常规教育,不断提高参与度。从求职到创业,从技能到素质,从守成到创新,意识领域的拓展将带来新的现实空间,产学研结合的传统在创业教育的推动下,有新的内涵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树恩.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2]吕玲.试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1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作者简介:张维延(1878-),男,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
注:本文系苏州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号:50319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