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锐辉 ,詹荣辉 ,洪豹元 ,叶敬秋 ,吴焰华 ,何烈干
(1. 江西省婺源县植保植检站,江西 婺源 333200;2. 江西省婺源县土肥站,江西 婺源 333200;3. 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农综站,江西 婺源 333200;4.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江西在婺源首次发现油菜苗期重发菌核病
汪锐辉1,詹荣辉2,洪豹元1,叶敬秋3,吴焰华2,何烈干4
(1. 江西省婺源县植保植检站,江西 婺源 333200;2. 江西省婺源县土肥站,江西 婺源 333200;3. 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农综站,江西 婺源 333200;4.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往年江西油菜菌核病发生在成株期,一般茎秆上要在3月底4 月份初出现病斑,4月底5 月初才会出现死秆。2015年在婺源两乡镇油菜苗期发现重发菌核病,始病期在2014年12月,次年1月达到重病期,出现严重死苗现象。在江西,油菜苗期重发菌核病系首次报道。本文描述了油菜苗期菌核症状特点,调查了不同品种对苗期菌核病抗性的差异。
婺源;油菜菌核病;首次发现
油菜是婺源县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每年 4 月份的江岭又是全国四大花海之一。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达 10%~30%,严重的 80%以上,影响油菜丰产丰收。笔者 2015 年在婺源首次发现油菜苗期重发菌核病的新特点,现报道如下。
油菜菌核病是由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鼠粪状的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株残体中越夏、越冬。次年2—4月间,随着气温回升和雨水增多,土壤中的菌核可直接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植株表面萌发产生菌丝可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花瓣侵入,或通过伤口、自然孔口侵入。每年3月中、下旬(少数年份入冬前亦可见病斑),油菜菌核病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片上。田间传播过程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脱落到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展蔓延至茎上或病叶腐烂后贴附茎上,从而引起茎秆发病。另外,已发病的茎秆、枝叶与无病的茎秆、枝叶接触也可以引起病害的再侵染。一般油菜盛花期为发病始期,随着发病的花瓣、老叶败落至植株的其他部位,往往在主茎叶柄(或伤痕处)或分枝处形成病斑,或通过败叶搭接,导致茎秆发病或分枝发病,一般终花期前后为叶发病高峰期和茎秆始病期。通过病株枝叶和角果间的相互搭接,使病害扩展到其他植株再侵染。
往年菌核病发生在成株期,一般 2 月底 3 月初先在基部叶片出现病斑,茎秆上要在 3 月底 4 月份初出现病斑,4 月底 5 月初才会出现死秆。今年在婺源两乡镇发现,油菜苗期即重发菌核病,始病期在 2014 年 12 月,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秆上,也有在基部叶片的叶柄上,次年 1 月达到重病期,出现严重死苗现象。在江西,油菜苗期重发菌核病系首次报道。
苗期发病,基叶的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白色,组织腐蚀,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茎基部病斑呈梭形凹陷,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后形成白色菌核,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抽苔期叶片发病时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外层暗青色。在潮湿情况下迅速扩展,全叶腐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梭形,略有下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发展非常迅速,上面长出白色菌丝。到病害晚期,茎髓被蚀空,皮呈纵裂,维管束外露,极易折断,茎内形成许多黑色鼠屎状菌核。重病者全株枯死,轻病者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油菜长势过旺,则病害更加严重。
通过调查,油菜品种 LX-G2(品种来源于四川省)发病最重,病情指数 45.78;油菜品种 LX-G1(品种来源于四川省)发病次之,病情指数27.55;中油杂7819(品种来源于中国油料研究所,中国武汉)稍轻,病情指数8.35;阳光2009(品种来源于中国油料研究所,中国武汉)发病最轻,病情指数1.12。
2015-03-30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16)
汪锐辉,男,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病虫害防控工作,E-mail:248175017@qq.com。
S435.654
A
2095-3704(2015)01-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