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波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出名的爱书人,并且是名副其实的读书爱好者,他读书的嗜好和故事,虽然有人在他的传记中略有叙述,但毕竟语焉不详。近来有人以毛泽东与读书为题出过专书,但除了介绍他的政治读物和历史、笔记一类之外,并没有完全反映出他老人家爱书和藏书的情况。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时,毛岸青及邵华所主编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一共动用了五家出版社,规模之大,可以想见。这套丛书从多方面介绍毛泽东的一生,分册出版,其中有一册是张贻玖的《广读天下书》。这本二百多页的专书,较详细地叙述了毛泽东一生勤奋读书学习,广读天下书生活中的一些动人事迹,反映了毛泽东生活的一个侧面,对他晚年的读书生活也有较深入的描绘。
1998年,笔者在北京出差,有幸在朋友带领下进入中南海游历了半天,看了看向往已久的毛泽东居室和书屋。
毛泽东故居在中南海丰泽园内,他的办公住所“菊香书屋”则在园内东院。“菊香书屋”是清朝时所定的名,原是用来藏书的地方。毛泽东自1949年3月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来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了“菊香书屋”,直到与世长辞,再没有迁居他处。毛泽东的故居,可以称为毛泽东书房,因为到处都放了大量的藏书。菊香书屋的南房,名为“松寿斋”,屋里并排摆放着36个大书橱,而西厢房、北房两间也都摆满书橱和书架,就是毛氏生前的起居室、卧室的四壁地都辟有书橱和书架,还有桌上、几上、睡觉的大床上,也有一小半放着一叠叠的书籍,总之,无处不是放着书。当我走马观花地参观他的3间藏书室和卧室时,因不准入内,只能从门口或窗口望进去,无法看到书籍的分类。书橱多放置线装本,书架上则多插了现代版的图书,看起来有点儿像图书馆。老人家“嗜书”的确名不虚传,他阅读的兴味也极为广泛,他所藏的书类那么地多,并不限于史书和政治理论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人代他编出一本藏书目录来。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开始,不仅爱读书,也爱藏书。1947年从延安撤退时,他舍不得丢掉自己的藏书。遂分散给随行人员,把书从延安带到西柏坡,最后再带进中南海。由于数量不算多,远远未能满足他读书的需求,所以他要求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补充。此外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也被委派领导一组人员,四处收购图书。田家英也是一位爱书人,他自己收集的不少旧书和清代学人的手札、日记、稿本、对联等,成为他那“小幕苍苍斋”的珍藏品。田家英曾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行书“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五言联,毛泽东很是喜欢,曾借去家里挂了一些日子,这是范用在怀念田家英的文章里所透露的。
毛泽东的藏书,本来以田家英最为清楚,因为大部分旧书是他经手从琉璃厂和逛旧书店得来的,每次都抱回几捆,经历20余年的积聚,据说藏书已达几万册。毛泽东购书,用的是自己的稿费。郁达夫的《自况》曾经说:“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毛泽东当然不必“卖文买书”,但他的著作因为销量大,拿稿费来购置藏书,也算是“卖文买书”的一种吧。
毛泽东有几个长方形的大木头箱子,约二尺高,三尺长,一尺多宽,木质粗糙,外面刷了一层清漆,十分笨重,原来这些书箱是他出门用来装书的。他每次离京,都要带书出门,以便应用和阅读。因为无论在飞机上、火车上、轮船上,他都有读书的习惯,每次外出,他总要先开出一张书目,让工作人员备好带上。
晚年毛泽东的眼力不好,自己无法阅读,只好请人为他读书。而他最后索取的一本书是《容斋随笔》,他逝世时身边放的却是一本《共产党宣言》及一本鲁迅著作。想起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当年书房里映照着毛泽东读书的灯光早已熄灭,那张他常年伏案攻读的书桌空闲了,那些他经常用来圈点批注的笔墨干涸了,可是他坐在书房接见外宾的情景似乎仍在世人的印象中。外国人最先具体提及毛氏的书房,应是斯诺在《西行漫记》里所叙述到的。斯诺说毛泽东的书房,四面都是书架,后来我们从电视中所见毛氏在他的书房接见客人时,只是书房的角落或同一个背景而已。毛泽东对外宾公开他的书房,还是晚年的事。但斯诺于1970年底再度会见毛时就是在他的书房。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毛的书房和毛泽东会面时,毛泽东书房才真正通过电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自此之后,毛氏无论接见各国外宾还是美籍华人学者,也都在他的书房。毛泽东是真正的读书人,而且,收藏的古今图书,数量可观,究竟有多少种多少册,迄今仍是一个谜。
毛氏晚年的藏书,常常盖上一方“毛氏藏书”的朱文藏书印,据说这枚藏书印是1963年毛托人到上海找名篆刻家吴朴堂镌刻的。此印因“毛氏”两字笔划少,颇难布局,吴朴堂思索良久,参考了不少名家印章,最后采用了“铁线篆”的刻法。毛泽东对这枚印章颇为欣赏,故常在藏书上钤上“毛氏藏书”藏书印。
毛泽东逝世20周年前夕,线装书局和中国档案出版社推出了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全套竟订价16万元人民币。这天价的书,老人家若泉下有知,一定会跳起来反对吧。但是时代不同了,有人还说不贵呢!
(责编 孙礼勇)