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洁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247000)
邮轮旅游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地区[1]1000,自1980年以来一直保持年均8%的增长速度,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增幅最快的板块之一[2]25。在北美邮轮市场日趋饱和的形势下,国际邮轮公司巨头纷纷将目光转向亚太地区,中国政府也大力支持邮轮旅游发展,国内邮轮旅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作为一项大规模的旅游形式,邮轮旅游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冲击、社会影响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涉及面极广,包括政府部门、港口企业、邮轮公司、游客、当地居民等,由于这些利益主体的参与目的不同,它们在邮轮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诉求等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也完全可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主体区分开来,抓住重点,更好地分析和研究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英等国,目前国外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弗里曼(Freeman)1984年提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3]53国内学者中,陈宏辉等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的人。”[4]181
20世纪70至80年代,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平等参与、公平分享等问题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强调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很快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并广为应用,反映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参与、生态旅游、旅游营销、社区旅游、旅游伦理等多方面。如Jane Robson和Ian Robson运用这一理论提出了旅游经营商所涉及的12类利益相关者图谱[5]。Jamal和Getz将协作理论运用到社区旅游规划中,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6项促进旅游规划和目的地管理中群体协作的建议[6]。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较晚,最早由张广瑞翻译的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将这一概念引入[7],但很快引起研究热潮,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关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生态旅游、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教育等方面成果,国内学者夏赞才以该图谱为基础,结合中国实践,以利益性质、关系程度、影响力3个方面为分类依据,绘制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8]78-79,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参考。
由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协调,在全面统筹多方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理念相吻合,因此利益相关者被国内外学者频繁使用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Carey等研究了旅游代理商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强调要对这一利益主体多加关注[9]。Stonich研究了洪都拉斯海湾岛的旅游发展、水资源与环境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主要由政府机构决策造成的,但其后果却由贫困的外来移民和当地土著居民来承担,指出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平等作用于所有利益主体[10]。Georgette Leah Burns和Peter Howard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弗雷则岛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10种利益主体的看法,认为各种利益相关者、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旅游的可持续性[11]。Ryan认为,构建基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分享的合作机制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黄昆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框架,有助于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13]。陈岩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线,以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研究脉络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以峨眉山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4]。李进兵通过构建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两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演化博弈模型表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收益分成模式能导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5]。李欢欢对国外几个著名旅游型海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合中国海岛旅游的发展现状,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角度对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16]。
综上,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于旅游业研究,尤其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但目前尚未有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邮轮旅游研究,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为方便讨论和细化研究,本文选取了邮轮旅游中的核心企业——邮轮公司为出发点来界定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邮轮公司指的是邮轮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它们拥有邮轮船队,通过设计邮轮旅游线路、提供邮轮舱位和船上娱乐活动等满足游客的邮轮旅游需求,获取收益。
邮轮公司实现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均衡各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来获取自身长期的最大利益。不同利益主体构成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邮轮公司经营邮轮旅游业务也会对不同利益主体产生各种影响。邮轮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了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素。
基于邮轮公司视角,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有政府机构、地方社区、员工、旅游者、行业相关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事实上,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远不止所列出的这些,还包括其他影响这一目标实现或会被影响的个人或群体等,如旅行社等其他企业机构等。值得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涉及了人类与非人类、代内与代际等的利益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其他利益主体难以一一枚举,而且不分重点全盘列举也无研究意义。
在构建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时,本文结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性质和影响手段,主要采取了以下3点作为分类依据:1.关注度: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不同利益主体吸引力大小不同,关注度不同会使不同主体的态度和措施产生差异。2.参与度:上述利益相关者都会对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由于能力或利益大小影响,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不同主体的参与度[17]15。3.影响度:邮轮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双方相互影响程度,一方面,邮轮公司对不同利益主体的环境、文化和社会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利益相关者拥有权力不同,这会制约他们对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利用这3个分类标准,可以将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和外围层,如图1所示。
1.核心层: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当地社区、旅游者和员工。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对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诉求最强,且和邮轮公司的相互作用影响最为直接和具体,邮轮公司在开展业务经营时,必须兼顾和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减少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2.战略层:与核心利益相关者相比,战略层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相对弱一些,他们和邮轮公司的相互影响也次于核心利益相关者。尽管如此,战略层利益相关者也构成了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挑战。如非政府组织中的行业协会能担任起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作用;社会大众中的媒体的褒贬态度会影响旅游者决策。
图1 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示意图
1.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图谱是基于而又区别于邮轮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的,如在邮轮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中,邮轮公司的供应商、代理商应处于核心层中,但是对于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而言,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成本与利益问题,而是经济、社会、文化三方效益的综合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而言,邮轮公司的供应商及代理商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度就远没有那么强了。
2.虽然地方政府机构和邮轮公司有着直接的交往接触,邮轮公司对经济的影响等也直接作用于地方政府,但国际、国家相关政府机构可持续相关法律规定是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条令的基础,国际、国家政府机构对邮轮公司有着直接影响,考虑到影响的双向作用,将政府机构纳入核心利益相关者。在讨论邮轮公司面对的外部环境时,更加突出国际、国家政策环境,而在讨论邮轮公司带来的影响时,则更多地从地方政府来考虑。
3.利益相关者是复杂动态发展的。首先,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极广,具体到不同公司、不同地区、不同市场、邮轮产品的不同发展阶段,所涵盖的利益主体更为多样化,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图谱。再者,核心、战略和外围层利益相关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基本类型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具体的个体或群体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些特殊情况影响下,3个层次间还可能会发生相互转化现象。
邮轮公司的核心、战略层利益相关者构成了其业务经营的外部环境,要求邮轮公司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必须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它们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诉求促使利益主体所采取的行动要求实现邮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邮轮公司所面临的环境与挑战。
1.政府机构:监管要求不断增强
相对于岸上旅游,邮轮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其是全球范围内的移动性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政府机构可以划分为国际、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3个层次,根据所辖内容、管理侧重点不同制定关于邮轮旅游政策法规等。
邮轮公司的业务跨越多国多地区,面临着复杂的监管环境。当出现资源严重紧缺、新环境污染源发现、突发性灾难事故爆发、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等情况时,政府机构就会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完善,就邮轮旅游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方面形成更加全面完备的监管体系,迫使邮轮公司进行改革提升,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身,无形中也增加了邮轮公司的额外成本。
以废气排放管理为例,出于环境保护、降低碳排放等考虑,政府管制正日趋严格。邮轮公司所使用的燃料、制冷剂、船上焚烧接收设备等会造成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国际海事组织针对空气污染防治与控制制定了一系列指令,2008年10月通过了MARPOL附则Ⅵ关于减少船舶排放废气的修正案、NOx技术规则修正案、修正的废气清洁系统导则和VOC管理计划导则等,要求渐进性减少船舶燃油的含硫量,到2020年1月1日时减为0.5%。还要求在船舶上安装废气排放清洁系统“散型”(Tier III)主机氮氧化物的限制氮氧化物排放,将于2016年开始实行。
由此可见,邮轮公司所遵守的政府法律法规会随着形势的变动而得以不断修缮,在监管广度不断扩展、力度日趋严格的背景下,邮轮公司选择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
2.地方社区:维权意识上升
地方社区主要包括到访港口城市和邮轮旅游业务经营地区,目前中国主动参与邮轮业主要体现在港口接待与服务上。当地居民在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需求,表现在希望通过邮轮旅游的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邮轮公司在公司办事处所在地和港口城市开展经营活动,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种种影响,居民无形中承担了邮轮公司的经营成本。随着各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当地居民对邮轮旅游的影响感知会更加全面,自觉维权意识有所提升。倘若邮轮公司不能以自身行动来弥补当地居民承担的成本损失,如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社区参与等形式在地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社区合作关系,会使当地居民对邮轮公司和到访游客产生反感和抱怨态度,进而以抵制旅游开发、排斥外来游客等方式来阻碍邮轮旅游的发展。
3.员工:素质水平影响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括邮轮公司船上和岸上业务的所有员工,他们在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需求,表现为通过在邮轮公司的工作实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是公司最核心、最宝贵和最重要的资源,员工是邮轮公司直接接触游客、为其提供服务的群体,他们从事邮轮公司的业务经营,维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首先,员工的素质水平和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结构、技能结构等决定了公司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基础;再者,员工对公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认同和参与会直接反映在他们对客人的服务态度、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中;最后,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的更新换代,员工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对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旅游者:绿色邮轮旅游需求兴起
旅游者在邮轮旅游中的利益需求,表现在通过消费邮轮旅游产品获得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旅游者是邮轮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其消费偏好与满意度决定了邮轮公司的盈利情况。当今旅游者接受了官方和民间各种组织的宣传和教育,再加上自我学习,促使他们在消费邮轮旅游产品时,以“负责任的旅游者”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也使他们最终选择更加倾向于环境友好型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具有绿色邮轮旅游需求的旅游者数量增加使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化,推动邮轮公司自觉实现邮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行业相关企业:竞合关系推动
主要包括邮轮旅游产品代理机构、供应商、外轮代理公司等,他们为邮轮公司提供游客招揽组织、提供物料补给、代办港口挂靠等服务来获取收益。他们和邮轮公司之间是一种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邮轮公司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表现。首先,邮轮供应商提供的燃料、水等物料和船舶维修保养等服务的质量水平等会影响船舶的运营效率和污染情况;其次,相关企业新政策、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和推行会迫使邮轮公司改变现有的环境、健康和安全运营体制。
6.非政府组织: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约束
非政府组织主要有国际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他们致力于督促邮轮公司实现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安全、可靠和健康的邮轮行业环境。其指定的一系列邮轮行业监管标准对邮轮公司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如国际邮轮协会(CLIA)制定实施的《邮轮业废物管理做法和程序》就基于设计和建造环保型邮轮、使用新技术原则、遵守环保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产生和保持与社区的合作关系这五大原则,并对邮轮上污染物的处理排放进行了详细规定。对隶属于非政府组织机构的邮轮公司而言,这些标准具有约束力,需要遵守和履行。
7.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关注力度加大
包括媒体机构、学术界等。社会公众通过对邮轮行业的关注监督来满足自身利益,如学术界对邮轮旅游的研究。社会公众已经开始关注起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环境责任的重视和绿色消费热的兴起使得一批企业开始以环保为噱头开始虚假宣传,这就是所谓的“漂绿”行为。媒体机构对这种行为的曝光让公众对这些企业更为反感和厌恶,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探索中承担了更多的外来压力。
邮轮旅游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前进,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在构建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图谱时已经指出,邮轮公司对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和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因此在探讨邮轮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时,主要从地方政府、地方社区、旅游者和员工这4个方面的利益主体角度出发。
1.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邮轮公司的运营、在港口的停靠及相关物料补给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收益。邮轮到访,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游客,更是真金白银的消费力,能为港口增加外汇收入。邮轮旅游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旅游业本身综合性就很强,邮轮旅游又具有航运业特性,能够促进整个邮轮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将相关资源聚集在一起,发挥规模效应。
但是邮轮旅游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地方政府大肆兴建港口接待等基础设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各港口地方政府纷纷兴建邮轮母港,但实际上真正适合发展为母港的港口并不多,其他更适宜定位为邮轮停靠港,各地都以“中国最大”“东部首个”等标榜,如此下去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同质化恶性竞争。再者,带来经济漏损现象。世界邮轮旅游市场绝大部分为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这三大国际邮轮公司所占据,中国主要是通过为邮轮公司提供港口接待、物料供给等来获取收益,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邮轮有限公司、厦门环球邮轮有限公司、海航邮轮有限公司等几家本土化邮轮公司,但仍处于组建摸索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吸引邮轮公司、发展邮轮旅游时可能会导致内部资金流入外国,不能真正的为本地经济发展做贡献。最后,邮轮本身也是旅游目的地,会对港口旅游城市发展构成竞争和威胁。
(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邮轮旅游的发展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丰富经济形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邮轮港口的兴建、邮轮公司在母港设立总部或代理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人力资源需求等都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负面效果,过于依赖旅游业会破坏经济稳定性。旅游业是敏感产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环境的突发变化都会引起邮轮旅游的波动,地方政府若过于依赖邮轮旅游发展,一旦发生不利变化,整个城市的经济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3)对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的影响
邮轮旅游发展还能提高政府软实力。从管理水平角度来看,能够有效吸引外资,提升港口城市邮轮接待管理能力。邮轮港口的建设和邮轮公司的组建等都可以吸引外资加入,合作建立邮轮城,这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港口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从整个地方政府形象而言,发展邮轮旅游接待各国游客,为港口城市提供了向世界宣传和推荐自身的机会,从邮轮到港服务游客开始,到游客进入港口城市体验地方风土人情感受城市新风貌,直至最终返回邮轮,这一过程有利于港口城市树立良好形象,提升知名度,进而带动更多邮轮到访,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尽管如此,邮轮旅游发展也会带来种种问题,增加地方政府管理难度,如物价上涨和地价波动问题,消费能力较强的旅游者大量涌入,他们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一些必需品,容易引起物价的上涨,而邮轮港口的建设又会影响地价等;再者,地方政府在邮轮公司接待过程中倘若有一个细节出现了疏忽,就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破坏了政府形象,影响旅游发展。
2.对地方社区的影响
邮轮公司业务发展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邮轮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邮轮旅游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中,不仅会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变化,还牵涉到种种社会问题。
(1)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当地社区居民而言,邮轮旅游作为一项大范围新兴旅游活动,将世界各国各地的游客载往邮轮港口,也带来了外来风土人情、异地科技文化等等,拓宽了当地居民视野,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同时,国外邮轮游客对当地社区的青睐和追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邮轮公司业务对就业的带动等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邮轮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片祥和,邮轮公司办事处的建立、港口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迫使当地居民迁徙,大量游客的涌入又增加了交通、住宿等设施的承载压力,容易诱发游客其他消费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目前,邮轮旅游相对其他消费而言,仍是一项中高档消费活动,外来游客悠闲自得的神态和较充裕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等都会对当地居民产生冲击,外来游客的生活模式等对当地居民的价值体系、生活方式、谋生渠道、家庭关系、社区结构、生活质量等都会产生影响。
(2)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为依托邮轮公司打造特色旅游,地方社区在规划发展时必然会挖掘和保护特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并结合原汁原味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有利于发扬地方社区民族特色文化的。邮轮上一般会配备一些礼品店等,若是能将本土特色的商品、宣传册等放置在这个“移动的度假村”上,能够对本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游客往往难以深入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内涵,只是带着一种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可能会使特色文化失去了其原真性,产生庸俗化、程序化、商业化、扭曲化和同化现象。
(3)对环境的影响
邮轮旅游的发展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邮轮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社区对域内重要自然景区和名胜古迹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收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
不容忽视的是,邮轮旅游对环境的潜在负面影响极广,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邮轮港口建设、邮轮航行、补给物资运输、游客涌入等环节都会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威胁。David Johnson曾运用生命周期法对邮轮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阐述[18]。结合其所制作的度假类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影响图[18]264,可将邮轮旅游发展对社区的负面环境影响梳理分类如下(表1)。
表1 邮轮旅游发展对地方社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3.对旅游者的影响
旅游者通过购买邮轮公司产品享受旅游经历,获取体验性感受。邮轮公司为旅游者设计游览线路、兜售邮轮产品以获取收益,有必要对游客的健康和安全负责,很多旅游者选择邮轮旅游产品的一种重要原因就在于邮轮良好的安全性和带来的舒适体验。然而邮轮作为一个大型半封闭的活动空间,行驶在茫茫大海上,这种载体与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对游客而言,首先是人身安全问题,海上突发火灾、恶劣天气影响、邮轮触礁等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会对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侵害。再者,邮轮上也易发犯罪事件、公共安全问题,邮轮上的偷渡事件、毒品交易、性侵犯等都会危害游客安全,而食物中毒、传染病、瘟疫等若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可设想,航行在海洋上的豪华邮轮往往还会吸引恐怖组织、海盗等的注意。除了生命财产安全外,游客的人权、隐私权等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4.对员工的影响
邮轮公司为员工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职业发展机会等,这是邮轮公司给员工带来的正面积极影响。对于工作在邮轮上的员工而言,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往往需要长期处在邮轮这一固定不变的大型半封闭工作空间里,远离亲友,虽然能够接触到来自各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游客,但这种工作性质的交往难以满足个人的精神情感需要,而海上种种自然或人为灾难事故也会对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邮轮公司航行区域甚广,其中不乏像墨西哥港、加勒比海域这些危险地区。除了安全和情感需要,邮轮公司的工资水平和晋升制度等若不够合理,也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态度。
虽然中国邮轮旅游相对于国外其他地区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国际邮轮公司的纷纷入驻和本土化邮轮公司的积极探索肯定了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的成绩,这些邮轮公司对中国海港环境、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结构、本土文化等都存在潜在的破坏和威胁。监管体系和良好诚信环境的欠缺使国际邮轮公司在进入中国后,为节约可持续发展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社会责任感可能会不断弱化,进而降低其实行的港口油污排放和垃圾处理、社区回馈、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标准,不主动履行可持续发展义务。相对于国际邮轮公司,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本土化邮轮公司在邮轮旅游发展道路上会更为艰难,因为忙于应付国际竞争,开拓本土市场,可能会疏于兼顾可持续发展;再者,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不足可能会使这些本土化邮轮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更多只是口号大于行动,对具体的环保要求、安全标准、突发危机等可持续事件的处理都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因此,督促和监管邮轮公司推行邮轮旅游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外界环境的要求是公司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正逐渐参与到邮轮旅游这项全球性旅游行业中,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应直面邮轮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各利益主体应摆正自身角色定位,跟国际邮轮旅游发展相接轨,正视当前存在不足,少走错路弯路,追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更好地促进和约束邮轮公司,实现邮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Li BQ.The study of cruise industrial ecosystems[J].Economic Geography,2009,29(6):1000-1004.[李柏青.邮轮产业生态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6):1000-1004.]
[2]Zhang F,Lin SL.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ruise industry[J].China Ports,2008(8):25-26,42.[张锋,林善浪.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港口,2008(8):25-26,42.]
[3]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
[4]Chen HH.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akeholders of the firm[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4.[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5]Robson J,Robson I.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ders: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7):533-540.
[6]Jamal T,Getz D.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186-204.
[7]Zhang GR.Global code of ethics for tourism[J].Tourism Tribune,2000(3):71-74.[张广瑞.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71-74.]
[8]Xia ZC.The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elementary stakeholder spectrum of travel service[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2003,32(3):72-77.[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3):72-77.]
[9]Carey S,Gountas Y,Gilbert D.Tour operators and destination sustainability[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7):425-431.
[10]Stonich SC.Political ecology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25-54.
[11]Burns GL,Howard P.When wildlife tourism goes wrong:A case study of stakeholder and management issues regarding Dingoes on Fraser Island,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6):699-712.
[12]Ryan C.Equity,management,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 ability:Issue of“new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7-26.
[13]Huang K.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in tourist si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Wuhan:Wuhan University,2004.[黄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4]Chen YF.Consider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guided by previous studies concerning stakeholders in the tourism sector[D].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8.[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15]Li JB.Benefits division of stakeholder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ourism[J].Economic Issues,2010(8):123-126.[李进兵.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10(8):123-126.]
[16]Li HH.Study on stakeholder theory in islan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Dalia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0.[李欢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17]Zhang J,Ji J.An analysis of the stakeholders of aquatic tourism[J].China Water Transport,2011(10):14-15.[张璟,纪洁.水上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水运,2011(10):14-15.]
[18]Johnson D.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cruise tourism:A reality check[J].Marine Policy,2002,26(2):26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