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成钢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450007)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1]。后循环缺血是眩晕的常见病因[2],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产生的微小血栓引起,也可能因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诱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笔者采用自拟方治疗PCI性眩晕5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07例,其中治疗组55例,男25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30±8.85)岁;平均病程(3.23±1.07)年。对照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60±9.50)岁;平均病程(3.15±1.1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诊断标准:按照《临床神经病学》[3]相关标准制订:①年龄50岁及以上;②急性起病;③以眩晕为主要症状;④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⑤头颅CT检查正常,并经过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30g,桃仁10g,赤芍9g,茯苓12g,陈皮10g,川牛膝1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眩晕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周围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和前循环动脉相比,后循环动脉血管管径相对较细,这使得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后循环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目前的治疗主要有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在对照研究中都未被证实能改善PCI的自然病史[6]。
国内外大量的基础研究证实,中药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起作用的,与单一化学药物相比,中药具有更大的潜力。根据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景岳全书》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治疗上认为以“当治其虚”为主,其病机包括风、火、痰、瘀,瘀乃病之标,虚乃病之本,为本虚标实之证。发病多为年老体衰,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致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病情反复发作,又可因虚致瘀,或久病致瘀,瘀阻经脉,阻碍清阳上升而发眩晕。方中黄芪、党参补气行血,扶正以祛邪;桃仁、赤芍活血通脉兼行气;陈皮利气化痰;《世补斋医书》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故用茯苓利水化湿;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补气药能增强与意识有关的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强脑血管的张力及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脑代谢[7];活血药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供应,还可以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清除斑块等[7]。因此,本方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可预防脑梗死,无明显不良反应,口服制剂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786-787.
[2]王大模,文世全,苏献惠.神经内科门诊眩晕的疾病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12):1617-1618.
[3]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19.
[4]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10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38.
[6]Misra M,AlP M S,Hier D,et al.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J].Neurol Res,2004,26:67.
[7]孙丰雷.中药药理与内科辨病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