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征丽 罗春伟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从建筑现象学到北京故宫
封征丽 罗春伟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对故宫存在的现象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分析,通过直观感受与空间体验探究了故宫所表现的社会精神文化,并对故宫的现象学评论进行了延展,思考了故宫模式对当今我国政府建筑建设的影响,以供参考。
建筑现象学,故宫,建筑评论
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被应用来分析建筑作品是否为世界所需要,是否是人类适宜的栖居地,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建筑本身。在对故宫进行建筑现象学的研究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建筑现象学,本部分将从建筑现象学起源、概念、建筑、研究目的与方法及与建筑评论的关系等方面做一个具体的阐述。
1.1 起源与发展
建筑现象学是从现象学发展而来的,从整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以及哲学基础是胡塞尔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建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其存在的研究。海德格尔提出“天、地、神、人”四位一体的人的栖居过程的理念,他强调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世界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1.2 建筑现象学与建筑评论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是凭借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的内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来描述环境现象,把环境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经历紧密结合在一块。另一种是把意识和环境放在一起考量观察,就是在特殊规定的地点、人群、事物以及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观察人和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人们的环境经历中揭露出场所的具体涵义和价值。
北京故宫作为政治建筑,其建筑的精神就是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本文试图立足于人的直观感受和空间体验两个方面对北京故宫的物质空间和场所精神进行分析,解读故宫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形体中建造出它的精神,通过对故宫现象的描述分析来体会传达其中的意义正是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评论中的方法之一。
2.1 直观感受
2.1.1 形式
我国古代建筑是典型的三段式,即屋顶、屋身、台基,皆有形制的要求,而故宫的建筑均采取其中最高的形制,突出皇权威武。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分为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5种,其中庑殿形制最高,多用于宫殿,太和殿采用的就是最高形制的重檐庑殿顶,气势巍峨;官式建筑开间一般取阳数,即1,3,5,7,9,其中9开间为最高规格,而为突出皇家身份,太和殿采用了11开间,体现其重要地位。
2.1.2 色彩
首先,紫禁城色彩设计中大范围地运用对比手法,构成了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整体色彩视觉效果。只要人们一进入宫城,沿途便会感受到蓝天和黄瓦、青绿彩画和朱红门窗、白色台基和深色地面的鲜明对比,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召力。其次,“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是故宫建筑群的典型描述,在古代中国,色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因五行土居中,认为正黄是中央正色,只有皇家才可使用,正黄色的建筑屋顶绵连成片,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给人一种扩张、威严之感;土火相生,因而屋身采用土红色,又给人一种吉祥、肃正又或警告之感。
2.1.3 装饰
故宫建筑上的彩画以青、绿、红以及金为主色,龙凤图案是应用于建筑上的主要题材。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氏彩画,故宫中三者皆用,但是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为独有,不只是故宫的建筑,历代帝王都崇尚以龙和凤作为装饰的主题,衣服上、柱子上、彩画装饰上都有大量的龙凤图案,显示了帝王的一种权力的象征;故宫的雕刻也多以龙为主题,太和殿前的云龙石雕,是皇帝的御道,刻有九头飞天盘旋的巨龙,象征九五之尊。
2.2 空间体验
2.2.1 尺度
以故宫太和殿为例,它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的最显著位置,是这个宫殿建筑的关键主题以及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殿前设有广场,可容上万人朝拜。建筑面积2 377.00 m2,连同台基通高35.05 m,广场面积达3万m2,广场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无树无花。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与南方园林亲切舒适的尺度相比,故宫的尺度无疑给人一种威严之感,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
2.2.2 序列
宫城的轴线很大程度地增强了都城轴线的分量,而且构成都城轴线的主体部分;都城轴线反过来也极大地突出了宫城的显赫地位,成为宫城轴线的延伸、衬托。这条纵深轴线长约3 km,中国古代匠师在这个世界建筑史上极少见的超长型空间组合中大展身手,构建了谨慎、庄重、脉络清晰、主从分明、高低缓落、纵横交错、威严神圣和巍峨壮丽的空间序列,奏响了一曲气势恢宏的建筑交响乐,轴线的存在使故宫中心感得以强化,从中心感所辐射的神性的威严是巨大的。
2.2.3 气氛
故宫是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其蕴藏的场所氛围深深的感染着经过它的人们。当我们走到太和金门,围合的高墙、宽阔的广场、高远的太和殿、纵深的柱廊给人以丰富纠结的空间体验,气氛威严,不可亵渎;而当我们走进金銮宝殿,皇帝的龙椅立在中央抬高1 m的基座上,顶上是金碧辉煌的蟠龙藻井,光线昏暗,心生敬畏,联想到皇帝俯视天下,指点江山的威严场景,被这种肃正气氛所感染;而当你走到六宫内廊,封闭的空间,漫长的走道,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宫墙深深,寂寞梧桐冷”的萧索场景,心生凄凉,为他人命运而感叹。
2.3 小结
通过以上对故宫现象的描述分析,对故宫的精神表达做一个小结:1)故宫通过空间上的层层围合、扩大尺度、增加纵深等方法使其具有广阔、高远、深奥的特征,营造出神性氛围空间;2)强调轴线与中心感,强调神性的威严与秩序;3)在视觉上多采用色彩对比反差的手法,故宫将其运用到建筑的各个方面,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通过以上方面的设计,一方面,作为历史建筑来看,在今天,故宫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故宫的模式或者说古往今来官式建筑的模式为今天我国政府建筑的建设提供了范本。
故宫公认是成功的政治建筑,建设多从政治目的出发,其完美的体现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而今天,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政府建筑也具有显著的特征,与故宫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不同于西方许多国家政府建筑的亲切可接近,我国的政府建筑以大尺度、大规模、大广场著称,采取中轴对称,严谨的轴线,以突出政府的庄严和不可侵犯。时代在发展,建筑已经进入一个公众评论的时代,这样的政府建筑形式屡屡遭到了广大人民的诟病。但在今天,随着民主时代的到来,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建筑已经逐渐采用开放的、非权威性的、以市民为主体的建筑形式。随着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就应该重塑政府形象,从政府建筑做起,改变一贯的不可接近和权威,政府建筑其本身就是人民主权的象征,应该贴近人们,对人民开放。
[1] 周卓艳.建筑现象学方法论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6,32(5):15-16.
[2]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初议——从胡塞尔和梅罗·庞蒂谈起[J].建筑学报,1998(5):44-47.
[3] 蒋 涛,陈 军.建筑现象学的方法与贡献[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5):40-41.
[4] 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5] 梁 雪,王 莹.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世界建筑,2012(4):113-117.
[6] 倪梁康.“建筑现象学”与“现象学的建筑术”[J].时代建筑,2008(6):6-9.
[7] 王琳静.以北京故宫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神性”体验[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0):564-566.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and Forbidden Palace in Beijing
Feng Zhengli Luo Chunwei
(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00,China)
The paper has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Forbidden Palace, researches the social and ideological culture reflected by the Palace according to the intuitive sense and space experience, expands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Palace, and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bidden Palace on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by Chinese governme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 Forbidden Palace, architectural comment
2015-06-25
封征丽(1990- ),女,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25-0020-02
TU-8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