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乡村旅游用地研究综述*

2015-04-08 03:27闫晨红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用地土地旅游

闫晨红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乡村旅游用地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游憩功能,可以被乡村旅游业所合法利用的土地[1]。相比国内对乡村旅游用地的研究时序,国外起步较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占较大比重,既重视遥感、建模等技术应用,也不忽视对精神维度、旅游地居民感知等方面的研究[2-7]。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用地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内容偏重于概念界定、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本文运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和专业文献分析软件Bibexcel对CNKI数据库论文检索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国内乡村旅游用地研究的已有成果特点进行归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选择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数据来源。以“乡村旅游”并含“用地”进行主题的模糊检索,并对搜索结果进行二次检查,以确保结果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吻合,时间范围选择不限,共获得论文68篇。其中,硕博论文33篇,期刊文献35篇,约各占一半。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关键词词频为出发点,对所获得的乡村旅游用地相关论文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其研究进展和特点。首先对搜索获得的68篇论文的作者工作单位所在区域及机构等方面借助Noteexpress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主体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而借助Bibexcel对样本论文高频关键词实现关键词的降序排列和共现,明晰乡村旅游用地研究重心。具体操作流程参考刘齐平[8]和唐晓云[9]的相关论文,此处不赘述。

二、相关研究特征

(一)研究主体特点

1.研究主体所在区域比较分散

将样本论文作者工作单位所在区域及机构情况进行统计,得到图1,发现乡村旅游用地研究的学者所在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点,主要分布在旅游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农业占重要地位的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和安徽;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将所得数据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据进行对比,尽管后者数据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均衡性,但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图1)。其中,作者人数最多的北京在乡村旅游,特别是民俗旅游上具有丰富成功案例,成果颇丰,紧随其后的重庆和四川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省份(直辖市)。表明乡村旅游用地研究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有一定关联,尤其与乡村旅游经济实践经验和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然,这与科研院所自身的分布规律及科研实力也有一定相关性。

图1 论文作者及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空间分布

2.高校是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

高等院校为相关研究作者群所属单位主体,科研院所中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比重较高,高校中以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发表相关文章数目较多。针对所统计文章的引用和下载频次结果,郭凌、黄国庆和王志章(四川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学者发表的论文影响力较大,所发表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和《乡村旅游用地问题研究》共被引用20次,下载频次分别为381和428次;成都理工大学的梅燕等人的相关研究[10]被引用10次,下载402次;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毛卫东等人2008年的相关研究[11]被引用9次,下载379次。

(二)研究方法及时段特点

1.方法构成中定性比重较高

对样本论文进行统计,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主要有田野调查[12-14]、专家调研[15]、参与性农村评估PRA[16-18]、SWOT分析 法[10]11797[19]36-39、文献分析法等。其中采用定量方法分析的有8篇,占样本总量的11.76%。其中有5篇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分别对乡村旅游地的景观特征[20]、土地利用特征[21]、格局演变[17]1707[18]11、景观演变[22]进行分析,其余3篇利用了经济学、遗传算法等定量方法。从时间序列上看,量化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但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逐步凸显出其在分析乡村旅游用地结构及演变规律的优势。

2.2008年后相关成果发表渐多

图2为借助Noteexpress软件对成果发表年份统计所得到。

图2 年份统计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7年起,对乡村旅游用地的研究开始上升,尤其是2008年之后。一是由于乡村旅游业自身的市场发展所致,在国内需求上涨的推动下进入生命周期中的上升期,尤其是在大城市郊区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蔓延开来;二是旅游政策推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引导相关研究导向,加上国家在2005年对“三农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三是土地政策推动,从2004年起中国开始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在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的同时,也为改变乡村旅游用地中屡禁不止的违法用地状况提供了解决方案;四是政策约束,为了达到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国土部门在对全国土地进行普查的同时,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对于土地利用要求规划先行,作为拥有规划资质的单位成员,很多研究主体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进而形成研究成果。

(三)理论应用分类特点

根据对样本论文所提供信息,研究主体的学科背景多样,旅游、经济、资源与环境、土地、区域与城市规划、测绘等专业等跨度较大,所应用的理论也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生态人类学和旅游人类学[14]1、农地发展权理论[23]、官僚经济学理论[13]18、人地关系理论[24]9-10、公众参与理论[19]31-32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乡村旅游用地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破解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土地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唯一的途径是保证乡村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如王忠伟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用地大面积非农化现象进行思考[24]68;刘小东在对江南水乡乡村景观的分析中也以此为指导[25];张兆福、李玥睿就土地的合理利用,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26];黄雪梅以此为理论指导,分析了村庄整理中民居文化保护的影响因素等,揭示村庄整理与民居文化传承的关系[19]26。占据第二位的应用理论是景观生态理论。祁新华运用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福建省柘荣县的景观特征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20]1;邱彭华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现代旅游学理论进行有机融合,指导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达到较好效果[27]。

(四)研究案例地分布特点

案例地研究以小尺度居多,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位于大城市城郊或游憩带,如北京城郊的农家乐,成都和重庆周围连片的或者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如张英莉通过对北京3个类型都市农业案例进行分析;耿红莉对北京房山区休闲农业的研究[28]。二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或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好或典型的村庄,多和景区联动发展。如王忠伟以河南省鲁山县清水河景区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和建议;席建超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区三坡镇为案例实证,对旅游小镇用地 演变格局进行研究[17]1715[18]18。两篇文章的发表具有系列性特点,采用的方法手段较为先进,在乡村旅游用地相关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此外,通过对样本论文的分析,发现超过38%的文章都以个案为例,或选择某省、市、县进行乡村旅游用地研究,席建超等研究带有跟踪研究性质。

(五)研究内容特点

将样本论文关键词数据如图3导入软件Bibexcel,借助该软件求出样本关键词频次(见图4),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和“可持续发展”排名最靠前,频次≥3的还有“旅游用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乡村景观”“违法用地”“农用地”。对关键词共现结果进一步分析,“土地流转”“乡村旅游”“旅游用地”“违法用地”“农用地”“对策”“环境”“资源”等问题是乡村旅游用地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研究视角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

图3 关键词数据导入

图4 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降序排列

1.响应政策变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愈加宝贵,国家逐步出台新的土地政策来调控,如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整理政策等;此外,为应对“三农问题”也有一系列政策。这两类政策的出台对乡村旅游用地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王伟武等剖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居民点整治在规划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湖州市白鹭谷为例,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框架,并提出相应具体对策[29]。梅燕等从土地流转新政策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新政策带来的最大契机是乡村旅游的规模化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的资本化,缺点在于对农民利益的忽视和乡村景观保护的缺乏,并据此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实施相关建议[10]11796。

2.强调规划作用

研究者或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修订或实施过程中发现乡村旅游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目前的乡村旅游用地不符合景观规划的原则,或者是寻求通过合理规划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利用。郭凌在概念界定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用地不同形式进行探讨,提出要在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在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合理编制完备的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并配套用地评估标准规范,实现制度创新[30]。陈荣清等论述了土地整理对改善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对乡村旅游和土地整理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就将土地整理引入乡村旅游给出意见[31]。贺倩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乡村旅游最易生长的城乡接合部,提出要在对这一地区用地问题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在此基础上加强土地管理,创新这一地区旅游用地利用模式[32]。

3.注重用地管理

土地覆被变化引起了学者们对用地管理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机制下,政策引导、政府干预和市场配置共同作用下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主要关注点。胡晓琴通过对乡村利用开发中违法用地问题的研究,认为应从公法和私法两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对各级官方行为主体利用权力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于作为或不作为而引起的违法用地予以制度和法律监督处理,对企业和村民两类行为主体以追求利益为目的、自发的违法用地同样严格控制,引导乡村旅游产业正向发展,最终遏制违法用地的现象[13]76-77。梁金兰从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及调控问题,探讨了由于非理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土地的非农化,引起LUCC(土地利用及覆被)急剧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调控对策[33]。王忠伟以清水河景区为例,对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调控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相应的乡村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24]68。

4.凸显农民权益

乡村旅游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一般都属于集体土地,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证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耕作土地的农民利益的维护成为重中之重,这个角度同样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主要的建议都落脚在土地产权和发展权上。郭凌等强调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合理构建农地发展权,才能保证农民通过乡村旅游获得分享,并取得应有收益,而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需要改进以实现该目标[30]211。梅燕等的论文也体现了对农民权益的关注[10]11797。李南洁等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对农民的土地权益造成损害较多,需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创新乡村旅游用地开发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且具有旅游禀赋的土地产权交易机制,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34]。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出发,如张怡康就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在土地流转中的成功探索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旅游用地流转的特点与成果[35]。也有从应对灾害或提高应对灾害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如耿红莉对房山区休闲农业在“7·21”特大暴雨灾害中的损失进行分析,并从规划、土地流转等方面为房山区休闲农业灾后重建提出建议[28]11。

三、研究述评及展望

(一)研究述评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用地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土地政策不断深化,相关研究处于不断完善、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其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1.乡村旅游用地尚未成为研究热点

整体看来乡村旅游用地研究仍然较为薄弱:一是研究主体呈现出作者群分布较为分散,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的态势;二是研究方法偏重定性讨论,自2008年后相关研究处于稳定增加积累中;三是理论应用不断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四是案例地选取以小尺度居多,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五是研究内容上与政策关联度较高,从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多,在乡村旅游用地开发中的农民权益保障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度。此外,由于中国的土地所有权与国外不同,难以直接借鉴国外经验,需要随着土地政策的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完善而进一步进行探索。

2.研究视角多样但定量研究比重较低

根据统计结果,从研究视角看,目前乡村旅游用地研究中对政府、规划者、管理者和农民几个利益相关方均有涉及,对农民土地发展权等相关权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从研究方法来看,定量研究较少,主要以GIS为主,田野调查等方法也不多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其规律性和特点,深入调查和掌握大量定量资料不可或缺。

(二)趋势展望

从研究方法看,在各个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定量研究的比重会得到增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趋势不会改变;从研究区域看,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加之其重要性逐步受到关切,研究主体和区域将会不断扩展。从研究视角看,虽然目前比较多样,但是对农民利益的关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国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乡村旅游的便利度提高,土地资源稀缺度的上升,乡村旅游用地研究作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必将快速发展。

[1]Guo L,Hang GQ,Wang ZZ.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land[J].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9,10(3):13-19.[郭凌,黄国庆,王志章.乡村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3-19.]

[2]Kytzia S,Walz A,Wegmann M.How can tourism use land more efficiently?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land-use efficiency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10,5(14):1-12.

[4]Sharpley R,Jepson D.Rural tourism:A spiritual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1):52-71.

[5]Yang ZS,Cai J,Sliuzas R.Agro-tourism enterprises as a form of multifunctional urban agriculture for peri-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0(34):374-385.

[6]Roehl WSR,Fesenmaier DR.Tourism land use conflict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5(3):471-485.

[7]Hammes DL.Resort development impact on labour and land marke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4):729-744.

[8]Liu QP.Bibexcel application examples in bibliometric analysis[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11(8):83-84.[刘 齐平.Bibexcel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应用例说[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8):83-84.]

[9]Tang XY,Ye Q.Literature review on domestic socio-culture impac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bexcel professional software[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2(9):14-24.[唐晓云,叶琴.近30年来国内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基于Bibexcel专业软件的统计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9):14-24.]

[10]Mei Y,Xiao X.Study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olicy of land transference[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37(24):11796-11797.[梅燕,肖晓.基于土地流转新政策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96-11797.]

[11]Mao WD,Ma XD,Yang CY.Tourism land types and developing measures for urban fringe:A case of Lianyungang City[J].Soils,2008,40(6):898-902.[毛卫东,马晓冬,杨春宇.城市边缘区旅游用地类型及开发对策探析:以连云港市为例[J].土壤,2008,40(6):898-902.]

[12]Liu H,Xue ZQ.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rea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J].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2010,93(2):19-21.[刘华,薛正旗.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93(2):19-21.]

[13]Hu XQ.Problem studies on illegal land use of rural tourism exploration[D].Hangzhou: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2008.[胡晓琴.乡村旅游开发中违法用地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14]Teng M.Society,environment,resources,power and rural development:Research of Shuixigou tow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D].Urumqi: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滕敏.社会、环境、资源、权力与乡村发展[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

[15]Chen ZS.Research on the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in Feixi[D].Hefei:Hefei Universtiy of Technology,2009.[陈作圣.肥西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6]Wu ZL.Land-use models in Mengyang nature reserve of Xishuangbanna[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7(S1):38-43.[吴兆录.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S1):38-43.]

[17]Xi JC,Zhao MF,Ge QS.The micro-scale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use pattern:A case study of Gouge Village of Yesanpo Scenic Area in Hebei Provinc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12):1707-1717.[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18]Xi JC,Zhao MF,Wang K,et al.Land use evolution of growth tourismtown from 1986to 2010:A case study of Sanpo town in Yesanpo tourism attraction in Hebei Province[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3,32(1):11-19.[席建超,赵美风,王凯,等.1986-2010年成长型旅游小镇用地演变格局: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区三坡镇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3,32(1):11-19.]

[19]Huang XM.Village consolidations modes based on rural culture protection[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2.[黄雪梅.基于乡村文化保护的村庄整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20]Qi XH.Study on landscape charae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in Zherong County[D].Fuzhou:Fujian 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y,2003.[祁新华.福建柘荣县景观特征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21]Hou LC.Research on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in the connected belt of urban-rural[D].Fuzhou:Fujian Normal University,2004.[侯立春.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22]Yu DM.O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n Luzhong Mountainous Region[D].Tai-a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23]Huang K.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commereial land in roural tourism from the view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s[D].Chengdu:Sichuan University,2007.[黄葵.基于农地发展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商业用地途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4]Wang ZW.Study o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rural land use change under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Qingshuihe Scenic Area[D].Kaifeng:Henan University,2008.[王忠伟.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利用变化与调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25]Liu XD.Study on rural landscape for water towns in the southern of Yangze River area based on regional sustanable development:A case of Zhouzhuang,Kunshan,Jiangsu Province[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9.[刘小冬.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江南水乡乡村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6]Zhang ZF,Li YR.Study on the land use of Rural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y,2010,225(1):201-204.[张兆福,李玥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25(1):201-204.]

[27]Qiu PH.Research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design in tourist resorts[D].Fuzhou:Fujian Normal University,2003.[邱彭华.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28]Geng HL.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Fangshan District"7.21"flood[J].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2012,26(6):11-14.[耿 红莉.房山区休闲农业“7.21”洪灾的启示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6(6):11-14.]

[29]Wang WW,Xue J,Zhou XD.Planning coordin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village renovation-a case of Aigrette Vale in Huzhou City[J].Journa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2008,35(2):229-235.[王伟武,薛瑾,周旭东.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规划协调对策研究:湖州市白鹭谷案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35(2):229-235.]

[30]Guo L.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land development right[J].Gansu Social Sciences,2008(2):211-215.[郭凌.农村土地发展权实现问题研究:以乡村旅游为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08(2):211-215.]

[31]Chen RQ,Zhang FR,Ding L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land consolidation[J].Journa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27(3):238-242.[陈荣清,张凤荣,丁丽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整理[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238-242.]

[32]He Q.Research on tour land of chines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a[D].Hangzhou: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2008.[贺倩.我国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33]Liang JL.Study of the changes in rural land use based o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Acience Edition),2009,7(1):8-10.[梁金兰.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8-10.]

[34]Li NJ,Jiang SH.Study on ways of land acquisitions for rural tourism[J].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2):1189-1190.[李 南 洁,姜 树辉.乡村旅游用地获取途径研究:基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89-1190.]

[35]Zhang YK.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rural touris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 transfer[J].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2(2):453-454.[张怡康.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用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2(2):453-454.]

猜你喜欢
用地土地旅游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旅游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分土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