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组型城市干线公路发展规划研究

2015-04-07 12:15储敏燕芮一鸣
科技视界 2015年9期

储敏燕 芮一鸣

【摘 要】公路尤其是普通干线公路在引导城市发展、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推动完善城镇功能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主要在现代化群组型城市模式下,从各组团的发展阶段和规划定位解读入手,对各组团的交通需求特点逐一进行分析,确定干线公路过境城市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群组型城市;干线公路;过境布局

【Abstract】Highwa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fun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each group and planning positioning,the traffic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oup of the city of modernization,the research will make a determination of the planning scheme of highway.

【Key words】The city of karyotype;Trunk highway;Layout of transit

0 引言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江苏公路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公路基础设施规模从少到多、技术等级从劣到优,已经逐渐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成了引导产业布局和城市化进程。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江苏公路发展即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等级提升逐渐转变为优化存量结构、注重服务品质提升的发展方式。因此,紧张的城际交通出行逐渐得以缓解,而公路交通和城市交通的过境、转换已成为进一步优化公路网络结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的瓶颈。因此,在未来干线公路的布局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干线公路与城市的关系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1 干线公路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干线公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城市用地的密集开发制约了干线公路功能的发挥。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得原本位于城市外围的干线公路陷入城市核心板块之中,其突出表现为干线公路沿线交叉口数量剧增,过境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混杂、交通压力增大,致使干线公路的行车速度、行驶安全性下降,服务水平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干线公路将大量的过境交通、货运交通引入城市,造成城市出入口交通压力加大,城市内部客货混杂、机非混行现象严重,干扰了城市正常交通秩序,破坏了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干线公路不断向城市外围进行改线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1.1 干线公路在城市出入口处多种交通流交织,交通压力大

在城市入口处,城市对外交通流,内部交通流以及过境交通流交织于一处,早晚高峰成为城市的“堵点”,干线公路交通压力非常大。

例如,常州市G312在邹区附近段、S340在常金大桥西侧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附近段等。G312作为连接沪宁城镇轴多个重点城市的一条国道,承担很大的过境、对外交通压力,而与此同时,由于穿过常州城市核心区域,还需承担城市内部大量的通勤交通。因此,早晚高峰在城市出入口处拥堵现象十分严重。S340作为目前唯一短直联系常州和金坛市区的干线公路,承担大量的城际交通和过境交通,而沿线的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吸引大量的货流,对S340上的交通造成严重干扰。在该路段,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多数车辆延误时间在十五分钟以上。

1.2 干线公路在城市周边街道化现象突出,沿线平交道口日益增多

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一部分以往充当过境功能的干线公路逐渐进入城市内部,周边街道化现象突出,极大影响了干线公路的行驶速度和行车安全性。

以S239在沪宁高速至长虹西路之间路段为例,该路段长度为20km,而沿线出入口多达83个,出入口平均间距为240m。根据2012年公路观测站数据,G312在新武宜河桥至西河桥之间的平均车速为58.1km/h;S340省道在常金大桥至皇塘段平均车速为48.3km/h;S239在小河转盘至奔牛大桥段平均行驶速度41.8km/h。而这些观测站均设在城区外围,在G312、S340城市边缘,S239沿线城镇化严重的镇区,实际行驶速度较以上观测车速更低。这也使得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中短距离客运交通选择高速公路出行,增大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1.3 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处技术标准差别大

部分干线公路采用内部穿越式经过城市,在城市内部中多借助城市道路完成干线公路的功能,而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处则往往成为规划的忽视点,衔接处技术标准差别大,形成交通瓶颈。

例如,G312与长虹路的衔接。G312在长虹路与青洋路互通东侧与长虹路衔接,在衔接处,长虹路为双向十车道(双向四车道高架+双六车道地面),而G312为双向四车道,车道数严重不对等。衔接处车道数上的急剧减少,造成长虹路上的交通流不能及时有效疏散,从而形成瓶颈。

1.4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干线公路在城市周边机非混行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显著增加,尤其是城市周边,机非混行现象颇为严重,干线公路传统断面形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交通需求新特点。

以G312常州市区东侧为例。在青洋路高架以东,G312为公路段面,道路建设之初,对该地段的交通适应性良好。而目前,随着沿线地区的土地开发,该地段非机动车、行人的出行需求显著增加,严重的机非混行现象不但影响了国道功能的发挥,还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群组型城市发展解读

根据城市发展轴以及城市用地的状态,一般将城市划分为集中型城市和群组型城市,群组型城市往往是由于城市用地受限、自然条件或其他原因形成,其中又可分为双城或多组团类型。

常州市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创智型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城市。根据《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为扩展南北、提升中心,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的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一体:即主城区,为常州城市的本体;两翼为中心城区的南翼和北翼,南翼为武南组团,北翼包括新龙、新港两个组团;多组团:由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东、新龙、新港、武南、空港、西太湖10 个组团组成。

为保证国省干线公路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本研究从各组团的发展阶段和规划定位解读入手,对各组团的交通需求特点逐一进行分析。主城区历来为常州市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成熟。功能上以生活居住、商业金融、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主,城东组团、城西组团是依托主城区向外拓展的两个组团,主要在于承接主城区密集的居住人口和既有功能的外延。因此,由主城区、城东组团、城西组团组成的老城区对外交通、内部交通需求大,需要密集的城市路网向外疏散,并要求避免引入过境交通;新港区团、空港组团、新龙组团、高新组团属常州市新北区,该地区是常州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是常州市最大、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最大的高新技术辐射源和产业基地。从交通需求上看,一方面,这些组团货物运输需求大,尤其是空港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高,需要与外围路网的快速连通;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区域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需要干线公路予以拉动;西太湖组团、湖塘组团、武南组团属于常州市武进区。西太湖组团、湖塘组团未来以生活居住、休闲度假功能为主,武南组团未来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这三个组团未来交通需求以客运为主,对于行驶速度、舒适度要求高,需要与优质交通资源的快捷连通,同时,武南组团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干线公路的布设拉动其发展。

从需求预测结果看,常州市区未来交通需求仍然以东西向为主。东西向通道中,以过境交通为主,2020年达到18.68万pcu/d。常州市区向东的出入交通为13.48万pcu/d,向西出入交通为8.95万pcu/d;南北向交通需求也有显著增加,其中南北向过境交通4.08万pcu/d,一半以上由高速公路承担。南北向对外交通均在10万pcu/d左右。

3 干线公路过境规划

3.1 规划原则及规划思路

3.1.1 规划原则

一是,功能适应性:根据《江苏省省道公路网规划(2011-2020年)》关于相关普通国省道线路的功能分析和判断,所提出的线路走向和衔接对象应与道路的功能及其交通服务对象”相匹配;

二是,规划协调性:认真解读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城市主干路系统的规划方案,寻求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的对外交通衔接对象,即找到合适外接线路;

三是,布局均衡性:中心城市往往与周边城市、交通源均有交通联系需求,故而,指向周边的对外交通方向往往不止一个。因此,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形态特点,注重不同方向的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空间均衡性,避免出现某一方向过密或过疏的情况;

四是,近远期相结合:城市和公路的发展通常具有显著的过程性,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遵循“统筹考虑、近远结合”的原则,推动公路交通服务和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五是,工程经济性:根据对道路功能需求和交通需求的把握,立足用地空间、工程特性和资金财力的限制,尽量在保证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和降低用地规模和工程数量,提高工程经济性;

六是,生态环保性:千方百计减少工程措施对周边生态环境、景观面貌的影响和破坏,无论是立体交叉还是平面路口,均应以尽量恢复和保持原有生态景观为基础,努力使工程实体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

3.1.2 规划思路

本规划思路可概括为“解决问题、满足发展、做好布局”。首先从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的解读入手,深入分析干线公路在城市周边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城市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进行预判,把握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在现状问题和发展需求的明确基础上,确定干线公路在城市周边的总体过境模式;结合各条干线公路的功能,对其进行布局。

3.2 过境模式判断和规划方案

3.2.1 过境模式

根据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发布的《江苏省干线公路穿越城市结点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结合干线公路过境线路与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形态、规模大小等匹配情况,将干线公路过境方式分为环形绕越式、内部穿越式、直线绕越式和混合型四类。

常州市属于特大城市,带状组团的群组型城市形态。同时,常州市南北狭长,北临长江,南有滆湖,横向干线公路不可避免地从城市内部穿越。因此,国省干线公路在常州市区宜选择“混合式”的过境模式。

3.2.2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功能分类

在总体过境模式确定的基础上,从功能协调、互补的角度对各条干线公路进行合理布局,以形成功能划分明确、整体功能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并明确干线公路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各条干线公路的功能定位也与该道路穿越城市的方式、该干线公路和其他道路的衔接规划关系密切。以省道公路网规划中各干线的联系节点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常州市区本身的发展要求和交通需求特点,对常州市周边的干线公路功能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3.2.3 布局方案

本着“功能适应性、规划协调性、布局均衡性”的原则,为保障干线公路服务地方,形成干线公路与城镇布局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本研究在进行路线布设时,针对不同功能的干线,有不同的布设标准,具体如下:

①过境功能为主的公路,尽量绕越城市或选择组团间预留的绿色走廊带。

②以内外联通功能为主的公路,优先选择城市快速路走廊或与快速路联通。

③引导发展的道路,尽量靠近组团或选择待开发组团内部走廊进行布线。

3.2.4 方案评价

将常州市区2020年OD在规划路网上进行分配,各城市出入口的流量和服务水平如下表。可见,市区各对外出入口的服务水平均在二级服务水平之内,路网布局与未来需求相适应。

4 结论

本文从干线公路的现状以及群组型城市的特点的分析入手,对干线公路穿越群组型城市的方案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为今后普通国省干线与类似群组型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布局规划。为保证干线公路交通、城市交通的顺畅快速转换,在本规划的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应注意干线公路在城市周边的断面选择问题、与城市道路技术标准的良好衔接以及与城市内部相交道路交叉口设置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勇军.过境公路方案与城市规划协调性的探讨[J].广西交通科技,2003(5):116-117,120.

[2]彭庆艳,蒋应红.城市化进程中公路与城市道路关系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道路系统为例[J].城市交通,2007(2):47-50.

[3]吴祖峰,茅国振,高红升,沈菲君.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融合研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2):75-76.

[4]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Z].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责任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