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 王朋朋 柴勇 许秀洁
摘要:“5+3”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但“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为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本文从优化生源质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合理临床轮转方案、加强临床技能考核、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建立三级管理体制等7方面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为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5+3”模式 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证体系 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
自1998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以来,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但也面临着培养质量不高、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不够、研究生教育与从业资格培训脱节等诸多问题。为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从2015年起,新入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但“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该模式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探讨“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为切实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1“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部门较多,协调困难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别属于教育部和卫计委管理,延伸到高校和医院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制定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各行其是,彼此之前缺乏有效的衔接,进而导致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着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及考核互不认可的矛盾,沟通协调比较困难。
1.2生源背景参差不齐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包含应届、往届本科生以及毕业后工作两年专科生,部分院校因生源较差等原因,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要求较低,甚至非临床专业学生都能报考,不同层次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国家卫计委《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有关规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等院校医学类相应专业(指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下同)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上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不统一,导致培养对象基本素质参差不齐。
1.3理论课程学习时间过长,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分为理论课程学习、临床轮转、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其中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为6个月,理论课程学习时间过长势必会缩短临床能力培养的时间,进而影响临床水平。同时,由于各院校缺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经验,目前90%以上的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相似、甚至完全相同。
1.4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缺乏统一标准
“5+3”模式下研究生根据培养方案,在临床各科轮转及考核,其临床技能培养主要依靠导师、各科带教医师和科主任完成,但由于各个医科院校具体情况不同,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形式均不统一,存在较大差异,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评价,也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反馈。临床能力的质量急需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
1.5资金投入不足
卫计委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带教医师以及培训生会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而“5+3”模式研究生参加规范化培训时暂无此资金支持,靠各校自筹经费,待遇与培训生相比差距明显。这些因素严重影响“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针对“5+3”模式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
2.1提高报考条件,优化生源质量
构建“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提高报考条件,优化生源质量,这样才能为后续过程培养提供保障。招生阶段对生源的本科专业背景、学历、学位应提出严格要求,专业背景须为临床医学专业,学历学位须为全日制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在研究生复试阶段,组织临床专家对考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医德医风进行考察,从而解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获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条件不够的问题,优化生源质量。
2.2改革课程体系,开设以培养学生医学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为核心的课程
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时间,实行弹性课程学习,统一安排在第一学期的晚上及周末进行。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建立专业学位“模塊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医学临床技能和思维为核心,将临床科研方法、临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2.3构建科学、合理临床轮转体系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法培训标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入学后分两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临床轮转1.5年,由各医学院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轮转紧密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入学后次年须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資格证后,进入第二阶段本科室临床能力定向培养要求,其中担任24小时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总规培时间不少于33个月,要求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一致。
2.4加强临床技能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标准,临床技能考核采用岗前培训、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及临床能力毕业考核四阶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综合的评定。
2.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临床带教导师的临床能力水平、临床带教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接受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的关键因素,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6建立三级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建立学校-学院-医院三级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统一负责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学院监督各教学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养质量,各教学医院负责各学科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出科考核及论文答辩等工作,各级部门各司其职,从而保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思考
在新的“5+3”模式下,构建科学有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无固定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基于不同地区教育、医疗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程度、经费投入力度以及学校现状,对各环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今后,应积极争取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医院加强协调管理,不断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3]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剖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4]李真,甘蕾,吴晓华.浅谈并轨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4,(7):124-125.
[5]肖松舒,蒋建发,薛敏.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29-130.
[6]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7]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8]祖雅琼,马骏,李丽剑.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10):69-70.
[9]刘宁朴,刘熙朴,张惠蓉.关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